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外男主內婚姻更幸福?
    2010-03-05    作者:沈敏    來源:經濟參考報

  美國一些調查發現,那些“女主外、男主內”的家庭模式雖然大多是基於經濟狀況的無奈選擇,卻不一定不幸福。從某種角度來説,這種模式更有益於維護婚姻穩定。

  女人能養家

  半世紀前,美國第二次女權運動浪潮領軍人物貝蒂弗裏丹在女性主義著作《女性的奧秘》一書中,呼籲女性衝破傳統社會觀念和家庭束縛,在教育和事業上謀求更好的機會和成就,實現經濟和社會地位的獨立。很多女性響應號召,擺脫對男性的依賴,地位不斷提高。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1月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在美國夫妻中,妻子受教育程度比丈夫高的情況佔了1/3;在收入方面,儘管總體而言丈夫的收入仍高於妻子,但家庭收入主要依賴妻子的情況在全美家庭中佔22%,在1970年,這個比例僅為7%。
  這種現象可被視為女權運動的勝利,但很多人認為這給家庭穩定帶來負面效果:女性經濟越發獨立、甚至取代男人成為養家者,就容易給她的丈夫造成負擔,婚姻更易破碎。
  但事實也許並非如此。美國一些調查顯示,家庭經濟中男女地位對調實際上對婚姻起了穩定作用,使離婚率更低、婚姻更幸福。
  英國肯特大學社會學教授琳恩普林斯庫克研究發現,在美國家庭中,夫妻雙方能夠同時工作掙錢並分擔家務,比丈夫主要養家的婚姻更穩定,離婚率更低。
  美國智庫、美國進步研究中心2009年調查發現,隨着女性收入增加,離婚率則呈下降趨勢。上世紀70年代末離婚率達到高峰,每千對夫婦中有23對離婚,如今已下降到每千對夫婦中17對離婚。再拿美國各州情況對比,在全職家庭主婦較多的州,離婚率更高。
  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解釋説,經濟獨立的女性在選擇結婚對象時更謹慎、要求更高,在婚姻關係內也享有更多主動權。這種狀況下,夫妻關係更平等。
  “女人們不再需要嫁給比自己受教育程度高或經濟條件更好的人,所以她們更可能傾向於挑選那些願意建立平等(婚姻)關係的伴侶,”美國當代家庭理事會研究教育部主任、《婚姻,一段關於愛情如何征服婚姻的歷史》作者斯蒂芬妮孔茨説。
  她以自身為例。“在我的婚姻中,我就(比丈夫)學歷高,現在他退休了,我的收入相對更高。當初我選擇他不是因為我需要一張長期飯票,而是因為我喜歡他尊重我,也樂意和我分擔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職責。現在越來越多的女人有能力做類似的選擇。”

