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東三省科技家底蘊藏“東北價值”
2018-10-15 作者: 來源: 經濟參考報

  編者按:

  東三省曾因其作為我國老工業基地而聞名于世,地位舉足輕重。這裏科技實力雄厚,有著一支規模龐大的科技大軍,産業和科技底蘊厚重。

  東北地區的一大突出優勢,就是擁有豐富的高素質人力資源。一方面,東北地區擁有吉林大學、東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11所“985”、“211”高校,以及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瀋陽發動機設計研究院、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瀋陽鑄造研究所、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哈爾濱焊接研究所等一大批科研院所,從事科研、技術服務的人員達數十萬人;另一方面,東北在發展工業的過程中,造就了一支規模龐大、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産業工人隊伍。

  東北振興,科技先行。人力資本長期投資所産生的累積效應,為東北地區的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的智力基礎。因此,如何抓住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這個“牛鼻子”,激活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並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産業轉型,便成為重構東北地區競爭優勢的關鍵。

  吉林:創新驅動爬坡過坎

  □記者 孟含琪 長春報道

  在東北振興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節點,吉林省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下好創新這步“先手棋”。近年來,吉林通過搭建平臺、精準幫扶、吸引人才,培育了一批新興産業,為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注入新動力。

  搭建平臺

  近年來,吉林省政府搭建了一係列平臺助力創新創業。這些平臺不僅為當地帶來具有活力的企業,也推動了經濟增長。

  在一個創業路演大廳裏,中科院院士汪爾康在臺上介紹自己的創業項目——水質監測係統、生化需氧量現場實時監測技術和水質線上分析儀,臺下評委聽得十分仔細。今年8月,吉林省舉行了“百名院士進吉林”活動。通過舉辦院士路演,讓院士的科研項目與企業零距離對接。

  自2009年至今,吉林省已建立了55家院士工作站,為推動老工業基地高品質發展和全面振興發揮了重要作用。吉林吉春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與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玉奎于2013年建立院士工作站後,企業依托院士工作站申請發明專利4項,新增科技創新産值3億元。吉林省四平市巨元瀚洋板式換熱器有限公司與中科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陶文銓于2013年建立院士工作站後,獲得發明專利4項,該企業已成為當地支柱企業之一。通過今年舉辦的“百名院士進吉林”活動,又有18家新建院士工作站集中授牌,一批院士創業項目正式簽約。

  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各類路演會,組織國內投資機構與創新項目對接,已成為吉林助力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的有效手段。長春中際互頻科技有限公司在多次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後,憑借“無線供電技術應用平臺産業化項目”脫穎而出,僅半年就獲得A輪融資5000萬元,發展前景廣闊。

  通過一批具有開放功能的平臺,吉林省的企業還加強了對外影響力。在長春新區、琿春國際合作示范區、興隆保稅區、長春汽車産業開發區等一批國家級開發區內,集聚了眾多的進出口加工企業、物流企業和服務貿易企業,為加快吉林省外向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僅以琿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為例,這裏就聚集了50多家海産品加工企業、120多家物流協作企業,産值達100多億元,成為區域性海産品集散地。

  精準幫扶

  為了精準扶持企業成長,當地政府推出實招硬招,出臺一係列精準政策和幫扶措施,幫助企業盡快解決難題。

  研發能力弱、買不起貴重儀器設備、産品出來了沒法進行尖端檢驗檢測……如今,困擾小微科技企業成長的難題有了新解法。長春市推出免費科技創新券制度,企業憑借創新券,就能獲得中試檢測等各類科技服務,像在電商平臺購買商品一樣。

  創新券制度的實施,特別是幫助企業進行小試、中試的研發服務券的推行,為區域內科技企業的自主創新提供了有效支撐。目前,來自北京、上海、浙江、四川等省市的專業機構及吉林大學、中科院、農科院等重點實驗室,共計21家機構為進駐長春新區的企業提供智力支援。憑借創新券,可購買到400多項研發服務。

