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忘卻的那一天——全景還原“七七事變”

  • 上圖:山西省陽泉市獅腦山戰鬥中的129師385旅某部機槍陣地(資料照片,1940年攝);下圖:2015年7月2日,陽泉市民在獅腦山上俯瞰城市新貌(拼版照片)。

  • 上圖: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右縱隊19團佔領娘子關日軍陣地(資料照片,1940年攝);下圖:2015年7月2日,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村的村民在聊天,他們身後的娘子關城樓,1937年曾經被日軍攻陷(拼版照片)。

  • 上圖:八路軍115師戰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資料照片,1937年攝);下圖:2015年6月2日,83歲的山西靈丘縣小寨村村民李世彩走在平型關大捷主戰場喬溝當年日軍被伏擊的路上。

  • 上圖:日軍佔領下的蘆溝橋(資料照片);2015年6月28日,游客從盧溝橋上走過(拼版照片)。

  • 上圖:1938年&兒莊大戰後,&兒莊城內一片廢墟(資料照片);下圖:2014年4月7日拍攝的&兒莊古城夜景(拼版照片)。

  • 上圖:1945年,雁翎隊隊員在冬日白洋淀冰面上訓練(資料照片);下圖:2015年7月1日,河北省白洋淀景區文化苑舉行雁翎隊水上實景演出(拼版照片)。

  • 上圖:狼牙山跳崖五勇士中的葛振林(右)和宋學義(資料照片);下圖:2015年6月27日,游客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五壯士跳崖處參觀(拼版照片)。

  • 上圖:冉莊村民在地道口為民兵送飯(資料照片);下圖:2015年6月30日,游客在河北省清苑區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參觀(拼版照片)。

  • 上圖:129師警衛連戰士在河北涉縣上政治課(資料照片);下圖:2015年6月28日,游客在河北涉縣129師司令部舊址宣誓(拼版照片)。

  • 上圖:1945年拍攝的山東戰區受降儀式(資料照片);下圖:當年舉行受降儀式的建築保存完好,目前是山東省圖書館大明湖分館的大閱覽室(2013年8月15日攝)(拼版照片)。

  • 上圖:1939年2月,日本軍隊登陸海南島(資料照片);下圖:2013年1月1日,游客在三亞海邊拍照留念(拼版照片)。

  • 左圖:這是在中國戰場運送物資的日本駝隊(資料照片);右圖:2011年6月24日,在敦煌鳴沙山風景區,幾名游客騎駱駝參觀游覽(拼版照片)。

  • 左圖:1937年,日本士兵在上海蘇州河畔的壕溝戰中(資料照片);右圖:2010年8月19日拍攝的上海蘇州河夜色(拼版圖片)。

照片故事

新華網北京7月6日電(記者陳新洲 肖春飛 閆祥嶺)“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最後關頭已臨到,犧牲到底不屈撓;飛機坦克來勿怕,大刀揮起敵人跑!盧溝橋!盧溝橋!國家存亡在此橋!……”這是北京檔案館珍藏的《盧溝橋歌》詞曲,作於78年之前“七七事變”之後。78年過去了,這首歌中透出的悲壯與豪邁,仍讓人動容。

1937年7月7日,農曆六月廿九。歷史奔流至此,瞬間迅猛改道。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抵抗外敵入侵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為慘烈的戰爭,也是近代以來中國第一次贏得全面勝利的反侵略戰爭,由此開始。

挑起事端

站在今天的北京宛平城墻下,仍能看到78年前的彈孔。家住盧溝橋畔85歲的鄭福來老人回憶,“七七”當天晚上,他在睡夢中被槍炮聲驚醒,翌日早上一枚炮彈在自家北房西側爆炸,小夥伴四春子被炸死。

史料記載:7月7日上午,日軍到盧溝橋以北地區進行演習。下午,日軍第三大隊第八中隊在中隊長清水節郎的帶領下,由豐&兵營開到龍王廟,聲稱進行夜間演習。

“龍王廟位於宛平城西北,距離僅有千米,而且龍王廟內有中國軍隊駐紮,日軍在此夜間演習,顯然另有企圖。”平西抗戰研究者張東升説。而清水節郎在他當天的日記中這麼寫道:“這天晚上,天空晴朗,沒有月光。星空下,可以隱約看到遠處宛平的城墻和附近不時移動的中國士兵的影子。這是一個寂靜的夜晚。”

日本人打破了這個寂靜的夜晚。19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22點40分,在宛平城東北日軍演習方向響起了一陣槍聲。隨後幾名日軍來到宛平城下,硬説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拒絕。日軍遂包圍宛平縣城。

