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用水“三高”將遼河攔腰截斷
專家:須挖掘節水潛力修復生態
2018-10-16 作者: 記者 丁銘 哈麗娜 內蒙古報道 來源: 經濟參考報

  金秋時節,記者在遼河中上游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赤峰市採訪發現,兩地在工農業生産中存在著嚴重的高浪費、高透支、高超採問題,用水“三高”將遼河攔腰截斷,導致中遊河段斷流20年之久。治理遼河生態,“三高”問題亟待解決。

  面對當前遼河中上游斷流、流域水生態危機之患,兩市向污水“要水”,向天上“要水”,通過污水再生轉化,實施水土保持“海綿體”建設,增強遼河中上游特別是主要河流區域水資源涵養能力。

  農業用水佔總用水量80%以上 玉米成“罪魁禍首”

  通遼市、赤峰市是我國糧食主産區,每年糧食産量突破100億斤,內蒙古每年一半以上的糧食都來自這兩個市。然而,記者調研發現,在這“耀眼”的産量數字背後卻是農業消耗大量水資源,用水量佔總用水量的80%以上。

 
趙乃育 繪 

  通遼市農牧局種植業管理科科長盧景會介紹,通遼市耕地面積為2082萬畝,其中玉米的種植面積是1460.39萬畝,年用水量19億立方米。而在三年前,全市玉米種植面積達1500萬畝,用水量21億立方米。

  赤峰市也以高耗水作物玉米種植為主。記者從赤峰市水利局了解到,全市灌溉玉米種植面積為428萬畝,每年用水量高達7.1億立方米。

  秋收季節,連片的玉米田成了通遼市、赤峰市的獨特風景,一株株玉米佇立在農田裏,如同一個個農田的“守護者”。今年夏季,由于天氣幹旱,無有效降雨,為了保收成,當地農民只能依靠機電井抽地下水對玉米地進行澆灌。

  杜永立是通遼市科爾沁區木裏圖鎮公司村種植大戶,今年他流轉了其他農戶110畝地種了玉米。杜永立告訴記者,今年是他第一次大面積流轉土地種玉米,為了能有好的收成,今年給地裏澆了6次水,澆一畝地需要80立方米水,110畝玉米地使用了52800立方米水。

  杜永立説:“一畝玉米地産量1700斤,目前玉米價格為0.65元,每畝地的生産成本是460元,今年開春,我以每畝400元流轉了80畝地,以每畝200元流轉了30畝地,除去所有成本今年大概能掙3萬元。”

  赤峰市翁牛特旗烏敦套海鎮農民包雙喜今年種了20畝玉米地,他説,澆一次地每畝玉米需要100立方米水,一般情況下,玉米整個生長期需要澆5次水,一年一畝地玉米要用500立方米水,如果天氣幹旱還要多澆一次水。他同記者算了一筆賬,每畝地平均産1500斤玉米,目前1斤玉米市場價格為0.64元,一畝玉米收入為975元,而種一畝玉米成本平均470元。

  赤峰市農牧業局土肥站副站長王曉峰介紹,測算下來,一株玉米一晝夜用1.5公斤至3.5公斤水,生産1000顆粒玉米需要耗水接近1噸,每畝玉米年耗水量平均為500立方米。生産1公斤玉米需要1立方米水,1立方米水的産值是1.5元到1.6元。

  水稻透支水資源 水田陸續改旱田

  通遼市大林鎮鮮光村是一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鄉村,由于該地區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這裏種植的“鮮光大米”在當地頗有名氣,價格也比普通的大米貴一倍。

  今年,由于降雨量較多,再加上水稻生長過程中農民幾乎每天澆一次水,鮮光村的水稻産量增多,農民收入也得到提高。鮮光村村主任金輝忠介紹,全村有2336畝耕地,其中水稻有1800畝,全村今年依靠水稻收入是300萬元。過去村裏種水稻是靠附近水庫灌溉,近10年水庫幹枯就用地下水灌溉了,導致地下水位下降,灌溉水井越打越深。

