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蘭州9月5日電(劉欣瑜)巍巍祁連山,綿延的綠意如波濤般起伏;黑河兩岸,新生的林帶在風中沙沙作響。
地處祁連山北麓的甘肅省張掖市,境內祁連山水源涵養區、黑河綠洲、荒漠戈壁三大生態系統交錯銜接,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屏障重點區域。近年來,當地積極探索“法治+生態”治理,讓司法力量成為守護綠水青山的“利劍”。
巡迴法庭延伸守護草原一線
山丹馬場擁有2000多年歷史,是我國最古老的軍馬場之一。這裡地域廣闊、水草豐美,馬群嘶鳴處,牧草如波浪翻捲起伏,一片靜美景象。
甘肅設立祁連山林區法院及環境資源保護巡迴審判法庭,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常”防“長”治。
2021年6月,祁連山林區法院在山丹馬場設立巡迴辦案點。依託“12368”服務熱線和跨域立案、網上立案等便民機制,法官就地開庭、當庭調解、快速結案,將司法服務送到當地群眾家門口。
“我們案件數量不多,但每一起都關乎生態紅線。”祁連山林區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副主任張艷琼説。截至目前,該辦案點已審結各類案件11件,多為盜伐林木、非法狩獵等環境資源類案件。
“我們堅持預防為主,重在修復。”祁連山林區法院副院長陳海軍&&,生態環境案件的司法審判,其終點不在於一紙判決,而是生態的有效止損和修復。
圖為山丹馬場上的馬群。新華網(劉欣瑜 攝)
司法助力林地生態重生
行走在祁連山下的黑河林場,綠意撲面,雲杉、樟子松、祁連圓柏鬱鬱蔥蔥。很難想象,這裡曾因無序採砂採石而遍地深坑。
圖為6月27日拍攝的黑河林場。(張掖市甘州區委宣傳部供圖)
圖為黑河林場建成之前的場景。(資料照片)
祁連山生態環境破壞問題被通報後,張掖市下定決心關停企業、覆土造林、修建灌溉系統……一場規模空前的生態修復工程就此啟動。
在這場整改行動中,司法力量也深度介入。2021年,張掖市甘州區人民檢察院聯合法院、公安、林草等部門及相關企業在黑河林場建立“涉林案件公益訴訟補植補種基地”,通過簽訂代為履行協議、繳納補植費用等方式,破解了違法行為人“無地補植”“管護缺位”等難題。
圖為黑河林場內的“涉林案件公益訴訟補植補種基地”。新華網(劉欣瑜 攝)
截至目前,該基地已補植苗木500余畝。甘州區人民檢察院幹警李文娟介紹,該基地受理張掖境內所有涉林生態案件的補種補植,是司法保護生態的重要窗口。
黑河林場場長蒲興元介紹,目前林場已完成人工造林6萬畝,栽植苗木超2000萬株,植被覆蓋率從不足5%躍升至85%。透過無人機視角俯瞰,昔日斑駁的山體披綠,礦井邊坡、堆渣處皆被草木覆蓋。
如今,黑河林場還實現了“生態變現”,年接待游客達80萬人次,走出了一條從傳統林場到生態景區、從四季造林到碳匯生産的綠色轉型之路。
法治繪就生態新畫卷
張掖的生態蛻變,不僅書寫在草木蔥蘢的大地上,更深深鐫刻在制度創新中。
當地&&《關於建立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張掖段)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的意見》等系列文件,明確56個部門環保責任清單,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監管體系。
在下大力氣保護和修復生態的同時,當地碳匯項目建設也走在前列。2021年9月,張掖市35.1萬畝林業碳匯項目減排量成功簽發,實現碳匯收益450萬元,黑河林場部分林地便在其中。張掖市成為甘肅首個林業碳匯開發成功的市(州)。
如今的黑河林場一隅。(受訪者供圖)
法治護綠,久久為功。如今的張掖,祁連山雪豹頻現,黑河濕地候鳥成群,山丹馬場草原如毯……這些動人景象,正是法治力量與生態理念深度融合的生動寫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