  現實下妥協

  婚姻關係中男女經濟地位對調,往往不是出於夫婦們的計劃,而是不得已而為之,尤其在經濟衰退和危機年代,家庭負擔加重,必有一方作出“犧牲”。
  以馬薩諸塞州西斯普林菲爾德市的瓦爾德夫婦為例,34歲的妻子辛西婭瓦爾德和36歲的丈夫布萊恩瓦爾德5年裏生了4個孩子。頭兩個孩子屬於“計劃內”,後來一對雙胞胎兒子的意外來臨使家庭負擔驟然加重。如果夫妻兩人都繼續工作,白天雇人看孩子的費用將使他們捉襟見肘。
  “必須有一個人辭職待在家裏,”辛西婭説。她在一家保險公司裏做營銷,全家的醫療保險都靠保險公司提供,她的工作對家庭來説更為重要。於是大約一年以前,丈夫布萊恩辭去了地産經紀與諮詢師的工作,成為一名“家庭主夫”。
  這不是個容易的決定。“當時覺得很有壓力,”布萊恩説,“要是你在5年前問我是否會這麼做,我會説:‘沒門兒。’”
  布萊恩花了很長時間適應自己的新角色。“在關係到孩子的事情上,大多數時候由妻子做決定,然後丈夫遵循執行,”布萊恩説,“把角色對調過來,感覺很奇怪。”
  感到難適應的不光是丈夫。作為妻子,辛西婭發現自己無法在家事上“發號施令”,也頗不習慣。“我花了好一段時間才習慣了這種狀態,不再覺得每次(帶孩子)看醫生理應我去,或者有什麼事必須由我監督,或是需要開一張單子列出要做的家務雜事。”
  但一年後的今天,夫妻二人已經適應。布萊恩負責帶孩子們去圖書館、託兒所或博物館;他也負責洗衣、打掃等雜活,晚餐也通常由他做。周末時,不用上班的辛西婭就花更多時間帶孩子,負責清掃、購物和做飯。
  布萊恩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很輕鬆。“我覺得她(辛西婭)比較辛苦。要是你一年前問我這個(誰辛苦)問題,我會認為我比較累,但現在我已經掌握訣竅,享受其樂,我可不願意放棄這個角色。”
  布萊恩也從周圍人中獲得不少認同,尤其是媽媽們。“我遇到的媽媽們全都一個反應。她們會説:‘太棒了,我丈夫可幹不了這個。’我覺得她們低估了自己的丈夫。所有的男人都幹得來,就像所有女人都有能力養家一樣。”

  適應新角色

  不是所有“角色對調”的夫妻都像瓦爾德夫婦一樣能很快適應。
  加拿大加利頓大學社會學教授安德烈婭杜塞開展了一項名為“麵包與玫瑰計劃”研究,對美國和加拿大兩國女方養家的夫婦進行追蹤調查。她發現,從“賢妻良母”過渡到“賢夫良父”並非易事,“你不能簡單地轉換性別。”
  比如説,丈夫們有時候對妻子掙錢能力比肩自己、甚至高於自己這一事實很難接受。而女性本來在“孩子穿什麼衣服”或“怎麼洗碗”之類的問題上享有絕對權威,如今要放手,心理上也會糾結。
  加利頓大學斯普羅特商學院的琳達達克斯伯裏教授對此有切身體會。“我丈夫給我們女兒穿衣服的時候,我會説:‘哦老天,她穿得像個小丑。’他就會説:‘那是你的毛病。她穿得挺高興。你要是不喜歡我的選擇,那你自己來幹。’”
  達克斯伯裏説:“在很多方面,女人最大的敵人是她們自己——我們希望男人們幹活,但我們又總想指揮他們。”
  世俗觀念認為,男人就該養家。然而經濟不景氣的現實讓這種期許變得不那麼容易實現。
  “現如今,男人們需要妻子的收入,”美國舊金山的心理學家喬舒亞科爾曼説,“男人們有一個困擾,就是‘如果我掙不了錢,我的價值體現在哪?我能理解你需要一個樂於溝通、善解人意同時還能做家務帶孩子的男人,可是做這些能給我帶來多少成就感?’”
  一名因顧及丈夫隱私而不願公開姓名的紐約雜誌編輯向《紐約時報》吐露了她的心聲。她結婚10年,期間丈夫失業,她的收入成為家庭生活來源,同時也成為夫妻關係緊張的導火索。
  “突然之間我成了那個掙錢養家的人。一方面你想盡力向對方表達你的體貼與支持,一方面想告訴對方:‘可是,親愛的,我們真的缺錢,你能不能找個兼職幹幹?’這兩方面真的挺難平衡。”
  後來她丈夫建議她去修一個MBA學位,獲得更多收入。“記得我當時想:‘他憑什麼覺得我就應該為了掙大錢而去幹一份枯燥的工作?這件事讓我懷疑,也許在他內心深處,我長期負責養家也挺好。”

  相關稿件
你不知道的婚姻經濟學 2010-01-19
女性職場與婚姻 2009-12-25
吉利牽手沃爾沃需警惕的婚姻陷阱 2009-11-12
吉利、沃爾沃的婚姻是“天仙配” 2009-09-16
婚姻對男性健康有利 2009-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