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瓷器走出“深閨”示眾人
    2009-08-07    本報記者:馬俊 於瑤    來源:經濟參考報

    西夏瓷最典型的特徵是在瓷器上剔刻花紋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少數民族政權(公元1038———1227年),歷時近190年,建都在今寧夏銀川市。由於蒙古大軍的毀滅,西夏文化遺跡、遺物、藝術等留存甚微,給這個古老的王朝留下了太多謎團,西夏瓷更是因為物證太少,成為我國瓷器歷史上的難解之謎。隨着近年來寧夏、甘肅、內蒙古等地西夏瓷不斷發掘出現,國內外對西夏瓷的收藏熱起來,西夏瓷也開始走出“深閨”向世人展示那段神秘殘缺的歷史。

    神秘王國的藝術奇葩

    宋代是中國瓷器生産的繁榮時期,各大名窯生産的瓷器名目繁多,但是與宋同一時代的西夏,人們對它190多年的制瓷知之甚少。由於實物和文獻資料太少,以至於1980年前後編寫的《中國陶瓷史》未能將西夏瓷寫入其中。
    由於党項人建立的西夏文明突然間神秘消失,後人對西夏瓷的研究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1956年在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發現了兩件珍貴的黑釉剔刻花瓶,初被定為元代,後被認為與西夏有關。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後,西夏瓷開始在寧夏、青海、甘肅等曾為西夏王朝疆域的廣大地區陸續發現和確定了一批西夏瓷窯,考古專家們才開始把西夏瓷與宋瓷、元瓷區別開來。
    寧夏博物館館長李進增説:“由於元朝沒有給西夏作史,殘存的文獻資料也大多在國外,近年來西夏瓷的出現和研究對解讀西夏曆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西夏瓷作為西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中原磁州窯、耀州窯的影響,結合党項族的文化習俗創造出粗獷質樸、極具民族特色的瓷器。從各地出土的西夏瓷看,民族特徵鮮明、紋飾簡潔、裝飾手法粗獷。最具特色的扁壺、四係瓶、高足碗、帳鉤以及剔刻釉裝飾藝術,突出表現出黨項民族純真質樸的民族性格,同時更加豐富了陶瓷器形及裝飾內容。
    扁壺産品數量大,製作精美,也是西夏以外其它瓷窯所沒有的,是西夏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器。扁壺有兩種,較大者為圈足扁壺,壺口小、頸短、腹扁圓,壺中盛酒、水或奶不易溢出。另有一種小型扁壺,其器形與大型扁壺相似,不置圈足,體態輕盈,腹側置雙耳,穿帶隨身攜帶簡便實用。扁壺無論大小,設計合理製作精美,體現了党項人的聰明才智。
    瓷鈴、帳鉤是西夏瓷中的特殊産品,也是游牧民族生活中的必需品。由於西夏銅、鐵礦産稀少,西夏人因地制宜想出以瓷鈴、鉤代替金屬鈴鉤應該是個創舉,它不僅巧妙解決沒有金屬製品的困難,同時為制瓷業開創了新思路。
    牛頭塤是瓷塤的一種,形似牛首故稱之牛頭塤。其正面有二孔,頂部有一孔,吹之能發出美妙的聲音。牛頭塤作為一種樂器,深受草原民族的喜愛。它的出土不僅表現出西夏人善於創新的智慧,同時也展現出西北游牧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世界。
    西夏瓷最典型的特徵是在瓷器上剔刻花紋,這種瓷器也是西夏瓷中最為精美的一種。西夏制瓷工匠在進行剔刻花工藝時,一般有兩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刻花,刻花不是在平面上繪畫,而是直接在上好釉的器體上,用刻刀刻繪花紋和圖案的輪廓,難度很大。第二道工序是第一道工序的延續,即剔釉,是將所要表現的花紋圖案周圍多餘的釉剔掉或刮掉,露出胎體。在西夏剔刻花瓷器上,最為顯著的是紋有各種各樣的牡丹花。據一些收藏家介紹,當時的西夏境內並沒有這種花卉,瓷器上大量紋牡丹很是費解。

