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鍵分享

主打稿

2017年9月22日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題:中原逐鹿展新姿——中部崛起戰略新觀察

新華社記者

中部六省,地處中原腹地。黨的十八大以來,這片孕育出華夏文明的古老土地,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積極對接國家戰略,譜寫出一曲中原逐鹿、競相崛起的壯麗華章。

這是武漢東湖高新區六大園區之一的武漢未來科技城(2016年12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填平“塌陷” 中部六省分頭突圍多極崛起

2006年,中部崛起戰略剛剛提出,正在美國企業工作的閆大鵬沒有想到,他會長居在武漢東湖之畔。地處武漢東南角的東湖高新區,雖是我國第一根光纖、第一個光傳輸係統的誕生地,但一度被戲稱為“被武漢地圖遺忘的兩釐米”。

在一次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創業發展洽談會上,閆大鵬被國內鐳射龍頭企業華工科技“相中”。“對方負責人從廣州趕回武漢,又連夜追到北京,我們徹夜長談,一拍即合。”

很快,武漢東湖高新區成為全國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五年來,冠在武漢頭上的國家層面戰略不下七八個。閆大鵬牽頭的科研腳步也在加快,中國首臺萬瓦光纖鐳射器四年前問世,首臺兩萬瓦光纖鐳射器預計明年投用。

山西潞安集團太陽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工人在搬運剛剛生産出的單晶矽棒(7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中部六省承東啟西、接南連北,資源豐富、底蘊深厚。然而,一段時期,中部發展品質比不上東部,發展速度又不如西部,一度陷入“中部塌陷”的焦灼之中。

親歷過那段焦慮時光的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呂連生説,安徽距離海岸線最近只有100多公里,改革開放初期,與江蘇經濟總量相差不大,但因錯失沿海開放機遇,眼看著蘇皖差距日益拉開。

“‘塌陷’不是經濟塌了鍋,而是自身優勢難以展現。”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歐陽康説,中部崛起戰略實施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部發展高地逐漸形成,後發省份獲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援和戰略謀劃。

2016年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正式印發。中部定位從過去偏重傳統産業的糧食生産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等“三基地、一樞紐”,提升為先進制造業中心、新型城鎮化重點區等“一中心、四區”,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六省分頭突圍、多極崛起的路徑更加清晰:湖北打造重要“戰略支點”,河南發揮“支撐作用”,安徽成為“創新極”,湖南提出“開放崛起”,紅色江西綠色崛起,山西爭當能源革命排頭兵。

5年內,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百萬校友資智回漢……武漢“雙百萬”計劃一經推出,立即引爆全國新一輪“人才爭奪戰”。新規施行至今100余天,已有5萬多名大學生落戶武漢。各地“求才若渴”之心,成為當前中部省市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生動注腳。

加速“蛻變” 中部崛起站上歷史新起點

“分頭突圍態勢下,中部和過去明顯不一樣了。”長期參與編撰《中部藍皮書》的安徽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副處長阮華彪説。

環顧廣袤中部,過去一提産業結構,六省都離不開鋼鐵、有色、煤炭、水泥等傳統産業。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後,在國家戰略牽引下,六省過剩産能加快出清,新産業、新業態、新産品層出不窮。

素來不顯山露水的安徽,已擁有69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區域創新能力連續五年進入全國前十。

在河南浚縣中鶴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麥田裏,收割機在收獲小麥(6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站在合肥高新區管委會大樓上,放眼望去,東側是全球語音智能領域最為領先的科大訊飛;南邊是國內頂尖的上市軟件企業科大國創;往西是主攻工業智能機器人的科大智能;另一側,量子資訊國家實驗室和中科大高新園區預計9月底開工建設。

在有豫章故郡之稱的南昌,每到夜晚,一江兩岸同時上演LED燈光秀,這是一座對“光源”有著特殊感情的城市。

南昌大學江風益教授率隊研發的硅襯底LED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為國內LED産業發展帶來“彎道超車”的希望。“每月超過1000萬部手機使用硅襯底LED閃光燈。”在南昌“光谷”內,晶能(江西)光電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王敏説。

除了高精尖,傳統産業也在蛻變。

在中國大糧倉河南,糧食年産量穩定在1200億斤左右,不僅養活了一億人,每年還調出400億斤原糧和加工品。從“天下糧倉”到“國人廚房”,河南往前一步,要把食品擺上“百姓餐桌”。