  盧景會介紹,同玉米相比,水稻屬于高水高效農作物,一個生育期平均每畝需灌溉水量600立方米左右。目前,全市水稻種植面積達30萬畝,年用水量2.58億立方米。然而,隨著近年來河水斷流、水庫幹枯,全市絕大多數水稻已無河水灌溉,而是用地下水灌溉,加劇了地下水位下沉,導致地下水透支。

  赤峰市敖漢旗四道灣子鎮下營子村地處遼河上游老哈河岸邊,過去由于水資源充沛,農民家家戶戶種水稻,曾是赤峰市水稻的主要種植地區。然而,近年來,由于老哈河斷流,這裏的農民只能將稻田改為旱田,由種水稻改成種玉米,可水還是不夠用,只好打井保生産,昔日的河水灌溉變成了井水澆地,導致地下水位下降。

  65歲的劉鳳奎家有22畝地,今年種了3畝水稻,其余地都種了玉米。他説:“過去水充足,20多畝地都種水稻,一到秋天,稻谷飄香。可這幾年,河斷了,水沒了,每年都改三四畝水田為旱田,現在就剩3畝稻田了。明年打算全部改成旱田。”

  下營子村支書趙金山介紹,全村有1.8萬畝耕地,目前只剩下3000畝水田。近幾年,由于幹旱,水稻生長期每天要澆一次水,都是打井抽地下水澆地。王曉峰説,上世紀90年代赤峰市水稻種植面積一度達到50萬畝,可現在只有10萬畝左右,基本上靠井灌。

  耗水工業超採水資源 部分地區形成地下水沉降區

  通遼市與赤峰市除了農業用水大量超採地下水外,部分工業企業也超負荷採用地下水,造成地下水大量消耗,並在局部區域形成地下水沉降區。

  上世紀90年代建設的通遼市發電廠是當地用水大戶。記者在發電廠採訪看到,4臺20萬千瓦電機的水冷機不分晝夜地工作,2座涼水塔不間斷地冒著蒸汽,“嗡嗡”地發電聲此起彼伏,電廠內一片繁忙景象。

  記者了解到,該電廠1985年8月15日正式投産使用,電廠發的電主要供應給遼寧省和華北地區,去年電廠實現盈利73.1億元,創投産發電以來第二高。

  通遼市發電廠生産技術部節能專工王永旭介紹,發電廠剛投産時,年平均用水量是2000萬立方米,近年來通過技術改進和中水利用,平均每年用水量為800多萬立方米。發電量越大用水量也越大,水主要來源于地下水。

  通遼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梅花味精廠)在生産過程中也使用大量的地下水。該公司總經理助理阮玉濤介紹,現在廠裏有12眼井,平均每年用水量為700萬立方米。對于該公司這一説法,當地農民王景江並不買賬,他説,味精廠有暗井外人看不到。自從味精廠建成後,這一帶地下水位嚴重下降,過去打井14米左右就能出水,現在打到30米也不見水。

  該公司帶來的空氣、水污染問題也被當地農民群眾詬病已久。西花燈村農民張雅琴告訴記者:“我們這裏距離味精廠僅有4公里,每天糧食發酵的味道彌漫在空氣中,小孩都不能在室外玩耍,喝水必須用凈化器,否則水裏有黑東西。”

  在赤峰市元寶山區,由于多年幹旱和地下水超採,形成了元寶山區小型孔隙淺層地下水超採區。其中,元寶山露天煤礦疏幹排水就是“元兇”之一。煤礦總工程師王勇介紹,從1990年到2011年為止,元寶山露天煤礦疏幹排水量平均每年為1.4億立方米,而自2012年以後,由于河流斷流,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疏幹區疏幹排水量也大幅減少,疏幹排水降至每年7400萬立方米。

  赤峰市敖漢旗四道灣子鎮是旗政府所在地新惠鎮的水源地,2011年該鎮引進的河北石家莊博大氧化鋅有限公司,不但是當地用水大戶(每天生産用水150噸),還是被當地群眾舉報的污染企業。

  挖掘節水潛力 創造“第二水源”

  通遼市、赤峰市的農業和水利專家認為,發展農業要量水而行,應盡快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調減高耗水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把有限的水資源更多地用于生態修復。

  記者了解到,為了挖掘節水潛力,通遼市從2015年起推廣實施淺埋滴灌節水技術,縮減農業用水。計劃用三年時間,推廣實施淺埋滴灌節水1000萬畝,屆時,可實現年節水10億立方米。

