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早茶霸主竟是無心插柳?

2020-08-17 10:26:42 來源: 瞭望 2020年第33期

 

百年老店冶春色香味形皆備的特色早茶

那些文人的吟詩作對大多已塵封歷史,很少有人提及;倒是那個年代為吟詩賞花配套的副産品點心,卻流傳不衰

珠和櫝,因時而移,因勢而異,但被人們真正需要的,永遠隨着時代起舞的,一定會留下來

  文 | 李廣春

  

  全國有名的早茶數不勝數,揚州早茶在其中有一席之地。

  外地來揚的,只要時間允許,自然會去茶社一飽口福,領略一下揚州早茶的特色;本地人招待來賓,吃早茶也是免不了的禮儀。從一定意義上講,吃早茶已成為揚州生活的標配,積澱為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揚州早茶出名,不僅僅是茶社數量眾多,歷史悠久,也不僅僅是點心品相好看,食之回味無窮,而是在於其背後的文化。富春、冶春、共和春、錦春等,哪家茶社的歷史不是一本厚重的書?富春茶點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為傳承單位,富春茶社大師雲集自不待言。而冶春茶社歷史上的風花雪月,文化上的吟詩唱和,製作上的獨門絕技,品牌上的推崇備至,環境上的舒適愜意,讓外地人魂牽夢繞,本地人讚不絕口。

  冶春點心的“絕代雙驕”聞名遐邇,翡翠燒賣和蒸餃自是別具風味,那種口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食客的口耳相傳,積澱為好口碑,即使在網絡直播的年代,滔滔洪水般的網絡流量也代替不了口感質量。

  冶春的點心,是揚州早茶文化傳承的一種表達方式,它不是一朝一夕就暴得大名的。歷經百年傳承,祖祖輩輩精益求精的改進,文化就凝聚在色香味形俱佳的造型各異的點心上了。過去,人們坐在護城河邊的廊道上,沏一壺香茗,就着燙幹絲、翡翠燒賣、蒸餃、五丁包,細嚼慢咽,享受生活。近年來,冶春茶社着力營造文雅閒適的品茶環境,建了戲曲小舞&,揚劇、越劇每天交替演出,廳堂的揚州小調、民歌,餘音繞梁,不絕於耳,與早茶的味道融合在一起,讓游客大飽耳福和口福。

  冶春歷經花社、詩社、茶社三個發展階段。一百多年前,冶春從種花、養花、賞花、賣花開始,完成了文人的第一次雅集。文人多了,賞花之餘,沏壺茶,文來詩去自不可免。詩話多了,茶喝多了,肚子餓了,充饑的各種小點心也“粉墨登場”。文人嘴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對各種點心的點評往往口無遮攔,有時尖酸刻薄,讓做點心的臉上挂不住。這也倒逼他們虛心改進,逐步形成相對成熟的技藝,成就了冶春點心的霸主地位,成為揚州早茶的標識。

  可以回味過去,但回不到過去,向前,向前,是永遠不變的方向。

  冶春茶社,從文人的賞花吟詩雅集之地,發展到代表揚州早茶的優選之地,她的嬗變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那些名花異草,一歲一枯榮,歲歲年年花不同;那些文人的吟詩作對大多已塵封歷史,也很少有人提及;倒是那個年代為吟詩賞花配套的副産品點心,卻流傳不衰,生生不息,回想起來,是否有點“買櫝還珠”的意味?

  歷史既有記憶功能,也有選擇功能。一些曾經奉若瑰寶的珠,隨着歷史而遠去,價值只屬於過去;而一些為珠配套的櫝,反而大放異彩,被人愛不釋手。珠櫝異位,有時櫝比珠更有趣、更有價值。珠和櫝,因時而移,因勢而異,但被人們真正需要的,永遠隨着時代起舞的,一定會留下來,為人唸唸不忘。這正應了“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老話。冶春的早茶點心不就是這樣嗎?

  (作者為揚州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