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續車險不?返利18%給你!
兩年前為自己愛車購買過保險的張先生,今年該續保了。8月,張先生第一次通過電銷方式諮詢平安車險,近日該公司客服熱線95511又回訪張先生稱“針對投保2年以上的客戶有一個回饋活動,邀請您參加”。
“電話車險價格比傳統渠道優惠不少,這省下來的可是"真金白銀",同時他們還針對投保2周年以上的客戶有個回饋活動,送大禮包不説,如果額外車主從任意銀行賬戶上每月扣取最高不超過1100元的存款,連續扣繳至第8年,更可額外獲得所扣取總存款18%的返還。”
通過電銷渠道買車險是省心了,但對以18%的返還作為回饋,張先生不明白這和車險有什麼&&,對此記者展開了調查。
捆綁搭售
如果説附送禮品、承諾返利等車險電銷渠道的不規範行為已有地區明確禁止,那麼通過購買電銷渠道額外扣取客戶存款並返利的行為則是在偷換概念。
據張先生介紹:“客服人員在整個介紹過程中對其18%返利的緣由只字不提,只是問我有沒有工農商建交通招商等七家銀行的賬戶,每個月存1100元,只需存8年,20年後返還所有本金+18%的返利。在負利率時代,還是比較容易動心。只是我不明白買車險為什麼要以18%的返利作為回饋誘導客戶?”
隨後記者撥通了平安客服熱線95511進行了諮詢,對於18%返利的回饋活動,客服人員給出的答案卻是“沒有接到這樣的通知,請與當地客服中心&&”或者“隨後我們會有專門的客服人員跟進和您&&。”對於記者的提問,客服方面始終三緘其口不願給出詳細答案。
幾經調查,記者通過中國平安的官網上發現,18%的“返利”背後實質上還通過電銷渠道搭售的該公司名為“樂翔人生”或“樂逸人生”的意外險産品。
根據平安官網壽險電銷專區産品相關信息介紹,這兩款意外險産品無論保障期滿還是不幸身故,所交保費一律全額返還,更可額外獲得所交總保費的18%。
那麼為什麼客戶在購買車險時,客服人員卻要閃爍其辭的搭售意外險産品呢?
記者採訪了解到,對各家財險公司來講,尤其是交強險確實屬於虧損業務。資深保險代理人熊熙(化名)向記者透露:“以五座的小型轎車為例,國家規定交強險的費用為
950元,但保額卻高達12.2萬元。”
熊熙介紹,12.2萬元中的11萬元是用於死亡傷殘賠付,而醫療費用賠償限額是1萬元,另外2000元用來賠付財産損失。“在實際理賠過程中,一旦機動車出事故,賠付額度往往會超過950元的交強險投保費用。”
“利息”被“返利”取代
對於上述18%的返利,對於任何一位客戶來説都具有不小的誘惑,但是大多數市民在“返利”和“返利息”的概念上卻容易混淆。同樣在平安官網上這兩款意外險産品的介紹中也沒有明確這個概念。
一直以來,在購買車險過程中通過返還手續費的方式“返利”車主是一種潛規則。畢竟在嚴酷的競爭下,價格低一點車主容易買賬。與此同時,在行業自律而造成的車險價格浮動後,業務員、4S店等傳統渠道投保的車主發現今年的車險價格相對去年有明顯的上漲,各種營銷措施和促銷花樣也不再讓消費者感到新鮮,倒是電話車險憑藉享受商業車險15%的價格優惠相對傳統渠道更加便宜。
“如果按照每月存1100元,每年就要存13200元,8年就要存105600元,與其每年存一萬,我寧可花兩千來買消費型的80萬意外險,剩下的錢拿去定存銀行,或去定投基金買股票也比這划算得多。”張先生告訴記者。
“即便是到期返還總投入18%的利息也不比存銀行利息多,客服人員將"利息"和"返利"偷換了概念,更何況從頭到尾都沒有向我説明這只是一款意外險産品。”張先生&&。
無孔不入的電銷誤導
明明就是一款保險,幹嘛要説成是在銀行存錢?
記者調查發現,這種事件並非個案。有網民發帖,稱其接到平安保險的電話,每月定期在工行還是建行等銀行存錢,假如這段時期有害病或意外就可獲得一次性20萬的償還;存錢設最大限度,不設下限;存8年就行了,可以保16年。對方説這相當於零存整取。
一位不願透露名字的業內之人稱,保險業已進入了緊張激烈競爭階段,一接到保險公司的客服熱線多數人有可能都不願意聽下去,這樣行銷肯定沒有辦法保障。並且,電銷過程中,業務人員最喜歡運用模糊語言。假如不追問,他們不會主動介紹這是款保險産品。
記者之前接到過類似的客服電話,當問到“這是存錢嗎?”對方卻給出一個模糊的解答,“可以當成是存錢,並且滿期會有一定收入”。記者接着追問。對方才&&,這不是“純粹”在銀行存錢的業務,而是一款保險理財産品。
“這是儲蓄業務嗎?”
對方肯定地表達,就是存錢,但還要送一份保險。“這些資金存入賬戶後,最後是保險機構還是由銀行來運作?”記者問道,假如由保險機構運作,那應當是保險産品。對此,多數業務人員一會着重提出是存錢,一會又叫作是保險産品。
看來,一度在銀行網點的銀保銷售誤導悄然轉移了陣地,現身於電話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