午夜12時,日方向冀察政務委員會就“日本兵失蹤事件”提出交涉,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索失蹤士兵。時任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市長秦得純拒絕日方的進城要求,但為了協商解決問題,告知日方“等天亮後,令該地軍警代為尋覓,如查有日本兵,即行送還”。

據時任宛平縣長王冷齋的《盧溝橋事變始末》等史料記載,秦得純隨即要求駐守宛平的部隊嚴密戒備,隨時準備應戰,並指示王冷齋“迅即查明,以便處理”。經查明,中國軍隊並無開槍之事,也未發現有所謂失蹤日兵的蹤跡。

事實上,日軍所謂“失蹤”的士兵志村菊次郎,很快就歸隊了。當年中日關係舞&上的活躍角色松本重治在自己的回憶錄《上海時代》中“盧溝橋畔的槍聲”一節如是記述:“這個新兵擔任傳令兵,在離隊解手返回時,在黑暗中走了相反的方向,因此延誤了歸隊時間。”“七七事變”關鍵人物之一、日軍第八大隊大隊長一木清直1938年6月30日接受《朝日新聞》採訪時也坦承:當時已接到士兵歸隊的報告。

日軍在進城徹查被拒絕後,立即開槍示威,並向城內發射炮彈。潛伏在鐵路東側的日軍輕重機槍及山炮一齊向宛平城開火,中國守軍被迫還擊。

奮起反擊

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出乎日軍意料。29軍抱定與城、橋共存亡的決心,在宛平城居民的協助下,把城東門堵緊,城西門只留下一條縫隙供人&&。29軍的大刀隊,繼長城抗戰後,又一次讓日本人魂飛魄散。為拖延時間,日軍詭計百齣,一再提出談判,又不斷撕毀協議。

7月8日凌晨2時,日軍加強了盧溝橋地區的兵力配置,部隊集結在盧溝橋火車站西南方,隨時準備開戰。凌晨2時3分,日軍佔領了宛平城外唯一的制高點沙崗。

日本人已經做好了發動戰爭的準備,卻以和談之名,調兵遣將。“其實在中日雙方開始談判前半個小時,日方已經得到了這名失蹤士兵歸隊的報告,卻仍以這個理由堅決要進入宛平城。”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謝蔭明説。

8日凌晨3時,中國代表到達北平日本特務機關部進行談判;4時左右,中日雙方代表進入宛平城談判。同時,日本駐屯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也在天津召開會議,下達了進攻的命令。

凌晨5時,接到命令的日軍再次向宛平城發起了進攻,談判中斷。守城部隊即刻還擊。激戰一個多小時後,日軍未能前進一步,日方談判代表見事態不妙,遂手持白旗登上宛平城墻,日軍借機停止射擊,雙方又開始談判。

7時30分,華北駐屯軍司令部對駐天津的部隊下達了準備出動的命令,並命令在秦皇島的部隊返回北平。

9時30分,日方再度攻打宛平城和盧溝橋。金振中帶着兩個連隊,反擊圍攻鐵路橋東端的日軍,經過兩個多小時激戰,日軍被擊退到2華里之外,收復了鐵路橋東段,戰況穩定下來。

“在停戰協議不斷簽訂的同時,戰鬥也一直沒有停止。因為宛平城和盧溝橋有堅固的城墻和石橋為依託,日軍多次進攻未能得手,於是他們把突破口選在了盧溝鐵橋和龍王廟一帶。”謝蔭明説。

16時,日方讓中方代表出城談判,遭到拒絕。17時,日方再次派人送信,發出最後通牒,提出中國軍隊限時撤退等要求。未收到滿意回復的日軍於18時5分炮擊宛平城,戰鬥持續3個多小時,專員公署成為一片廢墟,大批民房被炸毀。

王冷齋曾回憶一個細節,可見日本人的狡猾:日本派出的三個談判代表步行進入宛平城時,用步履丈量了宛平城縣公府大廳距離城墻的位置,然後將信息傳給城外的日本人。談判過程中,日本的第一枚炮彈就越過宛平城墻,準確無誤地炸在縣公府裏,企圖以武力脅迫中方退讓。

