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學會名譽理事長烏丙安教授指出,中國人過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紀念先烈的傳統在我國也源遠流長。大詩人屈原曾寫過一篇《國殤》,內有“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這樣的詩句,以此來追思犧牲將士的不朽功績。
遼寧師範大學翟雲瑞教授認為,在當前這樣一個價值觀念多元化的時代,要保證社會和諧,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而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需要一個長期積累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清明節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能夠讓學生了解民族解放史,讓他們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是進行德育教育鮮活生動的課堂。這種校外課堂現在不多了,教育工作者應當很好地利用。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管理處主任王福余告訴記者,他在烈士陵園工作16年了,每年陵園都要接待幾十萬名大中小學生前來掃墓。王福余認為烈士陵園蒼松翠柏、氣氛肅穆,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肯定和在教室裏開紀念先烈的班會不一樣。事實上,情況確實如此。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許多中小學生對清明節集體掃墓還是很嚮往,很願意參加的。一位叫戴玥的高中二年級學生在掃墓後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四月裏,我們踏着清晨的雨露,來到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作為一名團員,作為一個繼承遺志的學生,我會倍加珍惜今天的美好時光。要知道這些幸福時光,是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雖然我們身處和平年代,不會再經歷那種戰火紛飛的情景,但我們仍要用烈士的精神來建設祖國。”
瀋陽市退休中學教師範敏傑説,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要知榮明恥,希望少年兒童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堅定愛國信念,學習科技知識、掌握報國本領,培養優良品德、鍛煉強健體魄,從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質,努力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現在的中小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整天被禁錮在教室裏課業中,風雨經得少,視野不開闊。儘管學校也在校園中開展了革命傳統教育,但始終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其效果又怎能與親身在烈士墓前宣誓時所受到的心靈震撼相比呢?從這個角度講,清明節祭掃烈士墓有益於中小學生身心成長,這個好的傳統不應放棄!(完)
相關報道:
山西太原:所有中小學 今年清明不再掃墓
形式 蘭州5萬學生祭先烈走過場
掃墓春游必要 太原禁止學生掃墓反響強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