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鍵分享

我要評論

主打稿

2016年7月9日

新華社北京7月9日電(記者張漫子 苑蘇文)秋去春來,海棠花開,一夢12載。一場從《莊子·逍遙游》中幻化出的雙時空夢境,緩緩開啟。

8日,這部姍姍來遲、被稱作最“燃”國産動畫影片《大魚海棠》,終於在盛夏綻放於銀幕。先後經歷2次融資、1次眾籌,錄製小樣、製作畫面……它創了不少行業內的“首次”。

這部影片“燃”在何處?背後還有怎樣的故事?對中國動畫産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動畫+愛與信仰=燃

“感染於故事宏大的世界觀和超正的價值觀”

12載,會成就怎樣一個故事?

故事開始的地方,是一個與人間平行的海底世界。十六歲生日那天,一名叫椿的少女,化作一隻海豚來到人間巡禮,卻不幸被人類投入大海中的一張網困住,人類少年鯤為救她落入深海死去。

為了報恩,為了讓男孩復活,回到海底世界的椿找靈婆做了一樁交易:交出自己一半的生命,換回鯤的靈魂——一條小魚。歷經艱難,鯤的靈魂死而復生,回到屬於他的世界。

故事靈感源自於導演梁旋2004年與2007年偶得的兩個夢境,結合了《莊子·逍遙游》中的意象。一波三折,一做就是12年。

在他創造出的雙重平行時空幻境裏,有秩序、有別離、有愛愁、有生死。“大魚是自由的象徵,而海棠代表了思念。”梁旋説。

“人類還處於胚胎階段時,形狀就好似一條魚。”在影片中,每一個人,都是海裏的魚,出生的時候他們從海的此岸出發,橫越大海一樣的生命歷程,時而相遇,時而分開。離世時,他們便到了彼岸,各自奔向各自的世界。

“這是《大魚海棠》的世界觀,我從中看到了人生的壯闊之美。”梁旋這樣詮釋動畫中的故事。

觀影時,觀眾流連於兩個平行世界之間的奇遇,感動於輪迴之中蘊含的犧牲、救贖與完成。

影片令人動容的是關於愛與信仰的故事。無言的愛,令人難以自控。每一個人藉由愛,走上信仰與拯救之路。

賦予影片更深邃吸引力的,是其中蘊含的古老的東方哲學意味。主人公為愛而承諾、陪伴、相信;經歷了守望、別離、重生、輪迴,在人間的繁華與海底的清寂間,尋找到生命的意義。

“有的魚是永遠都關不住的,因為他們屬於天空。”

“生命是壯觀的。我們要經歷無數的磨難,才能在這個世界再次重逢。”

那些熟悉的,與根相關的東西,聽一遍就忘不掉的&詞,讓這部影片看上去猶如一則“寓言”。

“每個年齡段的觀眾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小孩子看覺得是一個童話故事,年輕人覺得是一個愛情故事,老年人看會是一個哲理故事。”影片的另一導演張春説。

文化符號+電影=美

“美的,真實的,有根的,就能打動人”

《莊子·逍遙游》《山海經》《搜神記》這些佶屈聱牙的上古典籍,還能成為電影創作的要素?還能拍得特好看?

《大魚海棠》做到了。當影片中,風起雲落、日移星幻,中國古風古韻和華夏自然景觀奇幻拼接,還有敦厚樸質的土樓緩緩向觀眾靠近,如同置身於一片靜謐的世外桃源,整個放映廳不時傳出陣陣驚嘆。

《大魚海棠》中,不同歷史時代的中華文化符號通過電影加工進入觀眾視野。莊子或許也沒有想到,扶搖而上的鯤鵬會給兩千多年以後一部動漫電影中人物塑造以靈感。

對不少動漫製作團隊來説,將文化符號無縫融入電影當中,是多年來難以實現的夙願。

火透上半年的進口片《瘋狂動物城》中,美國文化元素的自然穿插和運用,成功塑造了一個集夢想、友情、正義、信仰於一體的烏托邦,引起觀眾共鳴,而這些曾是國産動畫片的弱項。