中國人誓死不退。29軍大刀隊強襲龍王廟,不到2個小時就奪回了龍王廟陣地。守城中國軍隊打退了日軍的坦克進攻,以血肉之軀,築起讓敵人無法逾越的長城。

抗戰到底

盧溝橋和宛平城是&&北京的要衝,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七七事變’是在日本蓄謀已久的情況下發生的,這一點可以從事變的時間軸清晰看出。”謝蔭明説,從“七七事變”整個過程來看,日本軍隊從蓄意挑釁到尋找藉口,直至提出無理要求,得寸進尺,步步緊逼,超出了當時中方的容忍底線。事變爆發並非偶然。根據1901年屈辱的《辛丑條約》,日軍獲得了平津線一帶駐軍的權利。“七七事變”前一段時間,日軍以豐&駐地不夠居住為由,提出在豐&與盧溝橋之間修築兵營和機場,遭到拒絕。之後,日軍無視中方抗議,在盧溝橋附近加緊軍事演習,由白天演習發展到夜間演習,由虛彈射擊發展到實彈射擊。

日本人為何如此想霸佔盧溝橋?從當年的地圖上可以看出:此時北平城事實上已三面陷入日偽包圍,只剩西南面尚有29軍駐防,宛平一失,平漢線被切斷,北平將成一座孤城,守住盧溝橋,就是守住北平與中原的通道。

日軍以演習為藉口,經常到宛平城、盧溝橋一帶活動,偵察地形,並多次與29軍發生爭執。進入1937年夏天,日軍加大挑釁力度,戰火已一觸即發:當年6月,駐豐&&軍一部以攻取宛平城為目標,不分晝夜進行演習。6月21日,日本中國駐屯軍緊急成立了臨時作戰課。《金井武夫回憶錄》記載,東京流傳着“七夕的晚上,華北將重演柳條湖一樣的事件”。

就在“七七事變”前一天的7月6日,日軍不顧大雨泥濘在龍王廟以盧溝橋為目標進行攻擊性演習。同時,一隊日軍要求通過宛平城到長辛店演習,遭到中國守軍拒絕。日軍遂在城外進行部署,威脅守軍,雙方相持十幾小時,日軍退回豐&。

面對緊急局面,駐守北平的中國軍隊加強了戒備。謝蔭明介紹,負責具體防務的金振中對部隊進行了針對性部署,面對日軍的囂張氣焰,金振中要求全營官兵在吃飯前、睡覺前都高呼“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口號,以激勵官兵守土抗戰的鬥志。

7月8日,“七七事變”後第二天,中共中央發出通電:“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八年抗戰,由此開始。

———— 全文 ————

———— 收起 ————

抗戰烈士日記中的

“七七事變”

北京,密雲縣石城鎮張家墳村新村中心,矗立着一座高達8米的花崗岩雕像。雕像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京郊的普通農婦鄧玉芬,後人對她卻有極高的讚譽:“當代佘太君”。抗戰期間,鄧玉芬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六人全部戰死沙場。

1937年7月29日,北平淪陷。但在這座有着古老歷史和光榮傳統的城市,抵抗一直沒有停止。遇強虜而不退,靠同心渡浩劫,浴戰火而重生。

新華網北京7月6日電(記者陳新洲、肖春飛、李亞紅)“我不怕窮,不怕苦,我只是怕丟了咱們的北平城!一朵花,長在樹上,才有它的美麗;拿到人的手裏就完了。北平城也是這樣,它頂美,可是若被敵人佔據了,它便是被折下來的花了!”老舍通過《四世同堂》人物的口,説出了抗日戰爭期間北京(當時稱北平)淪陷後北京人的心裏話。

“七七事變”後,北京淪陷,日軍肆意殺戮、瘋狂掠奪、奴役毒害百姓,這座偉大的歷史名城,在日軍的魔爪下經歷了苦難的8年,給這座城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新華網北京7月6日電(記者 李雲路 蔡敏 許曉青)中國慣用“抗戰”、“抗日”指代70多年前這個國家抵禦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在中國的字典中,“抗”意喻鬥爭、抵制,拒絕被支配、奴役,自古有悲壯正義之意。

從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在中國北平悍然發動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八年時間,3500多萬中國人傷亡,一個尚未真正踏上現代化進程的落後國家,硬是殲滅150多萬高度軍事化的日本部隊,以積貧積弱之國力戰勝了兇悍的日本法西斯。

趙登禹將軍犧牲時,他的長女趙學芬還不到3歲。

在“七七事變”爆發78周年之際,年過八旬的趙學芬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這位從小就失去了父親的女兒,生命中很多時間都用來尋找父親,父親的形象在尋找中越來越清晰;她對父親的愛與崇敬,也越來越深。

全民族抗戰爆發78周年

尋訪北京的抗戰記憶

0100200506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