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照片中的TA·抗戰勝利80周年|“父親身上的彈傷,是永不磨滅的勳章”-新華網河北頻道-新華網
2023-01-31 08:30:55
> 正文

尋找照片中的TA·抗戰勝利80周年|“父親身上的彈傷,是永不磨滅的勳章”

2025-07-19 09:43:19來源:新華網

分享至手機

  上面海報中兩位老人捧着的是老戰士楊傑一的照片。楊傑一1904年生於河北省肅寧縣,1944年4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在抗戰時期歷任八路軍回民支隊軍事教官、大隊長、參謀長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他與3名兒女留下了下面這張闔影,在他和長子楊光第懷裏的,分別是當時3歲的楊光明和1歲的楊若梅。

  1953年春,楊傑一(右二)與兒女楊光明(右一)、楊若梅(左二)、楊光第合影。新華社發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馳騁於冀、魯、豫廣大敵後戰場,炸橋梁、破公路、打伏擊,進行大小戰鬥近千次,消滅日偽軍36000餘人,令敵人聞風喪膽,被譽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

  抗日戰爭時期的楊傑一(左一)。新華社發


  冀中地區的回民武裝(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父親會打仗,最早是父親的戰友説起的。”據楊若梅介紹,楊傑一親歷了回民支隊的各個主要歷史時期,參加並親自指揮大小戰鬥無數,其中一場打擊日寇運輸車隊的戰鬥最為精彩。

  1941年秋,時任回民支隊三大隊副大隊長代大隊長的楊傑一接到命令:設伏焚燬日寇押運物資的軍用汽車。狡猾的日寇深知戰時物資的重要性,一度中斷運輸,防止被埋伏。

  為引蛇出洞,楊傑一帶領三大隊在交河、阜城地區猛烈進攻,打擊出來搶糧的日偽軍,致其幾乎遭到全殲。他們又向各個村莊多要擔架,聲稱轉移傷員,有意擴大傷亡數字,迷惑敵人。日寇以為運輸物資的時機到來,決定用汽車突擊運輸物資。回民支隊的戰士早已設伏,一邊猛打猛衝,一邊利用擲彈筒牽制據點敵人拒其增援,最終成功焚燬日寇車輛,圓滿完成任務。

  回民支隊營以上幹部慶祝整編留影(1946年4月3日攝)。楊傑一位於前排右二。新華社發

  在司令員馬本齋的指揮下,回民支隊在抗日戰爭中屢建戰功。在一次次激烈的戰鬥中,許多戰士流血受傷、為國捐軀,楊傑一也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楊若梅至今還清晰記得父親身上彈傷的位置和大小——背上的傷有碗口大小,面部有子彈擦過的傷痕,小腿上也有一處傷……楊若梅感嘆道:“父親身上的彈傷,是永不磨滅的勳章。”

  7月8日,楊若梅(左)和楊光明端詳楊傑一的照片,回憶父親面部彈傷的位置。

  7月8日,楊若梅展示父親獲得的三級獨立自由勳章。這枚勳章用於表彰楊傑一在全面抗戰時期作出的貢獻。

  “在一些人的認知中,回民支隊是由清一色回民組成的隊伍,其實不然,其中還有不少像我父親一樣的漢族官兵。”楊光明介紹,在黨的團結領導下,支隊裏的漢族官兵都很尊重回族風俗習慣,回民支隊不僅是黨團結回民抗日的旗幟,也是回漢團結抗日的旗幟。

  “父親對回民支隊的感情很深,他説等退休了,一定要回河北老家看看回民支隊的兄弟。”楊光明至今難忘父親説這話時望向遠方、若有所思的神情。

  7月8日,楊光明(右)、楊若梅在馬本齋紀念館內參觀父親楊傑一及其戰友的照片。

  7月8日,楊光明(右)、楊若梅在馬本齋紀念館內參觀。

  7月8日,楊光明(右)、楊若梅在馬本齋紀念館內通過照片講述回民支隊的故事。

  和平年代,回民支隊團結一致、英勇善戰的故事被人們傳頌。楊光明回憶:“1959年電影《回民支隊》放映後,院裏的孩子們都跑到家裏來,纏着父親講回民支隊的故事。”從那之後,楊傑一常給孩子們講述戰鬥故事,弘揚革命精神,傳揚民族友誼

  1959年上映的電影《回民支隊》的宣傳照(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在父親精神的感召下,楊光明18歲時報名參軍,楊若梅和弟弟楊建柱也都隨後參軍。“小時候父親常説,保家衛國是最光榮的!

  楊光明(左)、楊若梅兄妹身着軍裝合影(1970年1月1日攝)。新華社發

  1963年,楊傑一因病逝世,骨灰安放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2025年清明前夕,他的骨灰遷回河北省肅寧縣馮家莊村。

  英雄魂歸故里,長眠於這片他曾與戰友浴血捍衛的土地。

  7月8日,在河北省肅寧縣馮家莊村,楊光明(右)、楊若梅向父親母親的合葬墓獻花。

  7月8日,在河北省肅寧縣馮家莊村,楊光明(右)、楊若梅為父親母親的合葬墓掃墓。

  在河北獻縣的馬本齋紀念館裏,史料無聲地訴説着回民支隊的熱血傳奇。那些曾以血肉之軀築起長城的戰士們,他們的英魂與精神,於此匯聚,凝成永恒。

  7月8日,楊光明(右)、楊若梅走向馬本齋紀念館。

  7月8日,楊光明(右)、楊若梅在馬本齋紀念館內向馬本齋塑像獻花。

  7月8日,楊光明(左二)在馬本齋紀念館向小學生講述楊傑一的戰鬥故事。

  7月8日,楊光明(左一)、楊若梅(左二)在馬本齋紀念館向小學生講述回民支隊的故事。

  7月8日,楊光明(右)、楊若梅在馬本齋紀念館“本齋戰友群英譜”前與父親楊傑一的照片合影。

  回民支隊的戰旗雖已隱入歷史煙雲,但那在華北平原上空激蕩過的吶喊與榮光,卻化作民族精神星空中永不熄滅的星辰,照亮了歷史的天空,更深深烙印在後人的心間。

  它像一盞不滅的明燈,指引着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們——銘記犧牲,珍視和平,守護先輩用生命換來的家園,用奮鬥與擔當續寫這片土地上新的榮光。

統籌:宋為偉 韓芳

記者:牟宇

編輯:杜瀟逸

海報:劉琼

報道員:苑立偉

鳴謝:中共獻縣縣委宣傳部

馬本齋紀念館

 

新華社攝影部 河北分社

聯合製作

[作者: 牟宇  責任編輯: 毛鶴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