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老將出馬不遲暮轉機或在人換時
2018-08-14 作者: 張健 來源: 經濟參考報

  業績難追高債務 借錢有度需謹慎

  8月6日晚間,東方園林發布的公告顯示,隨著生態修復、環境保護行業的快速發展,1-6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4.63億元,同比增長29.67%。實現凈利潤6.64億元,同比增長42.04%。東方園林三大主營業務分別為水環境綜合治理、工業危廢處置和全域旅遊,其中,水環境綜合治理及全域旅遊業務主要通過PPP模式開展,在營收中合計佔比近六成。但東方園林的資金風險也在快速增長。5月,東方園林計劃面向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第一期)10億元,但最終僅售出0.5億元。按照原有計劃,此次發行的債券中的5億元將用于償還一筆即將到期的超短期融資券。東方園林對此表示,受整體市場影響,民營企業發債不太理想,此次發債情況不會影響公司正常業務開展。但債券發行遇冷,仍引發外界對其依賴短期債券,“借新還舊”的經營模式的擔憂。統計數據顯示,東方園林目前未償付債券達74億元。2013年起,該公司的合計負債從68.5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237億元,其中流動負債212億元。2017年,它的營業收入僅為152.26億元。

  曾經有很長時間,資本市場和媒體都曾經發出“不敢借錢發展的企業不是好企業”的流行觀點,在現代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借錢發展也確實成為企業進步的得力杠桿。不過,借錢是要還的,而且要加上利息償還,這是不容忽視的巨大成本。在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順利、融資費用較低的情況下,借錢發展大行其道,還債似乎不是問題。但是,當宏觀經濟發展步伐放慢,融資成本大增,以及去杠桿力度加大的情況下,借錢過度就成了生死攸關的大問題。回到一個話題:企業借錢多少為宜?安全線或警戒線在哪裏?其實,不同行業、不同時期,對借債上限的約定都是有差別的,難以一概而論。還是希望企業在借款上要慎重從事,量力而為。尤其在大環境順利、企業融資較容易的時候,不要獅子大開口,今天“輕松”借的錢,往往是未來引爆債務危機的導火索!

  擴張過度現金緊 股東減持擋不住

  8月3日,暴風集團發布公告稱,公司三個首發股東擬以集中競價的方式,減持不超過公司總股本0.78%的股份,即合計不超過258.64萬股。此次減持計劃將在公告披露之日起十五個交易日後的六個月之內進行。這三個首發股東均為有限合夥企業,分別是:天津瑞豐利永企業管理合夥企業(下稱“瑞豐利永”)、天津融輝似錦企業管理合夥企業(下稱“融輝似錦”)、天津眾翔宏泰企業管理合夥企業(下稱“眾翔宏泰”)。三家公司都是暴風集團高管持股的企業。企查查顯示,其中瑞豐利永第一大股東為暴風集團董事崔天龍,持股比例為17.79%;融輝似錦的第一大股東為暴風集團監事會主席,持股比例為16.39%;李永強等暴風集團高管持有眾翔宏泰的股份。此次暴風集團首發股東、董事與高管的減持計劃如若實現,合計減持股份數量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0.87%。

  暴風集團是一家中國知名的互聯網視頻企業,通過暴風影音等為視頻用戶提供服務。近年來暴風集團開始業務上的擴張,從VR、AR到AI,暴風都有相應的布局。在硬體層面,暴風還推出了互聯網電視。暴風集團也曾經是資本市場的“紅人”,頂峰時公司的市值高達400億元,但截至8月6日,暴風集團市值僅為34.63億元,可謂一瀉千裏。有業內人士分析,暴風的麻煩也出在盲目擴張上,這家公司正遭遇現金流困境,不少投資者和投資機構對其前景不樂觀。媒體還不斷報道了暴風控股股東部分股權質押比重過高的消息。現在的問題是,在公司處于如此困境之下,大股東減持套現該如何評判?從法律法規講,確定踩沒踩紅線有監管部門來認定;但是從投資者角度看,如此“臨陣逃脫”,似乎説明公司大股東對自己的公司信心也在減弱。