如今,河南雛鷹農牧集團開發的高端發酵火腿,在國內外擁有了一定的美譽度。三全食品公司研發的自加熱食品,只要把水袋的繩子拉開,食物就會自動加熱。目前,三全餐桌食品涵蓋200多個單品,已在上海高端寫字樓投放了1000多臺終端售賣機。

“點亮全國一半的燈,燒熱華北一半的炕。”坐慣了“煤老大”位置的山西,近年來主動“讓位”,不在産量上做文章,轉攻“煤科技”,“傻大黑粗”的煤炭産業正在“脫胎換骨”。

山西潞安集團副總經理劉俊義説,依托科技創新,煤炭從燃料變成原料,一塊劣質高硫煤可以延伸出高端蠟、高檔潤滑油等5條高科技産業鏈、180個型號的産品。其中,8種産品與核心技術國際領先,4種産品為全球首創。

從更高視角俯視,從北到南,山西中部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帶、武漢城市圈、環鄱陽湖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一個個城市群就像一條項鍊上閃亮的寶石,串起六省崛起之勢,劃出一條條優美的上揚曲線。

搶抓機遇 傾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東部沿海、西部沿邊地區再次迎來戰略機遇。既不沿海,又不沿邊的中部六省怎麼辦?

這一次,中部省份不再踟躕。

2013年7月18日,一聲悠長的汽笛聲,滿載中東部地區貨物的首趟中歐班列(鄭州)開行。

俯瞰鄭州國際陸港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的貨場(5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作為陸上交通樞紐,鄭州物資豐富,但不靠海、不沿邊,長期是國際物流的洼地。”鄭州國際陸港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楊文俊説,四年多來,中歐班列(鄭州)國內集貨半徑超過1500公里,國外貨源范圍覆蓋24個國家的121個城市。

2014年7月,湖北陽邏港開通武漢至東盟4國試驗航線,打通了中部地區通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通道,中部地區貨物進出口泰國和越南分別縮短6天和4天。

湖南將開放的目光瞄向藍天。今年5月,長沙獲批為全國第7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緊接著,依機場而建的長沙黃花綜合保稅區封關運作,目前已實現進出口1億美元,明年有望突破30億美元。

鐵路、水運、航空大通道打通後,內陸中部變身開放前沿。

“一家業務重心曾在外地的晶片企業老板,坐飛機時感受到長沙獨特的臨空優勢,主動到府落戶,投産一個月,進出口總額就突破4000萬美元。”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長沙縣委書記曾超群説,臨空經濟活力迸發,已成為湖南開放崛起的新引擎。

去年9月,位于贛南革命老區的贛州港獲批全國內陸第八個永久對外開放口岸。沒有木材資源的贛州市南康家具産業,實現了“買全球、賣全球”,一個“無中生有”的千億級産業集群揚帆起航。

在安徽(蜀山)跨境電子商務産業園,流水線的工作人員嫺熟地將大小不同的包裹分揀,有的包裹上標注的是日文,有的標注的是英文……在車間大門口,“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巨大的標識牌格外引人注目。

“未來,中部的科教優勢、地域優勢還將進一步釋放,中部崛起不僅要填平洼地,還要隆起高地、創造高峰,這對縮小區域差距,推動全國經濟轉型,支撐經濟中高速增長,都將具有特殊意義。”歐陽康説。(記者:梁曉飛、程士華、徐海波、梁建強、劉懷丕、陽建、秦宏)

———— 全文 ————

———— 收起 ————

高清圖集

  • 這是武漢東湖高新區六大園區之一的武漢未來科技城(2016年12月8日攝)。

  • 這是在北京舉行的2017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出的科大訊飛多用途智能機器人(8月24日攝)。

  • 南昌大學教授江風益(前中)和團隊成員探討硅襯底LED技術課題(2015年12月29日攝)。

  • 在河南浚縣中鶴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麥田裏,收割機在收獲小麥(6月7日攝)。

  • 山西潞安集團太陽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工人在搬運剛剛生産出的單晶矽棒(7月20日攝)。

  • 滿載貨物的X8202次中歐班列(鄭州)駛出鄭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8月2日攝)。

  • 俯瞰鄭州國際陸港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的貨場(5月6日攝)。

  • 這是正在進行裝載作業的湖北陽邏港集裝箱碼頭(4月1日攝)。

  • 這是位于贛南革命老區的贛州港(7月27日攝)。

0100200506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