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油畫收藏迎來歷史機遇:拍賣出億元天價
2013-01-29   作者:尚曉娟  來源:投資與理財
分享到:
【字號

    近年來,在市場大起大落之際,老油畫板塊儼然成為拍賣市場的亮點。2011年可稱為老油畫井噴之年,當年有51件作品突破千萬,更有單件破億作品出現,常玉的《五裸女》在香港拍出1.28億港元。到了2012年,又有一件過億作品拍出,徐悲鴻的《九方皋》在上海寶龍公司以1.02億元成交。
  除了“民國畫壇三重臣”徐悲鴻、劉海粟、林鳳眠,大師級名家常玉、潘玉良、顏文樑、陳抱一,以前很少現身的方君璧、關紫蘭、孫宗慰、李超士等民國畫家作品,只要一出現,就創出高價。
  業內人士介紹,老油畫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沉澱,終於得到市場關注。然而,看似火熱的拍賣只是老油畫市場的冰山一角,高價成交的只是屈指可數的幾個大腕,還有更多民國油畫家鮮為人知,其作品價格還停留在非常低的水平。

  市場苗頭由香港向內地轉移

  老油畫,嚴格來説是指1949年之前創作的油畫作品,寬泛來説,1966年“文革”之前的作品都稱為早期油畫。
  油畫東漸至今,只有100年歷史。第一代油畫家成長於上世紀初,他們遠涉重洋學習油畫,是中國油畫真正的奠基者。第一代油畫家有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顏文樑、常玉、陳澄波、陳抱一、關紫蘭等人。第二代油畫家包括吳作人、董希文、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人,他們創作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也歸為早期油畫範疇。
  數據顯示,在“中國油畫家總成交額排名”前50位中,第一代和第二代油畫家佔了16席,佔到總量的近1/3,可見老油畫市場板塊的重要性。
  最早挖掘老油畫板塊的是港&地區。1991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油畫專場中,有數十件老油畫上拍;到了90年代中後期,蘇富比、佳士得更是新辟“20世紀亞洲藝術”專場,主推中國早期油畫。20多年以來,在拍賣行帶動下,包括常玉、劉海粟、顏文樑等第一代名家都得到很好的學術梳理與市場建立。
  而中國內地的早期油畫拍賣則要滯後20年。2010年秋拍,中國嘉德首次將老油畫作為單獨板塊推出,按照歷史脈絡,重點推出第一、第二代油畫家的作品。當年,嘉德專拍雖然只拍得1871萬元,卻得到市場的良好反饋。第二年嘉德春拍,中國早期油畫專場的總成交額就達到了6295.6萬元。到了2011年秋拍時,嘉德這個專場的總成交額更是一舉達到1.3億元。
  中國嘉德老油畫的成功推出,啟動了市場氛圍,其他包括北京匡時、北京翰海等內地拍賣行也紛紛加入這一板塊的推介。
  2012年,在中國早期油畫排名前10位的拍賣作品中,有6件是由內地拍賣行拍出的;而在2010年,前12名早期油畫中,僅有4幅是在內地成交,可見老油畫的拍賣市場苗頭已轉向內地。

