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鍵分享

主打稿

2017年8月17日

新華社北京8月17日電

新華社記者陳芳、余曉潔、胡喆

墨子“傳信”、神舟飛天、高鐵賓士、“天眼”探空、北鬥組網、超算“發威”、大飛機首飛……五年來,中國科技全方位突破,創新“高原”之上開始聳立起重大尖端科技“高峰”。

第一個“闖入”全國創新指數報告前25名集團的中等收入國家,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破百萬……五年來,中國日益崛起為世界創新版圖中的“重要一極”。

從過去僅僅輸出“中國制造”,到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智造”“中國方案”“中國標準”走向世界。

在全球跨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歷史節點,人們不禁要問:中國科技成果緣何“井噴”?創新奇跡為何從東方而出?

“黃金5年”:“中國式創新”實現歷史性跨越

7位哈佛博士,海外學習生活多年,毅然選擇5年前集體回國,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開啟了他們的科研之路。

5年後,他們從事的磁共振生命科學研究填補了國內空白,實現了與國際先進水準“並跑”。

“對國家沒信心的人不會主動選擇回國。”率先回國的“頭雁”、強磁場中心副主任王俊峰説的感言,道出了歸國哈佛博士們的共同心聲。

創新的偉大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砥礪前行。

2017年5月5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C919一飛衝天!

從1970年我國自主研制的“運十”飛機立項,到2017年C919成功首飛,中國人的“大飛機夢”穿越了近半個世紀。

2000多份機翼圖紙,6000多項民用飛機技術,近20萬人全國大協作……

87歲的“運十”飛機副總設計師程不時動情地説:“C919是中國科技的新高度,它不只是一個機型的成功,更代表著一種能力,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

2016年5月30日,這是中國科技發展史上值得銘記的日子。

“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九大同時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分析了我國科技創新的歷史方位、時代定位和國際地位。

堅持創新發展,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掌握核心技術的過程很艱難,但這條道路必須走。”中國科技開始在越來越多的“高、精、尖、缺”領域有了新突破。

看深空: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隨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並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兩名航太員太空駐留超過30天,創中國航太員最長太空駐留紀錄。

看通信:從“2G跟隨”到“3G突破”,從“4G同步”到“5G引領”……隨著中國“新一代寬頻無線行動通訊網重大專項”的實施,全球一半以上的網絡設備和全球終端前五名中的三席均來自中國。

看前沿:在“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國際科研競爭中,量子理論、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研究領域連續涌現世界級成果,提前完成千裏糾纏、星地傳密和隱形傳態三大科學目標,“中國量子軍團”站上潮頭。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最近發布的《2017年度世界競爭力報告》顯示,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排名中,中國內地的全球競爭力上升至第18位,在“經濟表現”中高居全球第2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是創新前所未有的“黃金五年”。中國“趕上世界”的強國夢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這5年,科技創新“三跑並存”中並跑、領跑的比重越來越大。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建成使用,中國高鐵通車裏程超過2萬公里,躍居全球第一。航太航空、超級計算、第四代核電,科技創新領域“國之重器”不斷涌現,幹成了多件長期幹不成的“大事”。

這5年,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在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程”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到55.3%,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不斷涌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長水準,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

這5年,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不僅有“高大上的硬科技”,更有與百姓健康息息相關的生物醫藥科技創新。快速查明300種突發傳染病原,初步建立傳染病應急防控技術體係;肺癌、白血病等領域打破國外專利藥物壟斷,國産小分子靶向抗癌藥上市促使國外專利藥物在中國降價超過50%……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加速融合,織就保障億萬群眾生活的幸福網。

從過去長期引進模倣西方同行,到如今引進吸收再創新,到推動原始創新、整合創新……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這一“歷史性變革”,彰顯的是中國發展的新理念。把發展動力及時切換到創新引擎上來,實現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工程創新的“多輪驅動”。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認為,我國在主要科技領域和方向上實現了“佔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目標。這是多年來在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長期堅持研發取得成果的集中體現;也是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加強政策引導激勵,以及科技創新投入協同推進的結果。

創新崛起的制勝法寶:中國力量書寫新篇章

2013年12月14日,身披五星紅旗的“嫦娥”三號登上月球。

連接地與月,這一天,中國走過了古與今。這一夢,華夏兒女守望了千年。

2014年1月6日,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嫦娥三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時深刻指出:“取得這樣的成就,最根本的一點,就是中國航太事業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