  除了政策“給力”,當地政府在軟環境建設上也動了不少腦筋。

  今年7月中旬,不少企業家被邀請進入一個名為“長春新區企業高管”的微信群。群成員由100多位高新企業高管和長春新區各部門負責人組成。成立時,長春新區工作人員發了群公告:“如果企業在運營中遇到什麼困難敬請提出,相關部門會全力解決。”

  成立初期,不少企業高管持觀望態度。看到大家有顧慮,新區工作人員進一步解釋:“請大家暢所欲言,我們就是希望‘足不出群’幫大家解決難題。”

  有兩家企業提出問題:公司附近一直沒有通公交車,員工上下班都是企業來解決,負擔有些重;公司所在的光智園從昨天開始網絡不通了,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正常工作……不到半個小時,兩個問題就有了落實。看到效果,更多企業家開始提問題,情況涉及審批手續、企業周邊環境等。大大小小的問題被一一記錄和協調,很多問題都是有關部門加班解決的,基本不過夜。

  “‘放管服’不僅要簡政放權,也要做好服務。我們要讓企業家安心經營企業,其他問題由我們來搞定。”軟環境辦公室的負責人在群裏説。

  引才留才

  吉林大學首屆未來科學論壇于9月17日在吉林開幕,論壇邀請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主任哈特穆特·米歇爾參加。這並非他首次來吉林。

  2017年12月,哈特穆特·米歇爾教授受聘為吉林大學名譽教授。目前他已經與吉林大學開展兩方面合作:一方面是擔任博士生導師,為學校培養頂尖科技人才;另一方面與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作,共同研發出三四種新藥,其中包括抗癌類藥物。

  遠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郭春雷教授每天都會給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中美聯合光子實驗室的團隊召開視頻會議,他牽頭的飛秒鐳射應用項目吸引了來自美國、俄羅斯、印度的專家來長春市工作,聯合實驗室已經成為國際人才聚集的“小洼地”。

  引才留才,政策先行。今年,吉林省出臺係列優惠政策鼓勵人才落戶,包括扶持創新創業、放開人才薪酬限制、給予安家補貼等。引入吉林的國內外高層次人才最高可獲得200萬元安家補貼。

  長春市發布《關于實施“長春市高端人才年度獎勵項目”的通知》,詳細地描述了適用“個稅返還”的群體。對于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的高級經營管理人才、高級技術人才及高級技能人才,按其貢獻大小,以獎勵的方式,一次性返還其繳納個人所得稅中市區兩級留成部分共24%,最高獎勵額度20萬元。所需資金由市本級、企業(單位)繳納個人所得稅所在城區(開發區)兩級政府各承擔50%。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是長春的中直龍頭企業,集聚大量高層次人才。此次政策發布,僅這兩家企業就有近3000名高端人才收益政策紅利。

  遼寧:在科技成果對接上下功夫

  □記者 王瑩 瀋陽報道

  高校、科研院所兩年轉化科技成果近1.4萬項,省內轉化率達到50.1%;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創歷史新高……“十三五”以來,遼寧科技成果的不斷轉化正在為經濟發展培育出新動能,最新數字顯示,全省技術交易年合同成交額達到409億元,同比“十二五”末增長40%。

  全方位打造科研成果轉化環境

  長久以來,科技成果轉化不暢格外困擾遼寧。本地科研成果轉化外流嚴重,高校院所與企業對接不上,“最後一公里”走不通,拖累了遼寧的創新進程。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要做的不是在科技成果外流時進行行政幹預,而是要營造良好的政策氛圍,就是加強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社會治理結構,憑借環境來留住人才和科技成果。”遼寧省科技廳廳長王大南説。

  今年6月,遼寧研究制定了《遼寧省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完善頂層設計。開展係列科技成果對接活動,取得了良好成果。

  上半年,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轉化科技成果2140項,合同金額10.3億元,省內轉化率為51.2%。同時,全省技術市場登記技術合同6342項,成交金額127.3億元,同比增長17.4%。

  同時,加快建設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等科技成果轉化載體,目前全省備案眾創空間數量累計達到206家,在孵企業和團隊近9000個。組織成立了由200余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組成的遼寧省科技創新孵化聯盟,通過舉辦項目路演、論壇及技術大講堂等活動,營造創新創業生態,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成果對接從“問答題”變“選擇題”