《大魚海棠》在取材上,秉持“中國范兒”的古典浪漫情懷,從古籍中汲取了很多靈感:“毛人”“帝江”“鹿神”取自《山海經》,“赤松子”取自《列仙傳》、“雎鳩”取自《詩經》……

畫面中滿溢出神秘、詩意、壯闊等中國氣質,成為影片備受歡迎的因素之一。有人沉醉於“秋去春來、海棠花開”般空靈的音樂,有人沉醉於古意盎然、清幽純凈的東方氣息當中。

極具感染力的中華氣派的場景一一亮相:漫天飛舞的海棠花、暮色降臨時的紅燈籠、海上漂泊的烏篷船,一個個中國文化的象徵接連霸屏,使得古風古韻美出新天際。

細微之處同樣精雕細琢:航游的鯤、石制的貔貅、飛躍雲海的鯥,還有大紅花轎、靈婆的麻將、油紙傘、雙魚鎖,無一不是中華文化強符號的展現;女主角椿抽屜中陶笛、骨笛、香囊等物品,身後取自宋代古畫《海棠蛺蝶圖》的屏風,無一不是華夏工藝的瑰寶。

“畫面美哭,每幀都可作壁紙!”幾乎是首映後,出現在網民社交網絡中最多的評價。

對細節的用心成就了影片。2008年6月《大魚海棠》樣片製作完畢,影片雖未上映就已獲第十六屆上海電視電影節“最佳創意獎”、第十四屆韓國首爾國際動漫節“最佳技術獎”、亞洲青年動漫節“最受觀眾歡迎獎”等多項獎項。2012年,憑着十幾分鐘的樣片就入選法國蓬皮杜當代藝術中心“亞洲50年優秀動漫”專場展覽,並讚譽為“最傑出的藝術品之一”。

“美的,真實的,有根的,就是能夠打動人的。”梁旋説。

動畫技術+藝術+工業成熟=強

“如果説技術不差,那麼國産動畫影片差在哪?”

首映當天,不少走出影院的觀眾評價稱,“中國終於有可與日本動漫電影相並肩的作品了”。畫面、音樂唯美,創作、製作精良,將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化,引入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當中……

無疑,這部遲到的《大魚海棠》是提振國産動畫影片的信心之作。更有傳統文化愛好者認為,這部影片的意義不止於超越,價值更在於將軟文化注入動畫影片,為培育具有中國氣質的動畫電影提出一種新的可能。

的確,除《寶蓮燈》《大聖歸來》等少數幾部之外,對於80、90後青年人來説,能成為他們童年集體記憶的國産動漫電影掰着手指就能數出來。而縱觀2015年全球盈利最高的前15部電影,其中4部動畫影片無一例外出自好萊塢製作。

研究指出,我們的電影市場不缺熱錢,技術硬體突破也不是難題,那麼中國動畫電影到底差在哪?

借中國電影産業風頭正勁的春風,“年紀尚輕”的國産動畫電影正邁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雖連續三年同比增長率超過15%,但較之日本和美國等動漫影片大國尚有較大差距。

為何迪士尼、夢工廠用兩三年的時間生産出一部精品動畫片,而對於我們,出一部製作精良的動畫電影,需要12年?

梁旋認為,對於高品質的動畫電影來説,中國目前還處於一個拓荒時代。動畫人才還存在斷層,好的創作者、優質的技術從業者,都存在缺口。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動畫編導教研室主任薛燕平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中國動畫過去十年的現狀——不缺作品,缺産品;不缺動畫藝術家,缺動畫企業家;不缺動畫技術,缺動畫工業標準……填補這些缺口需要時間。

還有業內聲音提出,國産動畫電影産業在細分管理方面尚有空間。張春認為,動畫電影製作工序繁多、流程複雜、投資巨大,一部好萊塢動畫電影至少需要三位數以上人數的團隊去完成,而在國內至今很難能找到成熟和完善的製作系統。整個市場的成熟度,包括製作的流程細分尚不完善。

只是,《大魚海棠》式作品還少之又少。

“大部分觀眾,對中國的動畫影片期盼太久了。這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對中國情結和傳統文化元素的呼喚。這也是動畫影片今後努力的方向。”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肖永亮説。

———— 全文 ————

———— 收起 ————

0100200506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