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鼎,先後從事多種工作,一生富有傳奇色彩,從1953年開始進入台灣財經決策層,是台灣地區經濟騰飛的主要規劃者、決策者和實施者之一。他以“適當的時機、適當的政策”的經濟理論有效地引導了台灣經濟的發展,被譽為“台灣經濟發展的建築師”和“台灣科技教父”。他敢作敢當,耄耋之年仍關心國家統一,並致力於兩岸經濟與科技的交流與合作。他遺著千萬言,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堪稱學人典範。李國鼎,1910年生於南京。1926年考入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數學系,後轉入物理系,1930年畢業。[詳情]

  尹仲容(1903—1963),名國墉,字仲容,湖南省邵陽縣(今邵東縣)人,1925年畢業於南洋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1949年遷居台灣,當年,台灣經濟陷入極大的危機之中。大部分重要生産設備均遭破壞,工農業生産遠遠落後於日本佔據時代,生産和民生所需物資奇缺,人民食不果腹,物價不斷飛漲,民窮財盡,整個台灣經濟瀕臨崩潰。為解決台灣經濟這一嚴重困局,當局在1949年6月成立台灣地區生産事業管理委員會,請尹仲容出任主任委員。從此,尹仲容正式登上台灣千瘡百孔的經濟舞&。他先後兩次供職國民政府交通部電政司。[詳情]

  張國安在台灣汽車工業界久負盛名,被報刊雜誌稱作台灣的艾科卡。他從推銷進口摩托車白手起家,經過30多年的努力,由他擔任總經理的三陽公司在台灣500家大型民營製造業中名列第十。他先後興辦豐群、益群水産公司,擺脫日商對台灣漁業的控制和剝削,使自己的漁業基地遍及各大洲,被譽為“日不落的豐群”。此外,他的創業理念更是深深地影響着年輕一代的創業者,被認為是一位有成就、有影響的企業家。張國安1926年12月28日出生在台灣一個子女眾多的農民家庭,他是家中的長子,上有兩個姐姐,下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詳情]

  王永慶, 1916年1月出生於台灣省&&市,祖籍是福建省安溪縣.那裏土地貧瘠,物産匱乏,生活十分艱苦。王永慶的曾祖父因為日子過不下去而離鄉背井,漂洋過海到台灣尋找生路,後來便定居在台灣省嘉義縣的新店鎮直潭裏。王家幾代都以種茶為生,只能勉強糊口。王永慶就出生在這樣一個貧苦的茶農家中。王永慶從小就飽嘗了生活的艱辛,7歲那年,父母實在不忍心讓孩子失學,取出多年積攢起來的幾個銅板,把他送進鄉里的學校去唸書。小永慶9歲那年,父親不幸臥病在床,全家人的生活重擔都落到了母親的肩上。[詳情]

  吳火獅(1919-1986)台灣新光集團的創始人,所營實業橫跨紡織、保險、信託投資、水泥、煤氣等眾多行業,與台灣民眾生活息習相關。在新光集團的每一個辦公室裏,處處可見“維持現狀,就是落伍”的標語。他自忖學歷不高,難以應付瞬息萬變的商業競爭,惟有永遠往前衝,雖然苦幹是每個企業家所具備的一個特點,但像他這樣具有苦幹精神,事事都身體力行的卻是不多見的。吳火獅,1919年生於台灣新竹市東勢潭後,幼時師事鄭怡堂,學習漢文。父親是一個小店主,膝下生有三男三女,生活並不富裕,但卻十分重視子女教育。[詳情]

  蔡氏早先世代務農,到蔡萬春兄弟這一輩才發跡,成為當今台灣最富有的大家族。創始人蔡萬春以“丸莊”醬油發跡,後出任&&第十信用合作社理事會主席,再又與其兄弟創辦國泰人壽保險公司、國泰信託投資公司、國泰建設公司、國泰利市公司等,形成了台灣著名的國泰集團。蔡萬春,1916年12月20日出生於台灣苗栗縣竹南鎮獅山莊。父親蔡福安、母親蔡甘盡均是農民,生有五男三女,蔡萬春排行老二。蔡萬春小時候家境不佳,儘管如此,父母還是省吃儉用,將其送進私塾,與鄰居小同伴陳培元一起師從鄭書生學習中文。[詳情]