從高鐵到超級計算,從航太到航空……無數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走進深圳市福田區的華強北商圈,琳瑯滿目的電子元器件讓人應接不暇……

昔日的華強北,曾被扣上“水貨”的帽子;如今的華強北,不僅是尖端電子産品的“聚集地”,更是來自世界各國創客們的“夢工場”。

近40年的改革開放,尤其是這“黃金五年”締造的中國奇跡,讓一些後發國家從迷戀“西方取經”轉向探秘“東方寶典”。富有深意的“轉身”,背後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

中國創新崛起為什麼能?

科學探索、創新夢想,就像一顆種子,有水、土、陽光,有光合作用,種子就能發芽。

5年來,人才、資金和促進科技創新、轉化的政策,匯聚起促進科技成果“井噴”的磅薄中國力量。中央黨校副教育長韓慶祥説,把發展方式“切換”到創新驅動模式上來,中國正在“由大變強”。

人才——創新“土壤”,蘊藏發展用之不竭的最大“富礦”。

“以前我以為只有在美國才能搞尖端人工智慧。”讓全球頂尖的人工智慧專家、美國普渡大學電腦係終身教授漆遠沒有想到的是,一次回國的經歷,讓他對中國創新刮目相看。

漆遠告訴記者,他現在所在的螞蟻金服團隊已經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公司形成了獨特的“硅谷幫”現象。

“國家層面的繁榮,源自民眾對創新過程的普遍參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菲爾普斯這樣説道。

擁有8100萬科技工作者,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回國人才超過110萬,是前30年回國人數的3倍,這是中國創新的“力量之源”。

資金投入——創新“活水”,澆灌“花繁果盛”的中國“創時代”。

實現衛星量子通信一直是國際上科技強國競相追逐的目標。量子資訊實驗研究的先驅賽林格等全球優秀研究團隊,一直期盼實施以國際空間站為平臺的星地量子通信計劃。然而,緩慢的決策機制使得這一計劃一再拖延。

“領跑國際量子太空競賽,歐洲科學家不是沒有這樣的科研設想,但他們缺乏這樣多方面的支援,沒有像中國這樣‘大科學’項目建設的‘灌溉’投入。”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説。

2016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15.97%,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支出達到15440億元……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布報告顯示,中國已成為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二研發大國,中國的研發開支已接近歐盟的總和。

“中國創新的提速增效迎來‘繁花盛果’,有賴不斷增長的國家投入,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在過去20年裏實現了數量和品質的快速增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説。

科技改革——創新“陽光”,解好創新發展的“時代方程”。

今年春天,山東理工大學畢玉遂團隊新型環保發泡劑專利技術“賣出”5億元高價。

十余年的努力,這個被行家們譽為“顛覆性的發明”,從“研發——小試——中試——産業化”邁過了無數道坎,如今“科技創富”讓創新者更有底氣。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技體制改革“動真格”,向數十年難除的積弊“下刀”。

科研報銷還為找發票發愁?還要絞盡腦汁編寫經費預算和方案?眼看年底錢花不完了,還要突擊花?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幹意見》,從經費比重、開支范圍、科目設置等方面提出一係列“松綁”措施。

科研人員如何既有“面子”更有“裏子”?在成果轉化中獲得的獎勵比例由過去的“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通過實施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科研人員有了更多“獲得感”。

在西安交通大學,“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産技術”成果智慧財産權及相關技術作價1.5億元人民幣轉讓,其中所得收益的7成都用于對科研團隊的股權激勵。

“松綁”+“激勵”成為中國科技改革的關鍵詞,越來越多的“千裏馬”正在創新沃土上競相奔騰。

圓百年復興之夢:創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

很長一段時間,在許多外國人眼中,東方文明古國遙遠而神秘,熊貓、長城、中國功夫是他們最熟悉的中國元素。

如今,飛速發展的現實和快速提升的國力,讓世界開始用另一種感覺來體會創新之中國。

從古老中國創造四大發明,到如今被海外網民稱之為“新四大發明”的高鐵、網購、支付寶、共用單車,創新成為中國復興路上的精彩篇章。

先進的支付係統,買賣東西只需“掃一掃”;發達的電商平臺,足不出戶便可“購全球”;成熟的高鐵網絡,讓“千裏之外”不再遙遠;綠色的共用單車,隨騎隨停享自由……

曾擁有輝煌科技史的中國,有越來越多的“新四大發明”正與世界分享。

“中國新一代寬頻無線行動通訊網正在連結全球。在今天的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不僅是平的,而且是‘通’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説。

