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被世界公認為“養豬王國”,其總人口只有約550萬人,但每年向國際市場供應的生豬總量超過3000萬頭,相當於每人出口5-6頭豬。近100年來,歷經幾代人知識、技術和經驗的積累,丹麥取得了全世界對其安全優質豬肉的高度認可。
優質豬肉一直是丹麥重要的出口創匯産品,豬肉品質不斷提高,安全監管體系不斷完善。目前,丹麥全國約有5000個專業化養豬場,每年出欄的生豬約有90%用於豬肉出口,佔丹麥出口總額的5%以上。按照丹麥農業理事會的統計,丹麥的豬肉貿易額約佔全球的23%,是世界第三大的豬肉出口國。
近日,《經濟參考報》記者實地探訪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附近的一個生態養豬場,了解丹麥發展環境友好型現代化養豬業的成功“秘籍”。
農業合作社模式:分階段養豬,産業鏈完善
養豬場距哥本哈根西北約40公里,建在一大片廣闊的田野當中,是幾座淺綠色倉庫式建築物,外觀樸素乾淨,環境整潔優雅,空中瀰漫着新鮮的泥草味,沒有圍墻的建築物間的空地上和田野裏看不到一頭豬,與我們預想中臭氣熏天、蒼蠅滿天飛的養豬場景象大相徑庭。
豬場主人邁克爾 尼爾森(MichaelNielsen)對記者介紹説,丹麥養豬業採取的是經過長期發展形成的、成熟的集約化“農業合作社”生産方式,整個産業鏈分為種豬養殖、仔豬養殖、成豬養殖和生豬屠宰四個部分,既分工協作,又有統一的行業協會,每個農場主都是行業會員,也是丹麥最大的生豬屠宰和豬肉生産企業“丹麥皇冠”(Danish Crown)的股東,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整個行業信譽高、質量好,抗風險能力強,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競爭力。
尼爾森説,他從事的是産業鏈中第二階段的仔豬養殖。他的養豬場算是丹麥境內中等偏上規模的生豬養殖場,他擁有豬場周圍300公頃的農田,豬場建築總面積5000平方米,其中2500平方米是豬舍,另外一半是農業機械倉庫、飼料加工儲存廠房、辦公室、住宅和員工宿舍。他雇了6名員工照料日常存欄的800頭母豬,每年出售大約25000頭仔豬。
“我的仔豬可以在出生斷奶後就賣給別的養殖戶,或者我把小豬養到三個月大後再賣給下一産業分工段的養豬戶,他們再飼養三個月,仔豬就變成了可以出欄的成豬,由‘丹麥皇冠’統一收購、屠宰、上市。‘丹麥皇冠’負責市場調研、風險評估、價格控制和産業調整,我不用擔心市場營銷。我們的豬肉産量穩定、質量高、安全性好,在國內和國際市場銷路很好。我經營這個農場22年了,從1998年開始養豬到現在,沒有遇到過大的波動和風險,經濟收入穩定,生産平穩。我喜歡這份工作。”他愉快地談論着,臉上洋溢着自信和滿足。
|
 |

養豬場産房裏的母豬和剛出生的小豬。楊敬忠/攝 |
|
養豬場管理:認證嚴格,安全第一
尼爾森特別強調説:“確保安全在生豬養殖中永遠是第一位的,對我的事業和家庭經濟至關重要。我幾乎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如何防控生豬疾病、保證豬群安全健康成長。我一絲不茍地做好每一項殺菌消毒和疾病防控工作,這其中哪怕是最小的一個環節出現疏漏,都可能造成整個豬群感染疾病,給我的事業帶來毀滅性打擊。一旦出事,我的生豬就會被降級,價格大跌,至少兩年都會沒有任何經濟收入,我的員工也會失業。這對我和我的家庭都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我必須全心全意、極度負責地做好每一個細節,為我自己,也為了公眾健康。”
尼爾森向我們展示了一份經過精緻裝幀的證書,那是他的養豬場獲得的丹麥政府經過嚴格審核頒發的最高標準的SPF認證。因為有了這份證書,他的仔豬售價要比其他普通養豬場高出10%。SPF的意思是無特定病原(Specific pathogenfree),表明尼爾森的豬群是健康優質種群。經SPF認證的養豬場都是按照最嚴格的規定進行檢疫隔離、定期檢驗,確保豬群未感染豬哮喘、萎縮性鼻炎、豬痢疾、傳染性胃腸炎等SPF列出的各種疾病,是丹麥促進豬肉産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他説:“22年前,我開始經營這個農場,最初我種糧,但賺不到什麼錢。1998年我轉行養豬,一開始就決定採用高標準經營,我的農場也是在那時就獲得了SPF認證。從那時起,我便一直維持着SPF的高標準評價。它給我帶來了可觀的效益和優良的聲譽,我非常珍視它。”
