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四日,奉節縣瞿塘峽吊嘴危岩治理工程現場,施工人員已架設部分腳手架。此處危岩露出長江江面的高度接近二百米。
在重慶三峽庫區,有數百處自然形成的危岩“天險”,一旦崩塌,將威脅周邊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甚至危及長江航道安全。
2023年,重慶提出打好三峽庫區危岩地災防治攻堅戰,力爭用3年時間實現三峽庫區431處已查明危岩全面除險清患。市級層面成立了三峽庫區危岩地災防治專班,由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聯合交通、水利、航道等部門及相關區縣共同開展工作。
從目前進度來看,重慶三峽庫區危岩地災防治攻堅戰已進入收官階段。那麼,重慶是如何勇鬥“天險”的?
預防:數字化手段24小時監測危岩
位於奉節縣瞿塘峽的吊嘴危岩,是三峽庫區規模最大、風險等級最高的危岩。它露出長江江面的高度接近200米,即使極小的石塊墜落,都會對長江航道上的船隻造成致命威脅。
為此,重慶首先從“防”入手,在吊嘴危岩周邊安裝了45&智能設備,24小時不間斷地監控吊嘴危岩狀況。
一旦危岩發生變形,即使只有幾厘米,設備就會立刻自動報警,並通過“危岩地災風險管控”數字化應用,第一時間將信息發送到巡查人員、鎮、縣、市以及14個相關部門。
除了監測,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還使用無人機進行定期定時定航線巡查。吊嘴危岩附近建有無人機基站,可以遠程控制無人機進行巡查。類似的無人機基站,在三峽庫區重慶段一共有10個,覆蓋了50處威脅長江航道的危岩。
重慶地質礦産研究院地質災害研究分院院長陳立川介紹,如今,重慶建設了空天地一體化全覆蓋的監測體系,24小時不間斷監測,把431處危岩用數字手段“管”了起來。
治理:對危岩“鎖頭,束腰,固腳”
對於危岩,僅靠“防”還不夠。重慶調動大批專業人員,創新工程手段,對危岩進行治理。
重慶市地礦局208地質隊副隊長、總工程師張枝華告訴記者,治理危岩要根據岩體情況,“鎖頭,束腰,固腳”。
如何理解?張枝華解釋,“鎖頭”,就是對高處有松動風險的危岩塊打入錨索,將其牢牢鎖定在山體上。“束腰”,就是在危岩中部打下錨桿,再加上注漿,給危岩綁上一條“腰帶”,把它固定在山體上。“固腳”就是對危岩底部的劣化帶進行注漿加固,讓危岩牢牢地“站立”在長江中。
但危岩幾乎垂直於江面,如何才能搭建工作&&,對其進行治理?
“我們創新利用了懸挑式腳手架。”吊嘴危岩治理工程負責人、重慶市南江勘測設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徐介紹,懸挑式腳手架的原理類似於吊腳樓,通過平行打入多組錨索,形成一個垂直危岩表面的平面,再在平面上鋪設跳板,向上搭建腳手架,懸挂安全網。
僅在吊嘴危岩,懸挑式腳手架就超過了50米。而在巫山縣大寧河龍門寨危岩治理工程現場,懸挑式腳手架達到60米,加上80米高的落地腳手架,工程腳手架達到140米高,高度國內罕見。為此,工程專門舉行了論證會,確保施工安全可靠。
清患:今年底將全面消除431處危岩隱患
在巫山縣巫峽黃岩窩治理工程項目現場,208地質環境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余姝&&,項目最多時有70多名工人共同忙碌,預計在今年7月底主體工程可完工。
“項目總進度過半,預計今年10月底全面完工。”在龍門寨危岩治理工程項目現場,項目負責人&&。
“項目去年10月開工,我們抓緊時間,力保今年12月底前完成主體工程。”在吊嘴危岩治理工程現場,王徐&&。
“總體來看,我們有信心按期完成。”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地質勘查管理處副處長曾國機&&,經過2年努力,三峽庫區危岩地災防治工作取得明顯進展,整體態勢穩定、風險可控。全市構建完善了多跨協同、閉環管控的工作機制;數字賦能監測預警預報,超大城市地災防治能力進一步提升;分類提速綜合治理,存量隱患有序消減,431處存量危岩已累計完成415處,清患率達96.3%。
下一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將錨定“不死人、少傷亡、少損失”目標,牢牢守住“三個不發生”底線,進一步強化數字賦能,迭代升級危岩地災風險管控應用,全面實現體系能力。
此外,還要進一步細化監測預警顆粒度,完善升級小流域地質災害風險預警,以“一流域一閾值”開展擴面預警和避險轉移;加快推進剩餘16處危岩工程治理,確保年底實現清患率達100%的目標。同時,科學編制好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2026-2035年中長期規劃,推動建立庫區危岩地災防治工作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