  就遼寧科技成果轉化主體而言,影響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原因有所不同,如國企機制體制不靈活,民企規模較小,不善于提出針對性強的技術需求等。如何更好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的積極性,也是需要研究的問題。

  遼寧省科技廳成立多個成果轉化工作小組,集中赴各高新區、高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調研,將成果對接由“問答題”調整為“選擇題”,把專家成果資訊按照細分産業分門別類制成成果功能表,方便企業對接。同時,將企業基本情況提前推送相關院校。

  這些措施,使企業參加成果對接活動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實現了“要求企業參加——企業要求參加——企業競爭參加”的可喜轉變。

  “過去我們主要是企業自身研發,圍繞現有産品開展升級改造。” 鞍山森遠路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佔軍介紹,企業主要業務是研發生産公路養護設備,通過科技廳組織的對接活動,和大連理工大學、瀋陽鑄造所等聯合開展“鑄型3D列印裝備技術研究與應用”轉化工作,擴展了新的業務領域,産品已經在鑄造領域開展應用,預計將成為企業未來主要經濟增長點。“高校、科研院所是站在科技創新的最前沿,能夠根據企業的特點開辟新的領域,讓我們非常受益。”

  很多達成合作意向的成果最終沒能落地,是因為雙方資訊不對稱、信任不充分。為解決這一問題,遼寧省科技廳引入多家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作為第三方,通過市場機制提供專利服務、成果定價評估、研發費用歸集等全服務,提升了對接活動的實效。

  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係

  近年來,遼寧科技成果轉化省內落地率明顯提高,一批重大項目相繼落地。東北大學與遼寧華信鋼鐵共性技術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遼寧鋼鐵共性技術創新中心,可形成年産近10萬噸直接還原鐵以及優特鋼生産能力,直接促進遼寧鋼鐵産業升級換代和可持續發展;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組建延長中科(大連)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預計年營業額上億元;中科院金屬所的稀土鋼技術在鞍鋼、本鋼應用……據了解,中科院金屬所、瀋陽自動化所等科研院所與鞍鋼集團、黎明發動機、瀋陽中科三耐新材料等企業簽訂科技成果轉化協議121項。

  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係建設上,依托瀋陽分院的中國科學院瀋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已經與鞍山、丹東、營口、阜新、鐵嶺、瀋陽、遼陽、錦州和大連市科技部門共建了9個分中心,按照“平臺中心+科技副職+科技特派員”的模式推動與遼寧的合作,極大地促進了中科院科技成果在遼寧的轉移轉化。

  大連化物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延長石油集團每年對所裏有400萬元的探索性經費支援,用于支援“萌芽期”的新項目,一旦項目突破實驗室小試,成為新的産業發展增長點,延長石油集團會繼而與化物所簽訂正式的技術合作合同,雙方共同推進項目的中試及開車運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有力推進了科技成果轉化進程。

  遼寧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一個時期,遼寧將重點圍繞如何激發各類主體動力、如何提高轉移擴散能力、如何加強科技成果供應等問題,加快推進各項工作的落實。到2020年,省內轉移轉化科技成果達到6000項以上,技術交易合同成交額達到600億元,讓科技創新成為引領遼寧振興發展的第一動力。

  黑龍江:“鎖在實驗室”的成果集中發力

  □記者 閆睿 哈爾濱報道

  在東北振興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節點,黑龍江瞄準創新驅動激發內生動力,向高新技術成果産業化要發展,激活科技資源,激勵科研人才,培育壯大了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和創新型領軍企業。

  走進哈爾濱哈船導航技術有限公司,成果展示臺上擺放的雷達顯控終端、海浪監測儀、氣象傳真機等多款産品,涵蓋了船舶導航、海洋測繪、智能船舶等領域。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博士生導師劉利強依靠在船舶智能導航領域的技術積累,轉身成為這家公司的總經理。“如今省裏、學校都支援,出來創業心裏有底。”他説。