  今年5月,通遼市科左中旗敖包蘇木達根艾勒嘎查農民吳金柱在自家的45畝玉米地上使用了淺埋滴灌節水技術,代替了昔日的大水漫灌。他説:“大水漫灌時一畝地最少也要用500立方米水,用上淺埋滴灌節水設施後,最多一畝地用水200立方米,玉米産量也上來了,一畝地産1600斤玉米。目前,全嘎查9500畝地都用上了淺埋滴灌節水設施。”

  赤峰市也把節水的重點放在農業灌溉和種植結構調整上。王曉峰介紹,2017年赤峰市壓縮玉米種植面積80萬畝,今年計劃壓縮100萬畝。通過調減玉米種植面積,農業灌溉水利用係數將提高到0.55以上,年節水1.8億立方米。

  此外,赤峰市還出臺了《赤峰市地下水資源保護管理辦法》等一係列文件,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管理制度,計劃到2020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21.64億立方米,實現地下水超採區採補平衡。通遼市計劃到2030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30億立方米,實現地下水超採區採補平衡。

  為進一步挖掘節水潛力,兩市還向污水“要水”、向天上“要水”,通過污水再生轉化,建設水土保持“海綿體”,實施“人工造水”,提高天上水涵養能力。

  “在上游無來水,自産水能力差的情況下,污水成了‘第二水源’。”通遼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張玉清對記者説,提高污水回用率,對高耗水企業進行生産水源置換,是通遼市開展的另一項節水工程。

  目前,通遼市主城區每天産生11萬噸污水,今年計劃將污水轉換中水能力提高到90%以上,每日生産中水10萬噸左右。到2020年,通遼市污水轉換中水能力將達到9000萬噸,每年減少地下水開採量超過9000萬立方米,減少污水排放量超過9000萬立方米。

  通遼市委書記李傑翔説:“到那時候,全市中水生産可部分滿足工業企業用水需求。同時還可以向園林綠化、河道景觀提供用水,替代目前從烏力吉木仁河調取的景觀用水。”

  赤峰市同樣在提高污水再生轉化能力和再生水利用能力。記者從赤峰市住房和城市建設委員會了解到,目前,赤峰市中心城區設計日處理污水28.5萬噸,中心城區設計日生産再生水15萬噸。到2020年,赤峰市全市污水轉換中水能力將達到45萬噸/日,每年減少地下水開採量超過15000萬立方米,減少污水排放量超過15000萬立方米。

  除向污水“要水”外,兩市還向天上“要水”,通過實施水土保持“海綿體”建設,增強遼河中上游特別是主要河流區域水資源涵養能力。

  記者在通遼市、赤峰市採訪發現,目前,楊樹是兩市當家樹種,不管是荒山,還是農田林網,清一色栽的是“楊家將”。這對于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兩個市來説,不僅沒起到蓄住天上水的作用,還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水資源。據通遼市林業局副局長包國君介紹,全市現存楊樹面積1000萬畝,是僅次于玉米種植面積的人工植物。

  如今,兩個市已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問題,他們新造林中減少了闊葉樹種的種植面積,增加了水資源涵養能力強的灌草種植面積。通遼市計劃到2020年,新建設涵養水源林5萬畝,林業生態治理和保護1000萬畝,新造林提質改造300萬畝,濕地保護342萬畝。到2020年,赤峰市要在遼河上游老哈河流域完成林業生態治理和保護807.86萬畝,新造林提質改造50萬畝,濕地保護18.42萬畝。(記者 丁銘 哈麗娜 內蒙古報道)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用水“三高”將遼河攔腰截斷

用水“三高”將遼河攔腰截斷

用水“三高”將遼河攔腰截斷,導致中遊河段斷流20年之久。治理遼河生態,“三高”問題亟待解決。

·中介“資金池”抬升租賃市場資金杠桿

海南農墾:66年老國企改革謀新生

海南農墾:66年老國企改革謀新生

改革紅利充分釋放,2017年,海南農墾實現總營收225億元,總利潤4.62億元,較改革前的2015年大幅增盈約17億元。

·新一批國資投資公司試點名單將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