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10-04-16 作者:耿海軍 來源:證券時報 |
|
|
香港公營房屋制度歷經50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一套健全的監控和懲處制度。在申請公屋時,香港房屋署會對申請人資産和入息進行嚴格審查。就算申請者僥倖隱瞞資産收入,成功申請到公屋,香港也有一套完善的懲處和退出條例,虛假申報者除要接受法律懲處外,還必須即時退出公屋。 目前香港濫用公屋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將房子分租或轉租他人、將房子作貨倉等用途、在公屋進行聚賭、藏毒等不法活動、虛報資料或資産入息等。對此,香港房屋署專門成立“打擊濫用公屋資源特遣隊”,除加強抽查公屋住戶的戶籍和居住情況外,還加強審查公屋住戶、申請人的收入和資産申報,一旦發現入息及資産超出上限的公屋“富戶”,特遣隊會建議政府部門向戶主發出遷出通知書。 與香港相比,內地的“公屋”(廉租房和經適房)發放問題似乎更嚴重。許多城市的公屋總是能夠被一些並不困難,但有辦法通過各種不合法的渠道取得“合法”證明的群體所利用。於是,政策有了,房子建成了,結果很可能來了個“鳩佔鵲巢”,真正缺房子的家庭很難享受得到。 我們的公屋政策之所以屢屢被異化,一是少數政策執行者權力自肥,比如去年武漢市經適房“六連號”事件,背後的主導者就是掌握經適房發放權力的房産部門;二是執法不力,且公眾難以監督。反之,香港的執法非常剛性,無論你擔任多高的職務,只要你違法就一定追究到底。比如李栢儉曾任香港高等法院大法官要職,其妻也是香港的知名大律師。二人於2003年至2004年間隱瞞其近200萬港元的資産,以生活困難為由申請了一套公屋。房屋署調查後揭發真相並提起檢控,2007年,李栢儉夫婦以詐騙公共福利罪名被高等法院判處即時入獄11個月,其騙取的公屋被房屋署收回。 由此可見,加強公屋的管理根本不存在技術難點,關鍵在於有關部門要以身作則和嚴格把關。這需要嚴格規範政策執行者的權力,不能使公務員等群體成為公共政策的首先受益者和最大受益者;另一方面要為公眾監督提供&&,比如,將享受到經適房和廉租房的人員名單全部在網絡上公布,接受民眾的評判。除此之外,借鑒香港成立“特遣隊”的做法,也非常有必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