2018年,中國北鬥將覆蓋“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2020年,我國將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面向2030年,我國部署了量子通信和量子電腦等重要項目……

在創新的路上,我們永不停步。

我們更應清醒認識到,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但經濟發展中“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問題仍然存在。特別是,原創性的創新需要加強。

“現在技術上遇到的‘天花板’越來越多,引進門檻越來越高,必須更加注重原始創新能力,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協作貫通。”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説。

人類歷史潛流深沉,關鍵的轉折卻往往只有幾步。

邁向科技之巔,中國式創新步履堅定:

——抓住彎道“非對稱趕超”。

作為工業革命的“後來者”,只有布局前沿、抓住彎道“非對稱趕超”,才能後來居上。

量子通信和量子電腦、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深海空間站、天地一體化……我國面向2030年部署的重大科技項目將和此前實施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形成遠近結合、梯次接續的係統布局。

——自主創新締造“中國芯”。

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卻藏著10億多個電晶體的秘密。

核“芯”技術是買不來的。長期以來,我國積體電路産業一直受到西方的種種限制,高端晶片主要依賴進口。2013年至今,每年進口額超過2000億美元。

中國正力爭盡早擺脫缺“芯”之痛。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葉甜春介紹,面向2020年,我國繼續加快實施已部署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點攻克高端通用晶片、高檔數控機床、積體電路裝備等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形成若幹戰略性技術和戰略性産品、培育新興産業。

——激活萬眾創新的“一池春水”。

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貿易主要行業新登記市場主體超過1100萬戶,平均每天新登記約3.1萬戶。

炎炎夏日,在革命聖地延安,創新的火花被再次點燃,全國150萬大學生參加到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他們把激昂的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幹。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科學技術是人類的偉大創造性活動,一切科技創新活動都是人做出來的。

“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向未來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這一決策與中國夢的目標高度契合,使科技創新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緊相連,是中華民族為之不懈奮鬥的光榮與夢想。

“‘創新’這把‘金鑰匙’,已經轉化為一種精神,融入肌理之中,使整個中國煥發生機。”科技部負責人表示。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薄之力,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下去,中國充滿活力的創新與轉型,必將成為21世紀人類影響至遠的新篇章。(參與記者:李松、鄧華寧、姜辰蓉、閆睿)

———— 全文 ————

———— 收起 ————

高清圖集

  • 6月15日,在烏魯木齊南山觀測站,“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科研人員在做實驗(合成照片)。

  • 這是2016年11月18日在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大螢幕拍攝的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內的畫面。2016年11月18日13時59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太員景海鵬、陳冬身體狀態良好,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6月26日,在上海虹橋火車站,工作人員在“復興號”G124次列車駕駛艙內進行發車前的準備。“復興號”是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織研制、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達到世界先進水準的中國標準動車組。

  • 這是FAST工程全景(2016年9月7日攝)。2016年9月25日,有著“超級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貴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啟用。

  • 6月9日,參觀者在第二十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産業博覽會上參觀展出的北鬥衛星導航係統模型。

  • 5月5日,中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幹線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成功。

  • 在馬利亞納海溝作業區,“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離開“向陽紅09”科學考察船緩緩進入水中(6月1日攝)。

  • 嫦娥三號探測器地形地貌相機拍攝的巡視器側面圖像(2013年12月16日04時57分攝)。

  • 6月15日,一名乘客在湖北武漢用手機刷支付寶搭乘公交車。

  • 1月14日,市民在開街後的深圳華強北觀看機器人表演。

  • 這是7月9日拍攝的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工程現場。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工程全面完成預期目標,第一口井的試開採産氣和現場測試研究取得圓滿成功,並實施關井作業。這標誌著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首次試開採取得圓滿成功。

中國創新奇跡是怎樣煉成的

0100200506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