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高雅古樸的垂釣活動作為我們古老文明的一個小小側面伴隨着祖國的
歷史延續下來,歷數千年而不衰,日益為廣大人民所喜愛。在內陸淡水水域開展垂釣活動由來已久。它起源於古代先民的生産活動
,隨着生活環境的安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從生活活動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充滿趣味,充滿智慧,充滿活力,格調高雅,有
益身心的文體活動。中華大地有縱橫交錯的河流,星羅棋佈的湖泊,穿山越谷的溪流,為垂釣提供優良的自然釣場和豐富的魚類資源。古往今來,無數釣魚愛好者陶醉於這項活動之中,他們懷着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激情,走向河邊、湖畔,享受生機盎然的野外生活情趣,領略賞心悅目的湖光山色。深谷的清風吹走了城市的喧囂,釣竿的顫動帶給老人以童子般的歡樂,八要一竿在手,性情暴躁的小夥子也會“靜如處子”....此中樂趣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三百多年前,世界聞名的釣魚大師愛扎克.沃你頓曾預言:釣魚將成為全世界人民廣泛喜愛的活動。今天,垂釣已經風靡世界。在大陸與台灣,這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體育活動也越來越受到人民的青睞,發展形勢十分喜人。
一、從釣具的發展看我國淡水垂釣的淵源
大約五萬年前,我們祖先的形體已經進化到和我們現代人一樣,他們學人會了用骨針縫製獸皮衣服,氏族社會逐漸形成。又經
過了漫長的歲月,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就是相傳的神農、黃帝、堯、舜等時期。在這個接段,我國産生了輝煌的仰韶文化和龍山
文化。近幾十年發掘的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勝中,除發現了大量的石器和用獸骨磨制的刀、齒、鏃之外,還發現了很多魚叉和魚鉤
,這對了解我國的垂釣歷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陜西省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勝發現的骨制魚釣和黑龍江小興凱湖崗上出土的骨制魚鉤,距今大約有六千年的歷史,是我國發現得最早的釣魚文物。在全省各地的新石器時代勝中,如黑龍江的寧安遺址,河北唐山市的大城山遺址,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的阿善遺址等,都發現了許多骨制魚釣。這些魚釣的造型多樣,其中有的在鉤尖下面磨出了倒刺,多數魚釣還磨有拴釣線的槽,由此可證明當時磨出了的垂釣活動已具有較高水平。這些遺址都位於內陸地區淡水水域釣魚已是十分普遍的了。
我國最早的關於竹制釣竿的文字記載見於二千多年前的詩歌總集《詩經》,比如在《季風》這一章中,有“籊籊竹竿,以釣於淇”,的詩句(淇,指黃河的一條支流,位於今天的河南省北部),這表明了春秋載國時期,人們已經用細細的竹竿在江河中垂釣了。
二、古代名人時尚釣魚活動
古往今來,人們都把釣魚看作為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古代很多名人、學者都喜愛釣魚,雖然他們垂釣的目地不相同,但培養高土雅的情趣是安全一致的。我國第一個有名氣的釣魚人不是人們熟知的姜太公,而是古帝舜。
舜號有虞氏。《孟子.離數篇》説:“舜生於諸溤(音平ping,今山東諸城)?.卒於鳴條(河南開封附近),東夷人也(舜居住地在東方)。”舜很有才幹,被推為部落聯盟的大酋長。大酋長有權祭天、巡狩。有一次,雷澤(今山東東阿、荷澤、梁山、壽張一帶)的漁民爭着開墾雷澤邊上的土地,釀成氏族間的大械鬥。舜知道了,就親自排解。他沒着雷澤巡視,餓了就釣魚充饑,很快平息爭地械鬥。堯、舜、禹是部落聯盟解體前最後的三個大酋長。那時生産還很落後,人們以狩獵、捕魚為主要謀生手段。舜出巡時釣魚是為了獲得食物,這與後世的娛樂性垂釣是不相同的。
駕八駿出巡的穆天子───周穆王姖滿,是一位大游歷史家,是繼舜之後第二個有名的釣魚人。據《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在東征途中,常在水邊垂釣。在西征時,有一次出巡到因氏國,他在黃河邊上一邊釣魚,一邊觀看河邊參天的古小木
。周穆王時期(公元前976~924年),周天子是天下宗王,諸侯朝聘貢獻的玉帛、獸皮、珍玩和地方特産很多。富甲天下的周穆王在黃河之畔垂釣,已不是為了獲得食物,而是消遺娛樂了。
人們熟知的姜太公是第三個有名氣的釣魚人。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呂是他的封姓,所以又叫他呂望。