  作品資源有限,價值未完全體現

  市場人士認為,老油畫的價值更多不是考慮色彩、造型,而是這批畫家在中國油畫史承上啟下的地位。
  1887年,李鐵夫先生第一個走出國門學習西方美術,之後出現留法派、留日派等不同派別,他們為中國的“西方藝術”打下堅實基礎和重要的理論經驗。大致來看,中國老油畫的整體風格,一是以學院派的寫實主義為代表,追求形體真實、構圖典型,以徐悲鴻先生為典型;二是印象派、後印象派,追求色彩的張力、色調的風格,以劉海栗先生為代表;三是在中西藝術之間尋找融合,甚至是偏向中國美學與色彩的表達,代表人物則是林鳳眠先生。
  世紀翰墨畫廊負責人林松認為,如今在市場上火爆的所謂“寫實油畫”都是由老油畫一脈相承而來的,寫實油畫賣得貴,老油畫價格必然會補漲,而且不會出現當代油畫大起大落的現象。
  很早就介入老油畫收藏的張顯東先生認為,老油畫的市場還處於甦醒時期,老油畫學術梳理也急待完善,官方美術館沒有完整的民國老油畫收藏,民間都是圈內學者與老油畫愛好者在收藏。
  他介紹,老油畫的作品資源非常有限。第一代老油畫家回國後都難倖免戰爭的洗禮,生活動蕩,創作量很少,而且油畫較之國畫更難保存,所以存世量非常少。兼工畫家與油畫的藝術家,其存世的國畫作品數量至少是他油畫作品的10倍,比如徐悲鴻,他的國畫作品要比他的油畫作品多得多。所以,他們同期的油畫作品比國畫更稀缺,也理應更加珍貴。
  雖然,徐悲鴻等大師的油畫比國畫價格低,但已成為市場亮點,受到藏家的熱捧。還有一些重要油畫家幾乎被歷史遺忘,比如李鐵夫、沙耆、呂斯百、周碧初等人。李鐵夫的最高拍賣紀錄為2009年在北京保利拍出的《康有為畫像》,價格為201萬元;沙耆的最高拍賣紀錄作品為《市集》,2011年北京翰海拍出 143萬元;呂斯百最高紀錄《天竹》僅拍得74萬元,還不及一些當代寫實油畫的拍賣價格。
  業內人士認為,在技法上,後人對這些油畫家有一定超越,但老油畫家作品的先行地位與藝術價值理應得到客觀認可。

  做好學術功課,長線收藏

  “老油畫收藏是一個很專業、技術含量很高的領域,甚至是一個學術課題。”林松認為,老油畫的美術地位很高,不能像炒當代藝術那樣炒老油畫,而應該在學術關注上多下功夫,慢慢增加其價值砝碼,以長線收藏帶動市場。
  在內地,油畫收藏群體本來就不如國畫大,老油畫存世量又少,再加上油畫比國畫更難辨偽,使得一些收藏家不敢輕易涉足。
  2010年,徐悲鴻的油畫作品《蔣碧薇像》以7280萬元拍出,接着就被媒體曝出,這件作品是中央美院油畫研修班首屆學生的一張習作。2012年,上海寶龍拍賣公司以8900萬元高價拍出徐悲鴻的《九方皋》,也引發各方爭議,業內人士認為,從畫作的創作手法、色彩、落款等方面都破綻百齣。這兩幅作品至今處於爭議與陰影中,無法給出判別真偽的確鑿無疑的證據。
  至今,國內沒有權威鑒定機構可以辯偽,拍賣行一般根據三個步驟來鑒定,一是查找史料和著錄,二是考察來源,三是單憑眼力和經驗。上海油畫修復師李映真告訴記者,民國期間出版物非常少,查找著錄實屬不易,藏家可探究作品的來源,是否為畫家後代流出,或有沒有早期畫廊介入過。
  除此之外,畫框、畫布和顏料也是辯偽的三大線索:老油畫顏料固化嚴重,很脆、很硬,大多有明顯開裂;老畫布經過六七十年,其內在纖維都嚴重脆化、糟化;通過畫框也能辨別,做舊畫框與原裝老畫框,其蝕化肌理與痕跡是不一樣的。
  目前,藝術品市場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老油畫是難能可貴,可以確定的收藏板塊。專家建議,只要作品真實可靠,老油畫本身是具備長期收藏價值的。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老油畫的市場價值長期被低估 2013-01-28
2012中國油畫拍賣遭遇滑鐵盧 2013-01-07
大芬油畫已成為深圳的土特産 2012-12-13
油畫雕塑版畫成為藏家追捧熱點 2012-11-05
莫奈真跡油畫等六千珍品香港展出 2012-10-04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