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主席榮智健:從名公子到大企業家
    2007-10-24    李彤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10-24 7版

  自2003年“胡潤強勢榜”&&以來,中信泰富主席榮智健就一直高居榜首。
  從留下“固守穩健、謹慎行事、決不投機”訓誡的榮熙泰算起,榮智健是榮家的第四代傳人。榮毅仁的父親榮德生是榮熙泰的次子。榮智健是榮毅仁的長子,也是唯一的兒子,1942年生於上海。1949年新中國成立,榮家因為積極配合公私合營,得到優厚的經濟補償和政治待遇,憑藉高股息繼續享受優越的生活,榮毅仁還當選了上海市副市長。這一切給銜玉而生的榮智健提供了成長為“貴族”的環境:宅院幽靜如畫;典雅古樸的廳堂內陳設着名貴傢具、瓷器、古玩和名家書畫;居有傭人、出有專車。在當年的上海,榮智健是知名的“公子”:開紅色皮座敞篷跑車,出手大方。不過,榮家對子弟的管教卻很嚴厲。榮智健孩提時代不聽話時被打屁股、關黑房間是經常的事。

貴族淬火

  席捲全國的政治風暴到來後,榮智健離開水電部到吉林長白山下的一個水電站實習,多了一段在零下30攝氏度嚴寒中勞作、睡東北大炕的經歷。次年,又被“下放”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水電站接受“勞動教育”,在山間搬機器、挖土方、抬石頭、架設高壓電纜……1972年,30歲的榮智健調回北京電力系統從事科研工作。如果他7歲時就失去優越的生活環境,就很難養成雍容的氣度。而8年艱苦的基層工作像是對他這個“貴族坯子”的深度淬火。
  解放前的巨富商賈常在香港置辦産業,改革開放後,他們的子弟紛紛到港打理。1978年夏,36歲的榮智健獨闖香江,憑藉父親榮毅仁在港積下的幾十萬元資本,與兩個堂弟開辦電子廠,生産電容器、電子錶、集成電路和電腦存儲器等産品。對大陸市場的了解和天賦的商業才智,讓榮智健得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話分兩頭。1979年10月,榮毅仁在鄧小平點將下創辦了中信集團這個金融領域的改革開放“特別窗口”。榮毅仁的特殊身世、遍及世界各地的親屬和天賦的商業智慧,對幫助當年的中國打開經濟之門意義非凡。跟隨榮毅仁一起創業的有時年38歲的王震之子王軍。王軍借來2000萬元加上榮毅仁借給公司的1000萬元個人存款,創立之初可調用的資金僅3000萬元。到1984年,國家投入中信的資本總值為1億元,此後再無現金投入。
  1986年,在商海中搏擊了8年、身家逾4億港元的榮智健加入中信香港,那年他44歲。

中國的“窗口”

  1987年2月,中信香港改組,榮智健任中信香港副董事長兼董事總經理。榮智健向北京中信提出的要求只有兩個:人事和經營決策權。中信香港從此步入榮智健時代。
  榮智健瞄上的第一個目標是香港首屈一指的國泰航空,他頂住不同意見,親赴北京向父親交了“軍令狀”,從而獲得了8億元資金。最終購得國泰航空12.5%的股權,成為第三大股東。
  1989年6月5日,香港恒生指數狂跌21.57%,榮智健抓住機遇斥資103億港元購得20%股份,成為了第二大股東。這一次的“便宜行事”,越過了不少審批環節,最終得到政府高層的支持才算沒有釀成事端。
  經過一系列大收購,中信香港總資産接近200億港元,成為中資公司中的航空母艦。但中信香港的並購資金主要來自借貸,在相當程度上透支的是政府的信用。榮智健的高明之處在於不是“躺”在政府身上,而是積極謀求向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上市公司。
  在榮毅仁的老朋友、時任中信董事的李嘉誠指導下,榮智健選定了泰富發展。1990年1月,中信香港向泰富全體股東發出收購要約。經過一系列運營,中信香港如願成為泰富第一大股東,擁有49%股權。榮智健成為“中信泰富”的董事局主席。
  中信泰富&&甫一完成,另一個蛇吞象的驚人之舉就啟動了。創立於1946年的非上市公司恒昌是港資第一大貿易行,有7家全資子公司,其中經營汽車和零售業的“大昌行”年營業額即達100億港元。恒昌的老闆何善衡年高力衰,後輩中也沒有可以傳承其衣缽的人選,遂傳出變賣資産的“流言”。這樣一塊肥肉待價而沽,香港各大家族都躍躍欲試。李嘉誠再次發威,聯合鄭裕彤、郭鶴年,以中信泰富為核心組建財團——GreatStyle,以69.4億港元購得恒昌97.12%的股權。其中中信泰富佔36%,榮智健個人另外認購了6%(代價為4.2億港元)。收購完成後,中信泰富用恒昌持有的現金派息,使後者市值大減。1992年1月,中信泰富又以通過增發從股市上圈來的25億港元,收購李、鄭、郭三富豪手裏的恒昌權益,將整個恒昌納入囊中。
  兩輪資本運作下來,中信泰富市值暴漲10倍、達87億港元,從蚊子變身為大象,並於1992年成為恒生指數33支成份股之一。1993年1月,中信泰富以87億港元收購了香港電訊12%股權。1994年2月,中信泰富又以35.5億港元購得香港興業國際集團的愉景灣物業發展及有關業務的50%權益。香港各界再無人敢小看中信泰富這個開放中國的“窗口”了。
  李嘉誠的援手固然出於對祖國的感情和與榮毅仁的私交,但榮智健的才華、品性,特別是讓李嘉誠不“白幫忙”的巧妙安排,才是雙方默契配合的關鍵原因。僅收購恒昌一役,李嘉誠半年就賺了2.3億港元,資金運營的年收益率近27%。