姜太公釣魚,歷史上確有其事。《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呂尚蓋常窮困,年老矣,以魚釣虷(音幹gdn,地名,即茲泉)......周西伯(即周文王)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姜太公釣魚的軼事,古代詩人、劃家曾作過很多詩、文和藝術作品來反映,白居易在《渭上偶釣》詩中評論得最中肯:“昔日白頭人,亦釣此渭陽。釣人不釣魚,七十得文王。”姜尚在渭水釣魚,實際上是等待時機。自遇到周文王,他從此放下釣竿,輔佐文王和武帝,打敗紂王,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功臣。
【離騷】作家春秋載國時期楚左徒(僅次於宰相官職)屈原,在楚襄王時期被令尹子和上官大夫陷害,被放逐到江南。他經洞庭湖溯沅水到辰陽、溆浦等地,又沿湘水到了今湖南湘陰羅,投江而死。在放逐期間,屈原曾垂釣於資水,至今湖南桃江縣還有屈原釣魚&遺跡。
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范蟊離開越王勾踐後,駕一隻小船到了洞庭湖中的釣洲,由於遇到大風浪,他就停舟靠岸,在釣洲釣魚.釣到大魚熟而食之,釣到小魚者放生湖裏。後人為了紀念范蠡,把它放生的魚稱為“范蠡魚”。後來,范蠡隱居於無錫的太湖之濱。他曾提出“種竹養魚千倍利”的主張,齊威王名見他,問道:公富足千方,家累儀金,用什麼辨法致富的呢?范蠡回答説:“治生之法有五,養魚第一。”公元前475前,范蠡着成《養魚經
》,這是我國第一部養魚著述。
唐代傑出詩人李白、杜甫都是釣魚愛好者,他們把對垂釣的感受融注於詩歌之中,使後人分享他們的快樂。李白在《行路難》中寫出“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白日邊”的佳句;杜甫在《江村》中寫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劃紙作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淡淡數筆,生動地再現了唐代一個小漁村的生活圖景。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酷愛釣魚,他在《江雪》一詩中寫下膾炙人口的佳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灰。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代詩人張志和是人所共知的釣魚裏手。他隱居垂釣江湖,寫過《漁歌子》五首,其中一首:“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一首是最為吟誦人口的。明刻本《詩余劃譜》刊了一幅《漁父》描繪了張志和煙波垂釣的意義。
唐代詩人司空曙在《江村即事》詩中寫道:“釣綸自來不係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黃花淺水邊。”詩人描述了在幽寂遒美的自然景色中垂釣的高雅情趣。
宋代哲學家邵雍幼居河南輝縣,非常熟悉衣村的生活。他在《漁樵問答》一書中,對竿釣漁具曾作了詳細的講述:“釣者六物:竿也,線也,浮也,況也,鉤也,餌也。一不具,則魚不可得。”他所説的六物,至今仍是竿釣的基本釣具。
宋代宮廷裏盛行釣魚。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曾在詩中寫道:“珠蕊受風寒天下曖,錦鱗吹浪日邊明。”可見當時游釣的盛況。北宋大文學家、書劃家蘇軾,也愛釣魚,他在詩中寫道:“湖上移魚子,初生人不畏。自從識釣餌,欲見更無煙。
”可見他悠悠然自得的垂釣情趣。
南宋大詩人陸游晚年回到故鄉紹興鑒湖邊,“閒時釣秋水”,他在《鵲橋仙》詞中寫道“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水釣&四蜼。.....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他迷於垂釣,到了想當漁夫的地步。
清代書劃家、文學家,居楊州八怪之首的鄭板橋在《道情》裏盛頌釣翁的閒逸生活:“老漁翁一釣竿,靠山崖,傍水灣,扁舟往來無牽絆。”充滿了詩情劃意。
從上述大量的歷史數據中,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從古至今,人們在垂釣活動中領略自然風光,培養高尚的情趣,是大益之所在。唐代詩人岑參的《漁父》詩説得好:“扁舟滄浪叟,心與滄清。”漁父泛舟於清波間,他釣的是清心寡欲,心境象水─樣恬靜的高尚情趣,而不是魚!
-------------------------轉自<<金山釣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