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塞外江南”書寫跨越新華章
2013-03-20   作者:本報記者 吳曉東 熊琳 牡丹江新聞中心 王增偉 於林波/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牡丹江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與粗獷豪放的北大荒相比,依山傍水的牡丹江自有一番靈動秀麗,有着“塞外江南”的美譽。
  經歷過“東北現象”的陣痛後,站在“十二五”的起點上,作為全國“對俄經貿第一大市”,牡丹江正以更大的改革魄力,更加開放的胸懷,打造黑龍江省新的經濟增長極。

  昨天:體制之殤 老工業基地遇到發展瓶頸

  這裡是一座英雄之城。牡丹江是冷雲等八位投江殉國的女烈士及楊子榮、馬駿等眾多英烈生前戰鬥過的地方,他們在白山黑水間的英雄壯舉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不斷奮進,成為牡丹江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裡是一座魅力之城。牡丹江是滿族的發祥地,現已挖掘和整理出唐代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及韃子秧歌等60多項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同時,滿清時期以吳兆騫為代表的流人文化、近代歷史中以山東人為代表的“闖關東”形成的移民文化、開發建設北大荒形成的知青文化,所有這些歷史文化的積澱,使牡丹江具有了廣納百川、奔放包容的性格,也鑄就了牡丹江人自強不息、創新創業、開拓開放的城市人文精神。與此同時,牡丹江是黑龍江省旅游資源最富集的地區。這裡四季分明,夏季是天然的避暑勝地,冬季是滑雪、戲雪、賞雪的最佳樂園,素有“塞北江南”、“魚米之鄉”、“中國雪城”、“東北虎之鄉”、“天然植物基因庫”之美稱。
  這裡是一座開放之城。牡丹江在對俄對韓交往上有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是從哈爾濱經海參崴到日本、美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陸海聯運國際經貿大通道的必經之路。目前,牡丹江已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往來關係,並在不斷拓寬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全力打造黑龍江省對外開放的先導區。
  就經濟而言,牡丹江曾經經歷過一個非常輝煌的發展階段。從建國初期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在圍繞資源、能源優先發展工業的國家産業政策扶持下,牡丹江市的紡織、森工、橡膠等行業處於發展的黃金階段,工業門類在全國34個製造行業中佔有30個。
  然而,隨着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産業政策的大調整,傳統的優勢産業受到了很大的市場衝擊,特別是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之後,牡丹江市經歷了近10年的低速徘徊期,經濟總量與實力在全國同等規模城市中的位次明顯後移,位置逐步被邊緣化,陷入了“東北現象”,呈現出群眾情緒低落、經濟發展低速、社會局面低沉的“三低”現象。

  今天:追趕跨越 “三大戰略”托起新牡丹江

  為擺脫貧困循環,突破落後經濟,經過重新審視、重新定位、重新謀劃自我,2007年年初,牡丹江市委十屆黨代會提出實施追趕型跨越式發展戰略,建設新牡丹江大牡丹江,並把“工業立市、金融強市、貿旅牽動”作為奮起直追的新引擎。
  近年來,為加快工業立市步伐,牡丹江市啟動了工業經濟裂變工程:通過幾何式擴張和裂變式發展,轉變生産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通過推進傳統産業轉型、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高新技術産業,重點扶持首控石油、恒豐紙業、樺林佳通、北方工具等企業上項目、擴規模,着力打造一批立市型支柱企業。目前,全市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的40%左右,工業企業創造的稅收佔市級財政收入的70%左右。
  為加快經濟的提速提檔提效,他們把産業項目建設作為全市十項重點工作之首加以推進,堅持經濟工作項目化,深入實施投資拉動戰略。在經歷了“準備之冬”、“動工之春”和“機遇之夏”的接力賽,去年全市項目建設迎來了碩果纍纍:全年開復工項目達1491個,固定資産投資完成774億元,增長37%。2012年8月,隨着1.7萬噸聖經紙項目正式投産,牡丹江恒豐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由一個只有兩台紙機起家的無名小廠,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全國最大的捲煙配套用紙企業,成為牡丹江市深入實施“工業立市”戰略的一面旗幟。
  由於歷史原因,牡丹江市曾是金融高風險、高不良貸款的“雙高”地區,一度形成銀行懼貸、惜貸,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難貸的局面,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為破解這一瓶頸,2007年,牡丹江市實施“金融強市”戰略,通過打擊惡意逃廢銀行債務,打破了銀行懼貸、企業難貸和風險難化的惡性循環。同時,該市還在全省創新地成立了東三省第一家以政府為依託的綜合性投融資服務機構——牡丹江市融資服務中心,先後引入了浦發銀行、興業銀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等10余家域外金融機構來牡丹江開展業務,引入交通銀行、省鑫正投資擔保集團有限公司等在牡丹江設立分支機構,為域內外金融機構提供推介項目400余個,成功融資超過100億元,支持了華宇境外園區、光伏産業園、中俄信息産業園等市級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建設。此外,全省第一家辦理物流質押監管的專業融資公司、全省第一家村鎮銀行、全省第一家小額貸款公司、全省第一家縣級農村商業銀行也相繼誕生。牡丹江在金融改革與創新方面,走在了黑龍江乃至東三省的前列。去年,牡丹江市成為首批“中國金融生態示範城市”。
  牡丹江毗鄰俄羅斯,2008年,牡丹江市立足於放大比較優勢,啟動實施了貿旅牽動戰略。他們堅持“進口抓落地、出口抓加工、貿易抓轉型、合作抓延伸”的原則,加快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建設,做好旅游“延時、延線、增值、增量、創優”五篇文章,全力打造進出口加工、商貿、物流、旅游、會展“五個中心”,構建內外聯動的大市場,大流通、大開放的開放型經濟新格局。
  目前,他們依託進口資源開展精深加工,使落地加工率達到40%,提高了進口産品的附加值;暢通優勢農産品、工業自主品牌等地産品出口渠道,使地産品出口比重達到10%左右。同時,該市還積極打造沿邊、靠海、臨港的“一線多點”、多式聯運的開放型物流新格局,2010年,牡丹江市被商務部確定為全國首批、全省惟一“全國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示範城市。2012年全市進出口總額預計實現125億美元、增長20%;其中對俄貿易額65億美元、增長22%,成為我國名副其實的“對俄經貿第一大市”。
  異國風情的邊境游、粗獷豪放的林海雪原、悠久神秘的渤海國遺址……“湖、邊、俗、林、雪、特、紅”七字濃縮了牡丹江之美,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避暑度假、森林、滑雪、冰雪觀光、漂流探險、民族民俗、邊境跨國等一大批特色旅游産品,由單一的夏季旅游向四季型旅游發展。
  在“三大戰略”的拉動下,近5年來,全市實現了“財政收入三年翻一番、地區生産總值四年翻一番、固定資産投資五年翻兩番”的跨越式發展。2012年,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地區生産總值預計突破1100億元、增長14.5%;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37.5億元、增長17.6%;全市固定資産投資預計完成774億元,增長37%。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牡丹江提出“堅決不要群眾不得實惠的增長”,去年全市財政直接投入民生資金88.7億元,是歷年來民生投入最大、增長最快的一年。

