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3年年底,廣東醫保基金累計結餘1230億元,其中廣州市醫保基金結餘約563億元。對於醫保資金的結餘,中國人社部指導意見的標準是6至9個月的平均支付水平,超過15個月平均支付水平為結餘過多。據分析,醫保資金結餘過多,不利於百姓看病報銷。(《羊城晚報》) “錢多到花不出去”,應該算“幸福的煩惱”。但是,對醫保基金而言,“錢多到花不出去”卻意味着大量公共資源被閒置。繼前段時間某位衞生系統官員透露全國城鎮基本醫保基金結餘7644億元引發一片譁然後,廣東省醫保基金累計結餘1230億元,再一次將醫保結餘問題推上了風口浪尖。 數字是抽象的,更為直接的問題,是大家的切身體會。這筆“富到流油”的公共財富,並沒有讓大家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相反,還有許多人在擔心“看病致貧”的現實問題。事實上,“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一直是我國患者的夢魘,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城鎮職工,還是享受新農合的農村人,其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看病成本過高的問題。如何把結餘多過的錢分配下去,不僅僅是廣東一省的問題,而是全國醫療部門都必須要直面的問題。 醫保基金結餘過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病醫保”並沒有完全普及開來,據報道,今年6月份,國家衛計委將要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大病保險的試點工作,而現在乃至之前,許多地方的大病醫保一直是個“傳説”,醫保不保,也便成為了普遍現象;二是,各城市的報銷起付線過高,筆者老家縣城醫院的報銷起付線為800,省城的報銷起付線為1500,而在起付線之下的費用,基本由個人承擔;三是,可報銷的藥品目錄跟不上新藥産出的節奏,而許多醫院又喜歡向患者開新藥,造成報銷比例提不上去;四是,醫保覆蓋面不夠廣,看病人群主要是老人,而相當一批沒有工作的老人無法享受醫保只能自行支付,現在繳納醫保的主力軍是青壯年,也容易導致存入的多和支出的少的局面。 醫保基金結餘,不像存款,不是數字越繁榮就越讓人幸福,相反,醫保基金作為公共資産,必須要做到“物盡其用”。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那些還被看病貴所累的人享受到公民福利的惠及。在“現收現付”的體制之下,我國的醫保基金管理必須要加強統一的管理和調配,讓更多的人得到更好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