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森:鍛造強勢金融服務王國“黑石”
    2007-02-12    記者:盧懷謙    來源:《中國證券報》2007-02-12 A14版
  美國知名私募基金公司黑石集團9日宣布,完成對美國最大的商業物業集團———權益寫字樓投資信託公司(EOP)總額達390億美元的收購,成為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宗杠桿收購交易。
  此次收購完成後,黑石將成為全美一些知名地産項目的“業主”,其中包括曼哈頓的環球廣場、芝加哥的市民劇院和西雅圖的最高建築哥倫比亞中心。
  有誰相信,22年前,當彼得彼得森在紐約創建黑石集團時,公司只有4個人和40萬美元。
  成立22年來,黑石集團在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領導下,已壯大成強勢的金融服務王國,橫跨商業銀行、私募基金、不動産、避險基金和公司債等業務。截至目前,黑石已完成的交易總值達1590億美元。集團旗下擁有的公司若結合起來,可能逼近財星500大企業的前20名。此外,黑石2006年募集了156億美元的資金,成立了全球最大的收購基金。
  1926年6月5日,彼得森出生於美國中部大草原上的內布拉斯加州Kearney市,父母均是希臘移民,以開東南歐風情的小餐館討生計,小彼得森的腦海裏,清楚地記得排外的3K黨在他父母開的小餐館外面游行示威,抗議他們這些外來移民的情形。那時他便立下大志:要做出一番大事來,給這些示威的人們看一看。
  彼得森1947年在美國西北大學Kellogg學院獲得工商管理學士學位,被評為當年學業成績最優秀的畢業生,然後在芝加哥的一家市場研究公司Mar-ket Facts公司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1951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後,彼得森出任公司常務副總裁,這一年他只有25歲。1953年加入芝加哥McCann Erickson廣告公司,第二年28歲的彼得森就升任副總裁。1958年他加盟了貝爾霍韋爾公司,任副總裁,1962年,他被《生活》雜誌選為40歲以下美國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實踐證明,《生活》雜誌看得很準,彼得森1963便升任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之後的8年裏,公司的運營收入翻了4番。
  美國大富豪約翰D洛克菲勒是彼得森生命中的一位貴人,也是他的伯樂。1969年,彼得森接受洛克菲勒和美國前財政部長道格拉斯狄龍的邀請,出掌一傢俬營慈善基金會的董事長,正是在這家基金會期間,他的才幹被華盛頓發現。1971年,他接受尼克松邀請,出任總統國際經濟事務助理,人稱“尼克松政府經濟領域的基辛格”,1972年2月轉任商務部長,並兼任國家生産力委員會主席和美蘇商業委員會主席。在與當時的財政部長約翰康那利之間的“瑜亮情節”不得其解的情況下,講究做事留餘地的彼得森在做滿一年商務部長後挂冠而去,結束了他短暫卻顯耀的政界生涯。
  彼得森離開華盛頓後,並沒有回他的老根據地芝加哥,而是選擇了華爾街。他接受了華爾街歷史最悠久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的力邀,出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開始了他的投資銀行家生涯。
  由於彼得森此前毫無投資銀行經驗,對於他的任命,雷曼兄弟公司的許多資深合夥人都頗為不快,但是,他以自己的實力説明了一切。正如雷達飛瑞的菲力克斯洛哈汀所説的,“他接管了雷曼兄弟,並且在很短的時間裏就幹出了絕對漂亮的活兒。”
  彼得森到雷曼兄弟時,正值公司的危急存亡之秋。掌門人羅伯特雷曼1969年死後,公司陷入了長達4年的權力鬥爭,人心渙散,業務雜亂無章,收入江河日下。彼得森憑藉其在貝爾霍韋爾公司首席執行官期間磨煉出來的管理技巧和在總統顧問和商務部長期間培養的戰略家眼光,在雷曼兄弟公司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1975年,兼併了Abraham & Co公司,1977年,兼併了科恩婁佈公司,組成了一支極具戰鬥力的聯合艦隊:雷曼兄弟科恩婁佈公司。
  此後5年,公司收入和利潤連續刷新歷史最高紀錄,成為華爾街的明星。到了1983年,雷曼兄弟公司已擁有資本2.5億美元,是當時華爾街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和歷史最長的合夥企業。