    國內外興起西夏瓷收藏熱

    近年來,隨着對西夏瓷的研究更加深入,以及對西夏神秘文化的追捧,國內博物館加強了對西夏瓷的徵集,同時在國內外收藏界興起了一股收藏西夏瓷的熱潮。
    在今年舉辦的西夏古陶瓷聯展上,來自北京、上海等12個省市區的68位收藏家帶來了精心挑選的近200件西夏瓷向世人展出,吸引了來自澳大利亞、瑞典、意大利、埃及、法國等多個國家游客和收藏家的關注。其中,極為罕見、完整無缺的由青海和寧夏收藏者奉獻的褐釉三開光剔刻牡丹紋大罐和褐釉剔刻纏枝繞葉牡丹紋六係大罐,是國寶級文物西夏陶瓷極品。
    據寧夏收藏協會常務理事、西夏瓷收藏大家米向軍介紹,近年來西夏瓷在國內外的影響越來越大。一方面,私人收藏家範圍在不斷擴大,原先只有陜、甘、寧等地的藏家關注,現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藏家也加大了收藏力度。另一方面,國家博物館也收藏了出自寧夏海原縣的一件褐釉剔刻花瓷扁壺,而日本、法國、俄羅斯等國家的博物館也有收藏西夏瓷。由於西夏瓷器遺存下來的極少,出土的又不多見,所以很多瓷器藏家以擁有一件西夏瓷為傲。
    西夏瓷研究專家李進興説,由於党項人有火葬的風俗習慣,很少有墳冢,所以從墓藏中發掘西夏瓷很少。目前,西夏瓷中的珍品———剔刻花西夏瓷藏品更少,全球存量僅有100件左右,可謂彌足珍貴。由於數量太少的緣故,現在一件西夏瓷中的珍品賣價已經超過了100萬元。

    追尋失落的西夏寶藏

    一部西夏瓷器史,同時也是一部西夏史。中國有二十四史,但沒有西夏史;中國陶瓷史,又沒將西夏瓷列入其中。沒有物證的文化是虛無縹緲的,現在人們正在努力追尋這些失落的寶藏,更多地了解這些瓷器上散落的西夏曆史。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考古部門在寧夏靈武磁窯堡、回民巷以及甘肅武威塔兒灣等10多個西夏瓷窯發掘,使西夏瓷的真實面貌得以揭示,特別是在寧夏靈武窯和甘肅武威窯出土了一大批稀世珍寶,這些瓷器上有西夏文字和題記記年,給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提供了樣本,填補了國內外西夏瓷器文化藝術的空白。
    西夏在中國,而西夏學在國外。西夏文化研究和瓷器收藏被許多國家尤其是俄羅斯、日本、美國等國重視,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幾年,我國也加強了對西夏瓷器研究的收藏和研究,西夏瓷器特殊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考古價值等被逐漸認可,成為研究西夏曆史文化經濟政治軍事的珍貴資料。由於它造型藝術與裝飾技法都不同於南方瓷窯燒制的瓷器,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特別是它美麗的剔花紋樣的裝飾,加以神秘的西夏文字的點綴,無論從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來看,都是極為珍貴的民族瑰寶。
    上個世紀初,外國探險隊的盜掘,使大批西夏文獻、瓷器流失到俄羅斯、英國等國,他們的藏品數量甚至超過了國內。近年來國內藏家也開始從海外回購西夏瓷器,加強對西夏瓷的研究和保護。今年香港商人嚴輝先生從美國朋友手中收購兩件流失西夏瓷捐贈甘肅武威西夏博物館收藏。

  相關稿件
別致瓷器惹人眼 2008-09-09
蘇富比將舉行中國瓷器及工藝品秋拍 2008-09-08
《工資條例》:“不是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2008-01-21
麥克•道爾頓簽售瓷器 2007-09-28
蘇富比舉行秋季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預展 2007-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