在進入豬舍之前,尼爾森先帶我們參觀了養豬場的倉庫、飼料房等區域。尼爾森非常重視飼料的質量和營養成分的均衡,所有的豬飼料都是自己在廠房裏配製生産的。他擁有豬場周圍300公頃的土地,平時用於喂養豬群的穀物中有80%來自於他自己土地上的出産,另外20%從養豬場附近的農場購買。“我們必須百分之百保證,喂給豬吃的飼料都是質量最好、最安全的。這些穀物都是我自己或者我的鄰居精心種植的,我了解整個生産過程,我確信它們是安全可靠的。”
在飼料生産車間的一角,記者看到幾個裝滿白色粉末的尼龍袋,就問是否是摻到豬飼料中給豬治病的藥?尼爾森搖頭説:“在丹麥,在飼料中混入藥品、生長激素等都是違法的。這些袋子裏裝是維生素和魚粉,在飼料中適量添加這些東西,可保證豬攝入的營養全面均衡。”
走出倉庫,尼爾森指着停放在旁邊的一輛拖車説:“我用這輛專用車來運豬。只有經過SPF標準嚴格檢疫和消毒的卡車才可以開進我的養豬場運豬,其他任何車都不能進入我的養豬場。
在倉庫靠外的那一邊,50米遠處地勢稍低的地方矗立着兩個混凝土澆築的四米深的圓形大池子。尼爾森告訴我們,這是用來儲存和發酵豬糞的化糞池。“這些豬糞可用做有機肥料,給我種的作物施肥。每個池子最多可以儲存3噸糞肥,兩個池子都裝滿就有6噸。這種種糧養豬、肥料回田、種養結合的循環模式每年可以幫我節省約20萬丹麥克朗(1克朗約合1元人民幣)的肥料錢,還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提高了穀物質量和價值。”
生産流程:科學高效衞生,進豬舍如進隔離病房
進入豬舍參觀之前,記者被要求先進行登記,其中一項內容是回答在最近12小時內是否接觸過其他豬群。對此,尼爾森解釋説:“任何接觸過其他非SPF豬群的人進入豬舍之前必須經過12小時的隔離,這樣可以避免病菌感染我的豬群。這條規定有的時候甚至給我的獸醫和養殖顧問帶來麻煩,他們必須經過12小時的隔離,才能進入不同的養豬場。”在得到記者否定的回答後,尼爾森才讓記者按照衞生規定,用消毒液洗手後換上特製的帶帽子的防護服,只露出一張臉,再穿上齊膝高的橡膠靴,經過消毒區,才進入豬舍。整個過程十分認真嚴格,記者感覺就像要進醫院的隔離病房。
首先來到的是種豬産房區。尼爾森的豬舍一共有12個産房,每個産房裏有十多個“床位”(獨立豬圈),由鐵欄杆隔開。床頭有自動化的喂食和飲水設施,便於母豬進食。床頭一角還有像嬰兒暖房一樣的燈箱式保暖區,供小豬吃完奶後睡覺休息,以免小豬躺在母豬肚子底下睡覺時被壓死,大大降低了小豬死亡率。
接下來,記者進入到了待産區,看到懷孕後至産前一週的母豬都住在這裡,沒有懷孕和生育經驗的小母豬也圈養在這裡。懷孕的母豬按照受精時間分群圈養,不設獨立“床位”。待産區的豬舍頂部安裝有淋蓬頭,每小時自動噴水一次,給母豬們洗淋浴。近日丹麥氣溫上升,母豬們這時候都走到了豬圈外,擠在淋浴區,在龍頭下等着洗澡。
記者問,這些母豬們是否會出現搶食的情況?尼爾森笑着説:“不會。母豬只有進入特製的喂料器,才能吃到食物,而每個喂料器只能同時容納一頭豬。你注意到沒?每個母豬的耳朵上都有一塊黃色的塑料片,其中是一塊電腦芯片。母豬在進入喂料器時,裏面的電子感應儀會掃描豬耳朵上的電腦芯片,根據每頭豬的生理情況和相關數據信息精準地控制投料種類和喂食量。這一切都由電腦控制。一般來説,如果母豬生病了,進食量就會出現異常。我每天都在電腦上查看每頭豬的進食量,一旦哪頭母豬情況異常,我們就可以立即發現並採取措施,防止疫病發展。”
死豬處理:統一收購,嚴密管理,合理利用
當記者問到,這麼多的大豬小豬進進出出,如何處理死豬屍體?尼爾森説:“由於科學管理和嚴格防疫,我們豬場的死亡率一直很低。一般的死豬都是被母豬壓死的小豬和受傷致死的豬,很少有病死的。丹麥法律明令禁止隨便丟棄死豬,否則會受到環保、衞生和食品監管部門的重罰,豬場會信譽掃地,我的生意也會關門。我會按照管理部門的要求,把死豬的屍體放在統一規格的塑料箱子裏,冷凍後儲存。專業的回收公司會定期上門回收死豬,用於製造生物柴油、工業油脂、洗滌用品或者其他動物的飼料等。但是,丹麥法律禁止把利用動物屍體生産的飼料,再用於飼養同一種動物。每年,我需要向回收公司支付約5萬丹麥克朗,大概佔到生豬喂養成本的1%左右。”
