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亞:不可或缺的“烏加利”
2011-08-26   作者:記者 宋晨 王雅楠/內羅畢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飲食是一國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來到肯尼亞,自然會想尋找正宗的非洲味道。走在肯尼亞的大街小巷,隨便拉住一個當地人問,他一定會告訴你,最“肯尼亞”的食物非“烏加利(Ugali)”莫屬。
  其實,這是一種在撒哈拉以南很多國家都相當流行的主食,做法也大同小異。只不過在不同的地方,人們用當地語言給了它不一樣的名字——在肯尼亞叫做“烏加利”,在津巴布韋叫“薩扎(Sadza)”,在南非被稱為“帕譜(Pap)”,在馬拉維是“恩西馬(Nsima)”,在贊比亞則是“恩希馬(Nshima)”。
  “Ugali”是斯瓦西裏語,譯成中文就是“玉米飯”的意思。很多人一定會大失所望,“玉米飯”也能作為一個國家飲食文化的代表?
  沒錯,在肯尼亞,確實是這樣。
  肯尼亞人的飲食傳統強調“簡單”,加工食物沒有複雜的程序,盡可能做到天然和原始。肯尼亞人吃飯還講究“效益”,尤其是經濟拮據的百姓,希望用盡可能少的糧食,喂飽盡可能多的人。這種最初以果腹為主的烹飪理念,使烏加利成為肯尼亞人餐桌上的主角,無論是作為正餐的午飯,還是在結束了一天辛苦工作後的晚餐,都會有一盤烏加利。
  “肯尼亞人可以每頓飯都吃烏加利,就像你們中國人吃米飯。不吃烏加利,這頓飯就好像缺了點什麼似的。”肯尼亞姑娘莫林説。
  烏加利究竟“長”得什麼樣呢?
  説得直白點,它就是一團用玉米粉做成的大麵糰,吃在嘴裏,跟其他主食一樣,簡單得沒有多少味道,但如果仔細咀嚼,會有淡淡的糧食的香甜。
  烏加利的食用方法相當有趣。肯尼亞人通常不使用餐具,而是直接用手從盤子裏挖出一小塊烏加利,拿手指捏住,再用靈活的大拇指一邊揉一邊按,直到把它搓得溜光筋道,然後在上面壓出一個小坑,加點調味汁,或者放點燉肉、菜泥上去,就可塞進嘴裏了。
  “我覺得我們的手比勺子或者叉子靈活多了。”肯尼亞小夥穆維塔説。但是對於很多嘗鮮的外國人來説,用手吃飯多少還是需要點技巧的。要注意的是,烏加利一定要以右手取食,因為在當地風俗中左手是用來凈身的,如果用它來拿食物,是十分不禮貌的。另外,烏加利不能在調味汁裏泡得太久,否則會碎成小塊。
  烏加利的原料通常是玉米粉,因為玉米是肯尼亞常見的作物之一。根據口味的不同,也有人用木薯粉,或者高粱粉等作為替代品。
  概括起來,製作烏加利只要簡單的兩步:倒入玉米粉、攪拌,但肯尼亞人卻説它“是門藝術”,因為做起來要比説起來難。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肯尼亞欲建設國家一體化運輸體系 2010-12-17
肯尼亞共和國國家信用評級報告 2010-12-06
肯尼亞計劃啟動證券場外交易市場 2010-10-19
中國首次參加肯尼亞內羅畢書展 2010-10-15
肯尼亞華商迎來多元化發展契機 2010-09-21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觀點擂&:奢侈品,降稅的糾結[思想]破解"兩難"選擇成為宏觀政策着眼點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