  巨款遭遇強行轉 欠賬還錢似應當

  據媒體報道,深陷股權質押平倉危機的猛獅科技突然宣布,近日浙商銀行深圳分行在未告知公司的情況下強行劃走了子公司福建猛獅募集資金賬戶6295萬元,用于歸還公司在該行部分到期貸款本金。截至公告日,浙商銀行深圳分行仍未歸還其劃轉的募集資金。公告顯示,公司與浙商銀行深圳分行分別于2017年6月22日、2017年6月23日簽署了《借款合同》,借款金額共計2億元,期限為一年。在該筆債務到期之前,猛獅科技已向浙商銀行深圳分行申請借款展期,浙商銀行深圳分行初步同意公司的展期申請。今年6月22日,雙方簽署《展期協議》對部分借款辦理了展期手續,兩筆貸款到期日展期到2019年6月23日。然而,浙商銀行此次卻突然將公司的6295萬元募資劃走。此外,猛獅科技還透露,公司及福建猛獅部分銀行賬戶也被凍結,申請凍結資金合計4.34億元。

  最近一個階段,不斷有企業質押被強制平倉的報道。如果是個別案例,倒也不需大驚小怪,企業經營出了問題,或是違約失信,什麼時候都難免。但是,如果出現較多的此類案例,且此前企業信譽一直還不錯,就值得人們警惕和關注了。作為一個新聞人,每天要搜尋和閱讀大量財經報道,而近期,這類質押到達平倉線,或到期債務未能償還而被強行劃撥資金的消息,確實多了起來。可以理解的是,有些案例確實是因為近期大盤的走勢過于低迷,導致質押股權大幅縮水,企業陷入絕境;有些還是經營上出了問題,導致資金流不暢,甚至喪失償還能力。違約違法,應該有懲罰,這無可厚非。但是,對于大量、同時出現同類問題,還是要從更宏觀的層面去考慮和分析,或許,許多實體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的窘境,還是沒有解決渠道。

  老將出馬不遲暮 轉機或在人換時

  據媒體報道,知名企業家王石出任華大集團聯席董事長。這也意味著,今年1月請辭華大基因獨立董事一職後,王石以新的身份與華大基因來了次更親密的擁抱。只是,王石還是那個王石,華大基因卻今非昔比,市值與風評遭遇斷崖式下跌。2018年1月19日,華大基因發布公告稱,董事會收到公司獨立董事王石的書面辭任報告,王石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獨立董事職務。更早前,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在接受採訪時透露,華大基因將取消王石獨立董事的任職,此舉意在為其出任華大集團董事長做準備。根據汪建的規劃,王石由獨董晉升為聯席董事長後將關注華大集團經營層面事務,汪健則會更聚焦基因技術層面事務。

  對于處于困境的華大基因而言,沒有向地方政府伸手,沒有向銀行乞援,而是把主要“解救”方向放在引進人才上。而且,這次引進的不是一般高管,不是高端技術人才,而是企業的“一把手”——董事長;不是引進泛泛之輩,而是比原來的高層汪建名聲大得多的王石。應該佩服王石的膽量,在這把年紀、這個困難檔口,敢于再戰江湖,尋求挽狂瀾于既倒的解決方案;應當佩服汪建的膽識,敢于把知名度遠高于自己、在企業界享有盛名的王石引進企業,誰都知道,在中國,企業的“一把手”“第二號人物”關係很難處理好,多家知名企業在這個問題上栽了跟頭。業界擔心,王石會不會帶上過多的“房地産”色彩。對此,華大基因高層回應,此舉肯定和房地産無關,華大永遠不會做商業房地産。不可否認,實踐“跨界管理”的王石,面對的挑戰依然嚴峻,是“老將出馬,一個頂倆”的時候了!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涉假紅頭文件“奪走”千億礦權

涉假紅頭文件“奪走”千億礦權

自2006年年底以來,金宗博先後向有關部門遞交七百多封申訴、控告和檢舉信件,並于2017年6月12日通過微博實名公開舉報青海省商務廳涉嫌出具虛假紅頭文件。

·房地産虛假廣告“畫皮”之下套路深

央企重組布局漸浮水面

央企重組布局漸浮水面

今年央企領導層的調整力度和密度都是空前的。截至目前,今年已有至少42家央企進行了176位領導人員職位調整。

·國家能源集團將新建煤直接制油生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