他説,自己的養豬場每年購買種豬、生産與購買穀物和飼料、檢驗檢疫、人工及管理等所有的運營成本加起來要花費1400萬克朗,而養豬場每年的總收入穩定在1500萬克朗上方,純利潤為100多萬克朗,納稅後他的純收入保持在50萬克朗以上,而土地、房子和固定資産都是自己的,足夠維持全家富足的中産階級生活。
採訪期間,尼爾森在産房裏抱起一頭小豬充滿愛意地説:“它們就是我的希望。我每週賣出500頭小豬,數量基本穩定,但是市場上的豬價是在不斷波動的。每週,當我在網上查詢協會發布的生豬收購價格時,心情都像在等待彩票開獎一樣,充滿期待和興奮。為了確保豬寶寶們健康成長,我愉快地用心做好每一項工作,處理好每一個細節,全力保證我送到消費者餐桌上的豬肉是安全可靠的。這不僅僅是一個謀生的手段、一門生意和我喜愛的工作,它更是一項事關公共利益的事業,是我帶給這個社會的真正價值所在。”
|
政府對養豬業實施“從農田到餐桌”全面監控 |
|
採用世界上最嚴檢疫標準 建立可追溯鏈條系統的“家譜” |
丹麥在長期發展養豬業的過程中,一直努力減少養豬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豬糞便中的氮和磷等元素是主要的污染源,丹麥監管當局不僅嚴格禁止在豬飼料中使用催生劑、荷爾蒙等生長激素,還要求生産企業利用科技成果,增強生豬對飼料中氮和磷的消化吸收能力,大幅減少生豬通過糞便排放出的氮和磷等污染物質。目前,歐盟對於養豬場每公頃土地所允許的最大氮排放量是170公斤,而丹麥則更加嚴格,僅為140公斤。豬糞便和豬舍廢棄物經過發酵處理後,作為天然有機肥料施入農田,取代種植業中使用的化肥。通過這種良性循環的方式,丹麥既發展了生態農業,又保護了自然環境,發展出環境友好型畜牧業和養殖業。
丹麥在科學發展養殖業的過程中還積極倡導動物福利,比如在豬舍內裝淋浴系統、為懷孕的母豬開闢更大的活動空間、對運輸動物的時間和時長做出限制、減少動物在運輸過程中的痛苦、農場主要盡可能為生豬提供最佳的生活環境,等等。這樣,豬在飼養、運輸和屠宰過程中都能受到最大程度的“善待”,健康生長,豬肉的營養價值和品質都得到提升。
無論是在養殖過程還是屠宰過程中,丹麥均採用了世界上最嚴格的檢疫標準。在屠宰場,所有生豬必須經過由政府審核和雇傭的專業獸醫的嚴格檢查後方能屠宰。這樣的檢疫工作均是獨立進行的,以確保其嚴格性和客觀性。屠宰場員工必須經過專門的培訓,通過衞生考試,並依照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標準對工作場地進行仔細的內部和外部檢查,確保實行最高衞生標準,從而保證食品安全。
丹麥對食品生産建立了完整、可靠的可追溯鏈條系統,即“家譜”。就豬而言,其基因歷史可以追溯至少四代祖宗。從食品生産來講,國家制定了嚴格的食品衞生標準和管理制度,企業食品生産所使用的原料都有原始來源記錄、使用記錄和流向記錄,製成品的各個儲藏、運輸、銷售環節都有連續記錄,今日生産的肉製品,明天就在市場上銷售。倘若消費者在食用過程中發現衞生或質量問題,可以追根求源,找出出現問題的環節。而這一切都可通過計算機迅速解決。
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丹麥食品、農業與漁業部是負責制定農漁業相關政策、為食品安全及食品生産部門的發展和增長制訂框架的國家級機構,下轄丹麥獸醫和食品管理局、丹麥食品工業局與丹麥漁業局等5個部門,負責具體的監管工作。
丹麥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任務是:促進和提高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安全性和健康性。為此,丹麥獸醫和食品管理局從農漁業到糧食企業,再到消費者的菜籃子,在食品銷售和儲藏方面都實行了全面監控。丹麥獸醫和食品管理局旗下有一個專門的肉類監察部門負責屠宰場的檢查工作,兩個區域食品和獸醫監管中心負責與消費者、從業者、企業及獸醫的直接&&。
丹麥現在95%的肉豬都由DANISHCROWN和TICAN兩家屠宰公司屠宰.屠宰場設定從農場到屠宰場的最短運輸路線。一般運輸時間在1到1.5小時之間。大多數丹麥生豬的運輸時間不會超過3小時。生豬進入屠宰場之前,會有一位獸醫對豬進行直觀檢測。此獸醫由丹麥政府雇傭,而非受雇於屠宰場。獸醫紀錄所有觀測到的疾病並將情況反饋給豬場。另外豬場也會得到沙門氏菌和殘留物檢測報告結果。這樣有助於豬場改善種群的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