  在日軍侵華那個動蕩的年代裏,戰爭給人們帶來了苦難,也給有識之士帶來了創業的激情。在這些人之中,就有徐有庠的影子。這個來自海門的企業家,以自身的努力和奮鬥,在台灣打造了一個龐大而繁榮的遠東集團。並在幾十年間成為台灣五大財團之一,對台灣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這位老人雖然已離開我們,但是他奮發進取的精神、獨特的經營風格以及發展事業的魄力仍將給我們極大的啟示。徐氏遠東集團的創始人徐有庠於1912年6月10日出生於江蘇省海門縣。徐有庠的祖輩世代務農,過着勤儉樸素的生活。[詳情]

  劉銘傳作為台灣第一任巡撫,成功地在台灣推行了改革,被譽為台灣近代化的奠基人、台灣近代化之父、工業化的先驅。他在治理台灣任內,整頓吏治、協調民族關係,開發資源、創辦鐵路、發展郵電業,在繁榮經濟和勃興教育文化諸方面都取得卓越成效,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有了鐵路就不用部署數量巨大的軍隊,可以裁兵節餉,組成勁旅,槍炮軍火的轉運也可以朝發夕至,18個省聯成一體,一兵可以抵以前數兵之用,這樣一來,兵權和軍餉就盡可以掌握在朝廷手中,而不用被封疆大吏所節制了。[詳情]

  石鳳翔是中國近代的紡織教育家、紡織技術專家和民族實業家,他致力於發展民族企業,並積極創辦紡織學校,為紡織工業培養科技人才,並開創了台灣生産粘纖、錦綸及滌綸的先河。同時,他還組織成立了台灣紡織工程學會,致力於紡織學術之推廣,對台灣的紡織工業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日本的科技發達和經濟繁榮與正處於被列強欺辱、朝廷腐朽的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年少的石鳳翔的心中燃起了從未有過的愛國熱情,他毅然跟隨兄長參加了同盟會,並於1910年武昌起義時,回到國內參加了革命。[詳情]

  台灣商界傳奇人物張敏鈺,其一生幾經沉浮。早年在上海經營紡織業,歷時20余載,先後創辦兆慶染織廠、悅新紡織公司等多家紡織公司。1949年初,拆遷企業去&時,貨輪沉沒,設備喪失殆盡,遂於台灣再次艱苦創業,籌建益新紡織公司、嘉和麵粉廠以及嘉新麵粉廠等。後又投資創設嘉新水泥公司,使嘉新水泥公司成為台灣水泥業之骨幹企業。1935年,張敏鈺任職的上海義生染織廠發生了無法調和的勞資糾紛。老闆勃然大怒,橫下心來關門大吉。面臨這樣的變故,張敏鈺和另兩位中層管理者紛紛勸説老闆繼續辦廠。不料,老闆卻説:“既然你們對這份工作這樣執著,我乾脆把機器送給你們三人好了。”[詳情]

  她戴着台灣“紡織女王”、“汽車皇后”和“鐵娘子”三頂桂冠,是台灣實業界最富傳奇色彩的女性。1986年4月她推&&灣第一輛自産車“飛羚101”轎車,將台灣汽車産業推向一個新紀元。她的企業曾獨佔台灣年度納稅排行榜鰲頭,美國《福布斯》雜誌將她選入全球億萬富翁榜──她就是台灣裕隆企業集團前總裁、被島內媒體譽為“經營女神”的吳舜文。吳舜文,一個來自江南的婉約女子,在她的人生旅途中,用自己的努力譜寫了一曲不俗的人生之歌。這個在日後被人稱為紡織女皇、汽車王后的女子,於1913年12月5日出生在江蘇常州武進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據説,吳舜文生下時氣如游絲,是父親把她揣在懷中才保住了性命。[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