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口子好酒,天下知名。
自古以來,人類多逐水而居,大江大河往往成為人類文明發源地,孕育出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積澱了博大精深的美酒文化。口子酒,即誕生於北緯33度,黃淮流域,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盛産適合釀酒的五穀原糧以及微生物菌群。
黃淮流域物産豐富,雨水充沛,適宜釀酒
往事越千年,彈指一揮間。江淮地區的特殊地理條件,使得該地區飲食鹹鮮辛辣,白酒幽雅爽凈。其中,擁有2700年釀酒歷史的口子窖,更是憑藉博採眾長、兼容並匯的“大國兼香”口感,為這片沃土奠定了酒文化的血緣基礎。
汴水入睢成“口子”
濉溪作為一座歷史古城、千年酒鎮,其繁榮與發展與兩條河流,——汴水和睢水密切相關。
汴水是黃河支流,最早以文字形式在戰國時出現。睢水,又名濉河,中國古代著名河流。歷史上的汴水和睢水,都因隋唐大運河的開鑿而出名,後來成為推動安徽濉溪繁榮發展的重要力量。
史料記載,戰國時期,北有汴水,南有睢水,兩河通過白溝水連接貫通,白溝水南注睢水,在睢水東岸(今安徽濉溪東關)形成一口;北通汴水,使得睢、汴兩水互相通注,故有“汴水入睢”的記載。因而,濉溪鎮古地名“口子集”的來源,便始於史上“汴水入睢之口”之説,即地名“口子”的溯源。
隋朝時口子屬彭城郡符離縣。隋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開掘隋唐大運河,其中,通濟渠是聯通黃河和淮河的首期工程。通濟渠開通後,安徽淮北地區運往京都的物資田賦全靠漕運,迎來發展的契機,白溝水口便成為漕運渡口碼頭、商貿集散地。後因徐姓人家在此賣茶、擺渡,地名又稱“徐渡口”“徐口子”,後又改稱“徐溪口”。
至金、元時代,黃河奪汴,而白溝水亦被湮沒,但本鎮地名仍稱“徐口子”。至明代,地方政權建制,為相鄉八大集之一。清乾隆十一年,大興水利,開挖溪溝(即溪河),此溝從西北向東南上經高溪,穿過小茴村向東南,至本鎮北關東頭徑入老濉河,從此,“徐溪口集”又改稱“睢溪口”。
睢溪之“睢”,到民國年間,改為“濉”。
劉伶答曰此處高
口子古鎮釀酒歷史悠久。
春秋時期,宋襄公欲為盟主,修行仁義,令大夫正考父整理殷商時期當地頌祖樂歌,寫成《商頌》,其中記載:“既載清酤,賚我思成”。“酤”為古代稀薄之酒,説明當地殷商時期不但有酒,且有以酒祭祖祈福的習俗。
戰國末期思想家韓非子周游濉溪,著有《宋人酤酒》稱,“懸幟甚高,為酒甚美……童叟懷錢提壺,往返不絕。”足見當時該地飲酒已很普遍。
漢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設沛國於相城,頒佈“酒榷”,對酒實行專賣政令,顯見此地釀酒業已相當繁榮。1984年11月,在今安徽濉溪東蔡裏荒冢中,發掘一個東漢時期的四耳盤口壺,其內有酒,色碧綠,香撲鼻。
魏晉,“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七賢”之一的劉伶,都生於附近安徽臨渙古鎮。他們酷愛飲酒,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後快。劉伶在《酒德頌》中寫道:“捧罌承糟,銜杯醪,奮鬢箕踞,枕曲藉糟,無憂無慮,其樂陶陶”。稽康在《秋胡行》中有“旨酒盈樽,莫與交歡”的詩句。至今當地酒店仍有書寫“嵇康問道誰家好,劉伶答曰此處高”的對聯。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從洛陽到揚州流經相城地區的通濟渠。柳孜古鎮,就坐落於安徽濉溪縣境內通濟渠東段,得益於通濟渠穿鎮而過,逐漸繁榮,成為唐宋時期淮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重鎮,“運漕商旅,往來不絕”。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開通,為口子酒遠銷創造了便利,很快名揚運河沿岸大小城邑。
濉溪柳孜碼頭遺址
在濉溪柳孜碼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中,隋唐時期的各類酒器就佔了很大一部分。這些琳瑯滿目、精美絕倫的酒器,充分反映了隋唐時期黃淮地區酒文化的發達。
