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美]羅伯特 希勒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近期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當然是諾貝爾獎的揭曉。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羅伯特 希勒榮獲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位世界頂級經濟學家曾著有的《非理性繁榮》、《動物精神》等作品,都已成為金融領域的必讀書。此時,他的最新著作《金融與好的社會》勢必引起公眾的更多關注。因為在全球經濟衰退尚未得到有效緩解之際,人們更需要解開心中的困惑——金融到底如何有利於建設良好的社會秩序。
希勒曾預測到2000年股票市場泡沫,還從美國房地産泡沫現象中得出預言,斷定將由此引發次貸危機。全球經濟危機和債務危機爆發以來,金融市場、金融理論及相關的術語名詞高頻度地出現在媒體上,大眾耳熟能詳。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高知名度帶來的是公眾不滿,並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從華爾街巨頭到金融行業的普通從業者,貪婪和不負責任造成了前述一連串危機。許多人開始懷疑金融創新甚至金融行業、金融學科的存在價值。面對“妖魔化”的公眾評價,金融業和學界最初並未能舉出令人信服的自辯理由。
金融是不是如激烈批評者所説的那樣,已異化為現代社會的跗骨之蛆?對於公民(消費者、工作者、創業者)而言,金融除了誘導超前消費、借貸消費,還能帶來什麼?能否如抗議者所説,禁止金融從業者和從業機構追逐風險,禁止金融創新?
在《金融與好的社會》一書中,羅伯特 希勒駁斥了外界對金融行業、金融科學的過度批評,闡釋了金融對經濟、社會、公眾的作用,強調社會無法離開金融,並在坦陳現有金融體制體系存在重大弊端的同時,指出只有進行相關的制度創新,才能較為有效地革除上述弊端或遏制其負面影響,才能讓金融更好地服務於人和社會。
羅伯特 希勒在引言中,闡釋了金融在當代經濟和社會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這種作用無法被替代、被取消的原因。他強調對於已發生的問題和已暴露的弊病,“採取的變革應該覆蓋面更廣,而不能僅僅抑制金融體系的創造能力”。在他看來,改進金融體系就應讓其為平等社會的宏偉目標服務,使之變得更為民主化,將金融創新的着眼點放到適應人類生活的需求、保持金融體系更加平穩運轉之上。
《金融與好的社會》一書的第一部分極為耐心地梳理了金融行業內最常見的角色:首席執行官、投資經理、放貸者、交易員、保險商、做市商、投資銀行家、銀行家,還有為金融行業和體系運轉起到重要作用且不為公眾所知的其他一些角色:市場設計者、金融工程師、衍生品供應商、律師、游説者、監管者、會計師等。羅伯特 希勒一一分析了每一類角色的職責、作用,以及因監管、激勵等因素引發的問題,探討了這些角色的存廢,指出其存續的必要性。
《金融與好的社會》一書第二部分試圖回答兩個問題:為什麼社會需要金融,民眾對金融的不滿源自何處。金融理論都建構於數學之上,體現着對稱性和守恒定律,但市場呈現在人們面前更多的是波動紊亂的現象。羅伯特 希勒解釋,這並不能説明金融(理論、體系)沒有價值,只是因為經濟、金融學家通常忽略了人的本性中,除了厭惡風險、避免不確定性的一面外,還有衝動、冒險精神的另一面。衝動和冒險精神即是羅伯特 希勒過去所提出的“動物精神”,這是導致投機性泡沫並最終引發崩潰的主因,但也成為企業家精神的源頭。正因為如此,金融體系才得以不斷創新,驅動經濟和社會進步,人們才得以獲得今天的發展成果。很大程度上,人類文化已經演化到了尊重和崇拜風險行為的層次。羅伯特 希勒認為,民眾並不反感或者説排斥冒險、風險,而是厭惡在監管與責任履行雙重缺失情況下,金融機構及其從業者的不當做法。在健全監管、明晰責任的情況下,可以有效解除多數人對金融的強烈不滿。
羅伯特 希勒認為,未來的金融社會,需要重新構建起有效分擔責任與權益的制度體系,要讓金融合約變得更民主化,內容更精細化,引入新的理念、語言和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