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賣作家手稿動了誰的權益
2013-12-11   作者: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到:
【字號

  作家遲子建近日在微博上披露手稿未經授權被拍賣的信息後,引起廣泛關注。隨着無紙化閱讀的普及,手寫稿件投寄給雜誌社的情況已很少見,已成名作家過去的手稿亦受到愛好者的追捧。面對並不鮮見的手稿、信札買賣,作家維權、手稿牟利等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名家手稿拍賣屢見不鮮

  12月2日,作家遲子建在微博發文稱,“上午接到夢遙女士短信,告知孔夫子舊書網有關於我1995年一篇創作談手稿的拍賣。當時稿子是應《中國文學》之約寫的,拍賣的是稿簽連同5頁手寫稿,昨晚出價到1200元。如果雜誌社都這麼幹,像我和王安憶這樣用電腦較晚,大部分以手寫稿為主的作家,該怎樣維護自己的權益?”

  孔夫子舊書網交易記錄顯示,遲子建散文《燈影下的大自然》手稿5頁及1頁《中國文學》編輯郭村祥審稿批閱文字,4天內出價11次,從起拍價200元開始,最終以1200元成交。

  據批閱文字信息來看,被拍賣稿件是編輯在1995年通過電話向遲子建所約,準備在1996年第二期發表,但編輯部的終審意見是“此文內容空泛,對了解遲子建的創作思想和特色助力不大,不擬用了”。

  記者從該網站獲悉,此次遲子建手稿的買方實際上是這家網站的一名員工,作為遲子建的讀者,在交易完成後該員工曾與遲子建進行過溝通,建議將原稿送還給本人,而遲子建也表達希望手稿留在該員工手中。

  實際上作家手稿被拍賣已不是新鮮事。在孔夫子舊書網、7788手稿收藏等網站,會發現有不少作家的手稿被拍賣。余秋雨手稿在孔夫子舊書網有15份進行拍賣,大多數均已成交。而莫言、薛憶溈等人作品手稿也多有拍賣記錄,莫言一份書信手稿更是從30元起拍,以370元最後成交。

  作家賈宏圖説,北京潘家園有好多手稿買賣,曾經有位作家在文物舊物攤上發現巴金和女讀者的若干通信,還因此寫成紀實文學,成為當時很大的一件事。

  在孔夫子舊書網站上搜索“手稿”二字,有5萬多個有關手稿交易結果。據該網站市場部總監韓悅思介紹,目前網站並不清楚賣方所售手稿是否取得作者授權,作為電商&&,僅提供買賣雙方交易的&&,“沒有能力做手稿交易合理性的認定。”

  漸成歷史的手寫稿

  自上世紀90年代初,報社、雜誌社開始要求用電子稿投稿,方便編輯。這一革新使手寫稿逐漸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無紙化閱讀和電子投稿。

  “現在只有個別作家如賈平凹、陳忠實用手寫稿,其他作家基本都是電子郵件,遲子建現在寫東西也是電子版。”《人民文學》副主編寧小齡説,個別手寫的作家基本都有保留底稿的意識,有複印條件後,歷來都是郵寄複印件,再由錄入員變成電子版。

  一些雜誌編輯回憶説,上世紀80年代雜誌社來稿量太大,每天都要拿麻袋拎,加上辦公條件緊張,這麼多來稿根本沒地方堆放,未予採用的手稿基本都作為廢紙處理掉了,很多作者也沒有要回手稿的意識。

  對作者手稿的處理方式各雜誌社也各不相同。《北方文學》主編佟坤&&,個別編輯手裏有一些和作家的私人信件或個別手稿保存,雜誌社並沒有專門對作者手稿進行保存。

  《人民文學》則對已採用發表的作品手稿會進行保存,一般作家都不會再要手稿,一些知名作家有這個意識會要回去。寧小齡説,由於保存條件有限,一些手稿紙張都已發黃,後來《人民文學》將這些保存的手寫稿全部無償移交給中國現代文學館收藏,更利於保存。

  寧小齡説,一些未被採用的手稿會被退回,其中包括知名作家的作品及寫得不錯但未能發表的作品。“退稿時一種是塞鉛印的退稿簽,填上作者名字和作品名,寫上籠統的退稿意見,還有一種方式是寫退稿信,對於知名作家的作品退稿一般用後者。”

  解讀

  作家怎樣維權?

  作家王洪彬説,過去與出版社簽的出版合同中大多只涉及著作權,不會具體明確手稿的處理,大家不覺得是個問題。很多作家和雜誌社過去對手稿並不重視,才出現作家手稿未授權被拍賣、交易的情況。

  遲子建微博中發問怎樣維權,不少人對此説法不一。黑龍江律師黃月明説,著作權涉及文字內容,原手稿是著作權的內容載體。作家手寫稿在網上公開拍賣,如果稿件沒有公開發表,就涉及侵犯作者著作權的問題,如果已發表,作者在投寄時若事先有聲明或簽署協議要求保留對手稿的權利,亦可追究拍賣者及雜誌社侵權行為。黃月明認為,如果作品已發表,作者未提前對手稿權利有聲明、約定或協議,就視同作者本人放棄手稿的物權,物權在投寄時已轉移到雜誌社,作者再維權較難。

  北京律師姜壽輝則認為,手稿本身為書法作品,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如果出版社未經同意公之於眾,就侵犯了作者發表權。手稿本身可以認定暫且歸出版社佔有,但所有權並不意味着已經轉讓給出版社,出版社應當在作品發表後退還給作者。他説,上世紀90年代不少出版社在作品發表後並不退還手稿。“當時法律不健全,加之作者當時不出名,手稿也許並不值錢,也就沒想要回。但是由於手稿作者知名度提高,倉庫壓了一堆的手稿便具備了一定的市場價值。”

  也有人表達了不同觀點。網民“77扁舟一葉”在微博中留言:遲老師,一個完全不愛文學或者不愛您小説的人是不會買的,所以不必太擔心。韓悅思説,過去很多拾荒者等拿到手稿後,不知道有何價值,便扔掉。但是後來他們可以將其在網站上賣掉,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手稿,為手稿提供了“再問世”的機會。(新華社記者 辛林霞 王君寶)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作家不讀書之風日盛 最應該讀書的人不讀書了 2013-12-04
《鏈結》:一本複雜網絡的科普必讀書 2013-10-25
了解硅谷"前世大半生"的必讀書 2013-10-18
“讀書無用論”是功利者們的座右銘 2013-09-03
書店倒閉並非因不讀書 消費習慣改變成主因 2013-07-15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