宋時,濉溪釀酒更上一層樓。宋朝建都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時,東南各州府的物資多由水路運達中原。距此500餘里的口子古鎮,為濉水漕運往來的卡口,船來帆往,不絕蹤影。鄰近府縣人員、物資集散於此,口子古鎮愈加昌盛繁榮。據宋天聖十年所刻柳孜磚塔碑文的記載,朝廷還專門在濉溪和柳孜設立稅官,徵收鹽酒稅。
金兵南進、南宋偏安時,兵連禍結,戰亂頻仍,濉溪釀酒業一度受到嚴重打擊。此時濉溪酒多在符離庫存、中轉,通過睢陽古道銷往南方諸地。周密《齊東野語》中記載,宋隆興元年(1163年),淮東招撫使李顯忠、副使邵宏淵率兵攻克符離,發現府庫中諸多金、銀、錢、糧、絹,且有酒三庫。開禧二年(1206年),官方在渠溝(今淮北市南2公里)設酒稅官。元統一後,濉溪釀酒業又趨興旺。至正三年(1343年)在渠溝設立“酒監”以課酒稅。
元代,由於黃河南灌,河南轄地的睢水日漸淤廢。處於下游的宿州便開挖溪溝,將上游入界之水導入睢水,口子古鎮又成為溪溝入睢水之口,濉溪釀酒業成為中原酒業中心。《宿州志》即有渠溝設立“酒監”以課酒稅的記載。
傳世兼香逢盛世
回到現代,口子酒業推出的口子窖大師酒,器型即源於運河出土文物,向時光隔不斷的傳世兼香致敬,與悠悠歷史遙相呼應。
明萬曆年間,翰林戴國士曾游濉溪,夜泊濉水,飲酒賦詩,寫下“橘徠疑楚澤,沽酒讀離騷”的優美詩篇。相山隱士任柔節曾以“隔壁千家醉,開壇十里香”的詩句讚美濉溪酒。
明末清初,濉溪釀造作坊已發展到20余家。每年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一年兩度的“鄉飲酒禮”上,鄉鄰與眾酒坊直率評議,鑒別優劣。每年農曆三月十八的相山廟會,一些來自外地的香客商人,為了品嘗濉溪名酒,多投宿於濉溪。光緒三十年(1904年),津浦鐵路通車,為濉溪酒外銷創造了有利條件,安徽濉溪釀酒業得到迅速發展。
“團城七十二,居中盡得法,千甕皆上品,甘美泉水佳。”民國初期,濉溪釀酒業得以長足發展,産量倍增,銷路寬廣。來自上海、杭州、無錫等地的糧商、酒商雲集於此,把濉溪酒銷往四面八方,釀酒作坊遍佈大街小巷達72家之多。1949年,當地人民政府在贖買均屬“七十二坊” 之列的“小同聚”“德泉涌”“福全”等私人釀酒作坊基礎上,創立“國營濉溪人民酒廠”(口子酒業前身)。
1953年,國家《商標註冊暫行條例》頒佈。國營濉溪人民酒廠積極註冊 “濉溪”商標,“濉溪”牌高粱大曲酒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早擁有正式品牌商標的中國白酒之一。
1955年,“國營濉溪人民酒廠”將所産濉溪酒正式定名為“濉溪口子酒”,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較早擁有正式品牌名稱的中國白酒之一。
在其後的發展過程中,國營濉溪人民酒廠一分為二各自發展為淮北市口子酒廠和濉溪縣口子酒廠兩家大型企業。1997年,市、縣兩家酒廠結束了長達8年的“商標之爭”,合併成立安徽口子集團公司,2002年改製成立安徽口子酒業股份有限公司。這一年,“兼香型”口子窖酒成為中國首個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的兼香型白酒品牌。
2006年,口子酒業被國家商務部首批認定為“中華老字號”。
2018年,省考古研究所在濉溪沱河路發掘出濉溪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目前,遺址已發掘區面積達3000平米,已發掘信源坊、魁源坊、大同聚坊、祥源坊4處釀酒作坊,最早可以追溯至明代。遺址布局與文獻記載一致,找到了安徽濉溪城市發展的脈絡和起源。
濉溪明清街釀酒作坊群遺址
“千年老窖萬年糟,酒好須得窖池老。”2020年,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口子窖窖池群及釀酒作坊入選《國家工業遺産名單》。窖池越老,窖齡越長,生態系統就越趨兼容並蓄,産酒質量越好。如今,在口子酒業,始建於元末明初,採用老城花土建造的發酵池至今仍在使用,這些窖池的老窖泥中富集近千種微生物和獨特的微生物菌落,綿延數百年,濃郁窖香依然源源不斷。(肖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