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2  

  東方是沙,西方是沙,南方是沙,北方是沙。 每日黎明,出門看沙,黑夜來臨,與沙同寢。 ——席慕蓉

  席慕蓉的這首詩,是科爾沁沙地南部生態形勢的生動寫照。

特別聲明: 新華網“焦點網談”欄目的文章均為獨家專訪,任何網站、報刊、電台、電視台未經新華網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電話:024—23828522
     024—23828523

E-mail:lnwork@xinhuanet.com

新華網遼寧頻道  策劃:遼寧分社總編室  任鵬飛文並攝      編輯/製作:徐如光

  一場風雪過後,科爾沁沙地南部——遼寧省彰武縣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連綿幾十里的流動沙丘在白雪的映襯下更顯蒼涼。相鄰不到五百步遠,就是新開墾的糧田,地裏剩下一些玉米秸稈,稀稀疏疏地站立着。當地林業部門工作人員介紹,這塊地産量只有兩百來斤,不到主産區的五分之一。更為嚴重的是,不出兩年,這塊糧田就會變成新的沙丘。

  200年前,這裡屬滿清王朝的“禁封”之地,長期的滋養呈現一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觀。然而,盲目開荒後,風沙乾旱,土質瘠薄,植被稀疏,生態脆弱。

  草場退化、風沙肆虐不獨見於這一個彰武縣。在遼寧西部地區,由於沙漠化的肆虐,糧食大幅減産,百姓苦不堪言。當地盛傳這樣一些順口溜:“種一坡,收一車,打一簸箕,煮一鍋”;“每人一天二兩土,白天不夠夜裏補”。

  彰武縣與內蒙古科爾沁沙地南緣接壤的部分村屯,面對步步逼進的風沙,人們只能是無奈地選擇被動的逃離。在已新劃入科爾沁沙地的彰武縣阿爾鄉鎮北甸子村,記者的吉普車都進不去,村中的許多人家已離去。

 
  正在消失的草場
 

  


遼寧省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的彰武縣大雪過後已經退化的草場

  遼寧位於內蒙古高原向沿海的過渡帶,屬於典型的農牧交錯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草業發展優勢。但如今,這裡的草地受到嚴重破壞,全省90%的天然草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鹽鹼化。草場面積日益減少,尤其是遼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地帶。盲目地開墾、放牧等一系列經濟開發活動,還有土地政策問題造成農民對土地的重種輕養,土壤沙化年年加劇,僅沙區草場牲畜超載率就高達50%以上。

  遼寧省彰武縣地方志的編寫人員介紹,百年前的彰武縣,人煙稀少,土地廣闊,雖沒有大的森林,但到處是低矮的樹木和草地。直到上世紀初,隨着大批開拓者的遷移並大肆開墾農田,才使境內有了大面積的糧田。同時,當地的沙漠化也日甚一日。遇雨則澇,無雨則旱,已基本喪失了自然生態環境調節功能。

  遼寧省新聞發言人王海濤説,這裡的土地只有薄薄的一層,有的地方一公尺半之下就是凍土層甚至白沙。如果不去碰觸,這薄薄的一層土足以讓青草存活。

  2001年開始,遼寧以遼西草原區為重點,堅持天然草地建設和退耕還林種草並舉,經濟和生態效益顯著。但自2005年以來,遼寧各地草業發展開始出現下滑趨勢,人工草地面積明顯減少。彰武縣就是這一變化的明顯例證。

  2002年至2003年,彰武縣農田種草1718公頃。通過招商引資建立了兩家草業公司,“禾豐公司”和“天照金公司”,年加工牧草能力10萬噸。2005年全縣農田草場面積開始下降,目前僅有400多公頃。牧草資源減少,企業加工材料不足,設備長期閒置,兩家公司相繼轉産。

 

                                      
  草場為何消失?  

  無論實施退耕還林還是退牧還草,生態環境的恢復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但作為國家生態補償政策,國家給予還草的政策性補貼只有2年。遼寧省農村經濟發展促進會會員處處長劉大維認為,退耕還林的政策性補貼是5到8年,這樣必然造成地方政府和農民傾向於還林而忽視還草。


遼寧省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的彰武縣大雪過後, 沙地附近已收割的農田

  遼寧行政學院教授鄂玉江&&,國家&&糧食直補政策後,將各種補貼計算在內,遼寧糧農平均每畝可得到50元左右的補貼,同退耕還草兩年後停止補貼相比,很有吸引力。所以從眼前利益考慮,一些農民會選擇毀草種糧,不僅退耕還草出現反彈,天然草場也遭遇開荒種糧的厄運。

  “畜牧業的發展對草業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遼寧省黑山縣副縣長齊寶德説。據致公黨遼寧省委調研組的調查顯示,種植玉米、種植苜蓿、草畜結合的效益比為1:2.2:3.6。

  齊寶德説,養殖業與種草同步發展、農牧緊密結合,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牧草供不應求,經濟效益有保證,農民種草的積極性就高,草地保存較好;反之,很多毀草種糧的地區,正是片面強調種草,沒有相應地發展養殖業,種養脫節,沒有需求,要農民承擔市場風險,才造成了牧草面積的持續下降。致公黨遼寧省委調研組的調查顯示,由於産業化程度低,草地分散,很多鮮草不能及時收割,無法出售,造成農民對種草失去信心。

  找回失去的草場  


遼寧省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的彰武縣大雪過後已經退化的草場

  一些基層幹部接受記者採訪時&&,對退耕種草的土地,可以將使用期延長到50年,並可依法繼承和轉讓;對利用荒山、荒坡或沙化土地建設生態草地的承包者,無償撥劃土地使用權,期限不少於50年。

  專家建議,促進草業發展,首先是解決退耕還林和退耕還草政策不平等的問題。對退耕還草的補助年限由目前的2年延長到與退耕還林一致的5到8年,並允許農民在不影響生態效果的前提下割草養畜。

  其次應解決種糧與種草政策不平等的問題,利用農田種草應享受與種糧同等的補貼;對統一規劃的牧草種子基地,實行不低於糧食作物良種的政策性補貼;對購買牧草加工機械,實行與其他農業機械同樣的政策性補貼。

  目前,國際畜牧市場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牧草供應嚴重不足,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教授肖興志&&,東北地區亟需提高牧草生産、加工的産業化程度,大力發展牧草加工龍頭企業,實行訂單生産,建立健全産銷鏈,逐步形成“公司+農戶”的穩固模式,保護農民種草的積極性,減輕生態負擔。



版權所有:新華網 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製作單位:新華社網絡中心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 Email:lnwork@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