    圖為黑龍江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工作人員張少波在做土壤測試分析。記者 王凱 攝

  黑龍江省擁有700多個科研機構和近80所高校,諸多高新技術成果曾一度“鎖在實驗室”。瞄準制約人才創新的“堵點”,黑龍江省2015年以來出臺了130余個有關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的政策文件,聚焦科技成果轉化激勵、兼職兼薪、本科生保留學籍創業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為科研人員、在校大學生“護航”。

  就讀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的“90後”夏雲飛,畢業後留在了導師王振波創辦的哈爾濱博爾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技術總監身份創業,參與攻關鋰離子電池制備技術,已經獲得8項國家專利。

  黑龍江省打破條框,推行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改革,給人才股權期權和分紅獎勵,以“財富”回報“才智”。鼓勵高校院所創辦經濟實體,對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和提供科技服務的收益,同級財政予以全額返還,不衝抵財政性經費預算。僅兩年時間內,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就依托其在航太、機器人、船舶海洋等領域的優勢,注冊成立了181家科技企業。

  手握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哈爾濱工業大學馬晶、譚立英這對“科技伉儷”成立了哈工大衛星鐳射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注冊資金2億元中,有1.332億元是其持有的“星地鐳射鏈路係統技術”作價入股。

  在黑龍江省工業技術研究院,青年教授趙麗麗成立了化興軟控科技有限公司,借助工藝流程優化,為新疆、江西等地30余家新能源、光伏、半導體企業提供服務。據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院裏將智慧財産權作價入股收益的80%至90%獎勵科研人員。2015年以來新孵化成立企業67家,目前在孵企業103家。

  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府搭平臺,黑龍江省已建成高新技術成果展示交易、科技投融資等7個服務平臺,吸引了101家技術研發和服務機構入駐,為科研成果和科技服務供需雙方“聯姻”。此外,連續3年舉辦高新技術産業創業投資大會,組織科技投融資對接,促成419個高新技術産業項目融資68.58億元。

  數據顯示,黑龍江全省2015年以來累計培育科技中小微企業1.1萬余家,其中主營業務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有2000余家,其中82家企業上市。這些企業正漸顯後發活力,吸納就業人員4.9萬余人。

  黑龍江省深諳“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持續加大人才發展資金投入,擴大用人單位自主權,完善人才評價使用機制,創造公平競爭的人才發展環境,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氛圍正逐漸形成。

  前不久,黑龍江省不少市(地)委書記陸續走進高校,與師生面對面,推介自己所在城市,釋放招才、引才、愛才、用才的強烈信號。“城市升級需要創新推動,其關鍵還在于尊重、發揮好人才的智力支援作用,精準發力、持續用力,集聚‘智’能量。”佳木斯市委書記徐建國説。

  黑龍江省科學院專門設立了“海外人才工作站”,目前已有來自17個國家19家大學院所的30余位海外學者簽約入駐。黑龍江省還開展“龍江科技英才”選拔,不唯資歷、年齡、身份,堅持創新技術引領和成果轉化貢獻導向,一些投身科研一線、做出重要貢獻的科技工作者脫穎而出,凝聚起振興發展的堅強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援。

  黑龍江省政協委員潘洋説,黑龍江要揚科技底蘊渾厚之長、避自然環境之短,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做實改革舉措,釋放改革活力,要在工資待遇、住房醫療、科研項目、職稱評定等多方面綜合發力,創造拴心留人的條件,讓各類人才在這裏安心、安身、安業。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關懷式謠言”借“善心”橫行網絡

“關懷式謠言”借“善心”橫行網絡

在自媒體時代,“流量為王”的利益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催生及“激勵”部分自媒體賬號,不惜以“灰色資訊”吸引眼球、賺取點擊,最終獲得廣告收入等多重利益。

·洪澤湖“黑水”:跨境而來,責不過界?

山東國資打造全國最大商用車集團

山東國資打造全國最大商用車集團

“中國重汽將用3到5年時間,打造中國第一的商用車集團。”新上任的譚旭光對中國重汽的發展提出了願景。

·國企資産負債迎硬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