商海搏擊

  如果説當年中信香港崛起得益於“中信”背景和李嘉誠等友好人士的鼎力幫助,後來,由於宏觀政策和微觀結構的變化,中信泰富基本上要憑自己的力量在商海中搏擊了。
  宏觀方面,相關部門曾明確&&,中資公司在香港將完全按自由經濟方式參與競爭。微觀方面,中信泰富完成了中資公司第一宗準MBO(管理層收購)。1993年,榮毅仁因當選國家副主席而辭去中信董事長。1996年,中信集團資金緊張,董事長王軍將所持3.2億股中信泰富股份低於市價25%出售給榮智健、范鴻齡等65位管理層。其中榮智健購入2.91億股,成為第二大股東。這筆錢的絕大部分當然也是借的。後來,榮智健又在股價波動之際購入部分中信泰富股票,個人持股總數超過4億股。
  “人到五十五,好比下山虎”。意氣風發的榮智健,終於可以放手大幹了。中信富泰的商業帝國版圖遼闊,從房地産、貿易到隧道再到民航、發電,包羅萬象。發電方面:1998年其參股企業的總裝機容量近1萬兆瓦;基礎設施方面:香港東區和西區的海底隧道,上海三橋二隧,重慶長江大橋,無錫自來水廠等;民航:控制國泰、港龍兩家航空公司及香港空運貨站;貿易方面:大昌行傳統強項汽車及食品分銷在香港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房地産開發方面:愉景灣、洪水橋、又一城、中信大廈等項目及大片土地儲備。
  但人算不如天算,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中信泰富不僅主營業務受到威脅,股票在二級市場更是風雨飄搖。股價如果大跌,用以獲得數百億貸款的質押股票會被“斬倉”還債。而無質押的債務也會被催逼,系列連鎖反應最終會導致公司被“清盤”。危急關頭,來自中央政策的資金“掃盤”(吃盡拋單)助泰富渡過險關。榮智健在股權方面的“野心”被擱置了起來。
  加入WTO後,中信泰富的外資身份使其試圖進入固網業務的努力無功而返,不得不以保本價出讓全國光纖網“奔騰一號”80%權益。這一消息曾使中信泰富股價在一日之內重挫9.44%。國家電力改革尚在布局之中,中信泰富在這一領域也暫無大的施展空間。2006年中報披露,出售處於虧損狀態的吉林電廠60%權益。航空方面,中信泰富亦呈戰略退縮態勢。2006年6月,在國泰、港龍兩家航空公司重組中,泰富將其在國泰的股權從25.4%降到17.5%,同時出售所持的28.5%港龍權益,總套現額逾50億港元。
  榮智健率中信泰富左衝右突,但絕不是盲目擴張。從參股國泰、收購恒昌到布局電力和基礎建設行業,他選擇的投資項目都建立在對宏觀大勢的把握之上,且被並購企業都有相當好的造血功能和發展前景。中信泰富涉足行業及參股、控股模式層次分明,一絲不亂。2006年上半年,中信泰富營業額和凈利潤分別達到229億港元和36億港元,是名副其實的藍籌股。而當目標企業贏利能力下降,或發展前景不明朗時,則果斷收縮,絕不拖泥帶水。榮智健近20年來的運作盡顯大家風範,經典案例之多足可以寫一部教科書。

中信泰富猜想

  隨着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家電、汽車等行業對特種鋼的需求不斷增加。特種鋼冶煉的資金、技術門檻極高,行業增長空間及邊際利潤與普通鋼不可同日而語。中信泰富以慣用的大手筆並購,迅速樹立了行業龍頭地位。1993年開始涉足的特種鋼鐵業務逐漸成為中信泰富的新主業。
  2004年1月,中信泰富間接取得大冶特鋼9.4%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最終持有大冶特鋼58.13%。2005年6月,石家莊鋼廠80%股權在産權交易中心掛牌,中信泰富又以12.82億元得手。至此,中信泰富特鋼産業規模已位居全國第一。
  2006年3月,中信泰富競得澳大利亞50億噸磁鐵礦開採權,保證了旗下特鋼企業長期、穩定的原材料供應。從電信、航空戰略退縮並鉅額套現後,中信泰富手握資金突破百億。
  中信泰富最大的變數是在股權層面。2006年7月,建行行長常振明又回到中信集團任副董事長。常振明此番受中央委派,將率總資産8000億元的中信集團海外上市。深諳海外資本市場規則的常振明,非常有可能利用中信泰富這個現成的&&,以吸收合併模式漸次裝入中信集團資産。
  另一方面,榮智健也快到65歲了,他的兒子榮明傑早在1993年就已加入中信泰富並歷任要職。1996年購得中信泰富18%股權後,榮智健應該有過進一步增持,將泰富徹底改制為家族企業的設想。但從歷史和現狀來説,中信泰富的國有屬性不會輕易改變,榮智健套現退出也許是明智之舉。現在,他手裏的中信泰富股票可變現百億,一定能夠率領兒孫為榮家打下萬世基業。
  (摘自《商界評論》)

  相關稿件
史玉柱:哪最嚴格就去哪上市 2007-10-22
周小川:不能讓百姓的錢"毛了" 2007-10-22
汪光燾:中國房改很成功 2007-10-22
姜愛國和他收藏的古代玩具 2007-10-15
翁秉嫻:挖掘二線城市奢侈品市場 200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