  明天:“四化並舉” 闊步向和諧幸福城市進發

  國家支持牡丹江建設中俄地區友好合作示範城市,2012年地區生産總值首次突破千億元目標,黑龍江省“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建設對牡丹江的重視和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以“求實、務實、落實、創新、創一流”為內容的“三實兩創”主題實踐活動成為全市上下廣泛踐行的共同價值理念。如今,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牡丹江、大牡丹江”展現在大家面前,而乘着黨的十八大東風,今年一月,中共牡丹江市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確定了走符合牡丹江實際的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國際化“四化並舉”之路。
  放眼“十二五”,牡丹江市將牢牢把握科學技術發展的時代特徵、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的消費特徵、投資拉動佔主導的階段特徵、中俄地方經貿合作更加緊密的開放特徵,深入實施工業立市、金融強市、貿旅牽動戰略,加快建設現代産業城市、沿邊開放先導城市、一體化發展先行城市、生態宜居城市、和諧幸福城市。
  主要奮鬥目標是:
  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全面實現“十二五”時期固定資産投資、地區生産總值、全口徑財政收入、外貿進出口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七個翻番”,力爭五年目標四年完成,再造一個牡丹江經濟。到2016年,地區生産總值突破2000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突破400億元,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站在全省前列。
  改革開放激發新活力。牡綏地區在全國沿邊開放中的先行作用更加凸顯,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建設全面提速,“五個中心”形成集聚規模,口岸與腹地、境內與境外優勢互補、良性互動,進口落地、出口加工和外貿質量顯著提升。
  縣區經濟打造新優勢。綏芬河口岸作用更加突出,海林、穆棱和東寧衝擊全國百強,寧安進入全省十強,林口進入全省20強,城區經濟加速升級,各縣(市)、城區齊力協調發展。
  城鄉面貌發生新變化。牡海寧同城化邁出實質性步伐,中小城市群加速崛起,市區、城關鎮棚戶區和農村泥草房改造全部完成,創建全國文明城。一體化發展全面推進,統籌城鄉和新農村建設全省領先。
  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城鄉就業更加充分,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社會保障全域覆蓋,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社會環境和諧安定,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歸宿感普遍增強。
  在“求實創新、跨越爭先”的時代主題引領下,牡丹江正向建設和諧幸福城市目標闊步進發!

    牡丹江市區位示意圖

  牡丹江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轄寧安、海林、穆棱3市和林口、東寧2縣及東安、西安、愛民、陽明4城區。全市總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70萬。
  牡丹江市是東北亞陸海聯運大通道和歐亞大陸橋重要節點,已開通至韓國首爾和北京、上海、廣州等十幾條國際國內航線。
  牡丹江屬於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是春秋觀景、夏季避暑、冬季賞雪的旅游、度假和休閒勝地。
   “牡丹江”源於滿語譯音,意思是“彎彎曲曲的江”。唐朝時期的渤海國曾建都於此,盛極一時。19世紀末沙俄修築中東鐵路時設牡丹江站,1937年12月建市,當時是日偽東滿總省省會,1945年8月解放。1958年劃歸牡丹江專員公署領導,變為地轄市。1966年由地轄市改為黑龍江省直轄市。1983年牡丹江地、市合併。
  牡丹江是多民族融合之地,現有38個少數民族,是滿族的發祥地,也是全國第二大朝鮮族聚居地。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牡丹江:以金融手段推動綠色食品産業發展 2011-10-20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以優質農産品搶佔市場 2011-10-12
牡丹江:打造“中國國際木業之都” 2011-08-30
牡丹江市臨岸經濟實現“抱團”發展 2010-12-06
沙皇古鋼琴現身中國牡丹江 2010-04-09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