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寧省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的彰武縣大雪過後已經退化的草場
|
遼寧位於內蒙古高原向沿海的過渡帶,屬於典型的農牧交錯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草業發展優勢。但如今,這裡的草地受到嚴重破壞,全省90%的天然草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鹽鹼化。草場面積日益減少,尤其是遼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地帶。盲目地開墾、放牧等一系列經濟開發活動,還有土地政策問題造成農民對土地的重種輕養,土壤沙化年年加劇,僅沙區草場牲畜超載率就高達50%以上。
遼寧省彰武縣地方志的編寫人員介紹,百年前的彰武縣,人煙稀少,土地廣闊,雖沒有大的森林,但到處是低矮的樹木和草地。直到上世紀初,隨着大批開拓者的遷移並大肆開墾農田,才使境內有了大面積的糧田。同時,當地的沙漠化也日甚一日。遇雨則澇,無雨則旱,已基本喪失了自然生態環境調節功能。
遼寧省新聞發言人王海濤説,這裡的土地只有薄薄的一層,有的地方一公尺半之下就是凍土層甚至白沙。如果不去碰觸,這薄薄的一層土足以讓青草存活。
2001年開始,遼寧以遼西草原區為重點,堅持天然草地建設和退耕還林種草並舉,經濟和生態效益顯著。但自2005年以來,遼寧各地草業發展開始出現下滑趨勢,人工草地面積明顯減少。彰武縣就是這一變化的明顯例證。
2002年至2003年,彰武縣農田種草1718公頃。通過招商引資建立了兩家草業公司,“禾豐公司”和“天照金公司”,年加工牧草能力10萬噸。2005年全縣農田草場面積開始下降,目前僅有400多公頃。牧草資源減少,企業加工材料不足,設備長期閒置,兩家公司相繼轉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