  所謂盛極而衰,就在1983年,雷曼兄弟公司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裂。彼得森不願與公司第二把手格拉克斯曼兄弟鬩於墻,主動向董事會遞交了辭呈。然而格拉克斯曼奪權後不到9個月,由於經營不善,雷曼兄弟公司便被美國運通公司收編,這家百年老店到1994年上市後才東山再起。
  與彼得森一同離開雷曼兄弟公司的,還有他的愛將史蒂夫施瓦茨曼。正是受到彼得森的賞識,這位先後畢業於耶魯和哈佛的高材生才能在31歲就升至公司合夥人。1985年,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各投資20萬美元,共同組建了一家小型並購公司。彼得森想出了“黑石”這個名字,這是對兩人祖籍的一種紀念: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姓氏分別嵌着德文中“黑色”和希臘文中“石頭”的詞義。他們的榜樣就是美國最早、最大的並購公司集團KKR。 而在當時,他們公司總共只有4個人:彼得森、施瓦茨曼和2個助理。
  他們深知,要想跨入新興的LBO市場,只憑40萬美元的種子資金是不夠的。於是,兩人開始投入並購顧問業。“當時我覺得,企業執行官對投資銀行業者的印象應該不差。” 彼得森回憶説,“我們認為,40萬美元不是一大筆錢,所以像看沙漏般看緊每分錢。在第一筆收入進賬前,我們已用掉一半。
  黑石的第一桶金,是彼得森利用與Sony公司總裁盛田昭夫的朋友關係,搶得收購代理權,代表Sony公司出價20億美元收購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之後,他們決定借雞生蛋,創立私募基金。由於黑石當時在華爾街尚屬無名之輩,在募資過程中吃了不少閉門羹。施瓦茨曼加快説:“被我們視為最可能點頭的19家客戶,一個個拒絕我們。總共有488個潛在投資人拒絕我們。”但有志者事竟成,業務終於有了轉機,“黑石”取得了美國保險及證券巨頭保德信公司(Prudential) 副董事長凱斯的信任。“他當時説,‘我喜歡你們兩個傢伙,我會給你們1億美元。’”彼得森回憶道,“後來我們又從傑克韋爾奇那裏拿到一筆錢,於是我們就算上路了。” 黑石的第一隻基金吸引了32個投資者,包括大都會人壽、通用電器公司、日興證券以及通用汽車公司的退休基金在內。
  辦好一個企業,不僅要靠好運氣,還要靠好謀略。在盛行敵意融資並購的1980年代,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就為公司發展定下了一條基本準則:堅持不做敵意收購;他們還發現,運用彼得森強大的人脈關係網和他們每一單收購生意中的相關公司建立友善關係至關重要、而且無往不勝—————這一條現在已經成為“黑石”的標誌性策略,使“黑石”成為一個連對手都願意與之打交道的公司。
  美國《財富》雜誌認為,從一開始,“黑石”成就的每一項輝煌都是兩者並肩戰鬥的成果。兩個人相差20歲,原來是上下級,如今是合夥人。一人“主內”,一人“主外”,配合得幾乎天衣無縫:年富力強的施瓦茨曼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充沛精力是“黑石”這部龐大“生財”機器得以順利運轉的“發動機”,老謀深算的彼得森在金融界及政界濃厚的人脈資源和游刃有餘的外交手腕則是“黑石”的“潤滑劑”。
  “黑石”帝國的兩個創始人儘管合作默契,但人和人之間難免産生矛盾,所幸這種矛盾並沒有妨礙“黑石”的運轉,或許正是由於這種“內部矛盾運動”的推動,“黑石”才能一步步茁壯成長。
  有人這樣形容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關係:“他們之間有一種愛恨交加的關係。彼得森覺得是他造就了施瓦茨曼,而施瓦茨曼認為他成就了彼得森。”
  與美國大富豪約翰D洛克菲勒、前美國國務基辛格、美國國際集團前總裁莫裏斯格林伯格這些彼得森的老朋友們一樣,彼得森自己也對中國市場情有獨鍾。在他的操盤下,公司1月11日出高價説服前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出任黑石高級執行董事兼大中華區主席職務,開拓亞洲新興市場業務。
  在人們看來,彼得森選中梁錦松,是因為他們有着相似的亦官亦商背景,而這種背景對於公司並購業務來説,是一種寶貴的資源。Jafco Asia風險投資公司駐香港的執行董事Vincent Chan説:“黑石集團如果沒有請到這樣一位對當地很了解的能人是不會進入中國市場的。梁錦松在金融領域經驗豐富,而且他和公司及政府的高層有着&&。”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