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我們離硬科幻電影時代還有多遠?
2019-02-11 09:07:14 來源: 新京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在硬科幻電影的編劇、導演、道具制作等環節,不妨建立科學家、工程師、科普專家參與到電影制作過程中的機制。

  連日來,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熱映中。昨日其“官宣”票房已突破17億。

  《流浪地球》叫好又叫座,無論是對科學文化傳播還是未來科技發展,都是好事。2015年我在寫電影《火星救援》的科學解讀時,就曾強烈呼吁重視培育中國的科幻電影。四年之後,《流浪地球》驚艷登場無疑讓人欣慰。

  科幻片上映後,傳播面非常廣泛,具有全民性的影響力,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商業行為,更代表了一種文化上的軟實力,會帶動一個國家制度和民族共同價值觀的輸出。

  中國人在科幻片中“搏擊太空”並不違和

  很多好萊塢科幻大片的基調都是,在人類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是美國英雄出手相救才拯救了人類。在此類價值觀的長期熏陶下,對美國文化的認可就會産生精神上的向心力。

  而《流浪地球》向全球觀眾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當人類面臨危機時,是國産英雄力量通過中國人的方式站了出來。

  值得一説的是,硬科幻電影作為商業影片,電影的制作和宣傳發行首先是商業行為,沒有必要將之上綱上線。

  但《流浪地球》的火爆,也打破了部分人的認知窠臼:長期以來,國內對硬科幻的開拓並不被看好,有人認為觀眾還不具備鑒賞力,也有人認為制作流程和技術上還不具備。《流浪地球》則用事實回應了這些質疑,使得中國人搏擊太空、拯救人類的行為不再違和,中國人穿上宇航服也一樣有太空英雄的架勢。

  國內科幻創作隊伍還很弱小

  電影不只是一種藝術創作,商業大片的制作和拍攝更是一種工業,且是高度專業化、高度精細化的重工業集群。而中國電影整體上還處在從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時代轉型的階段,在不少環節還存在明顯短板。

  硬科幻電影的投資規模很大,資金需求往往上億甚至十幾個億,且是一種風險投資,其投融資模式還有待探索。《流浪地球》的拍攝歷經四年時間,其中一度面臨投資方退出、資金短缺等困境,是主演自掏腰包6000萬才使之得以起死回生。這類“劇情”很難被復制。

  科幻大片的前提是優秀的科幻小説,目前國內科幻創作的隊伍還十分弱小,甚至還沒有以寫作為生的職業科幻作家。具有全民知名度和市場號召力的科幻作家,更是屈指可數。劉慈欣挾雨果獎的余威,已經成就了中國科幻界的第一IP。但其他科幻作家影響力還無法與之匹敵,一部《三體》的圖書碼洋,數倍于其他所有國內科幻小説的碼洋總和。

  硬科幻電影的特效制作,既要有宏大的想像力,又要有細膩的真實性。在《流浪地球》中,利用木星引力讓地球加速,利用行星發動機進行重核聚變,建設規模宏大的地下城市等場景,都是後期特效制作出來的。

  這方面的專業人才,既要有對藝術深刻的鑒賞力,又要有堅實的理工科背景。在這方面,我們人才儲備遠不夠——以往説到科技人才,很多人以為只是指科技行業的研發人才,但它其實還包括科學傳播、科普、科學與藝術、科學與教育等領域的人才。

  硬科幻電影制作也需要全流程保障機制

  近年來上映的美國科幻大片和《生活大爆炸》等電視劇中,都不難看出其中濃重的科學文化氛圍。這背後其實是源于一種制度設計,它著眼的是利用電視電影強大的傳播力來進行科學文化傳播。

  這種方法的實現,需要兩方面的制度保障:一方面是建立電影和電視作品的科學性審查機制,這並非不允許“大膽想像”,而是要盡力避免偽科學傳播;另一方面,在硬科幻電影的編劇、導演、道具制作等環節,要建立科學家、工程師、科普專家參與到電影制作過程中的機制。

  美國科學院就建立了這樣的一個對接機制,當導演、編劇等電影制作方需要對某個專業問題進行咨詢的時候,可以找到相應的專家進行把關,提供咨詢意見。

  《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基普·索恩,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所在的大學為他參與電影拍攝提供學術休假和職位保障,這樣做的目的,既確保了電影的科普功能,也有助于彰顯大學對社會的貢獻,提升大學的聲望,這就是互利雙贏的合作模式。

  《流浪地球》讓我們邁出了中國原創硬科幻電影的重要一步,今後我們還將面對《三體》等更高難度的拍攝體裁,建立硬科幻電影制作的全流程保障機制,顯然已箭在弦上。□鄭永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馬若虎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雪落合肥景色美
雪落合肥景色美
“兒童村”裏最美的光
“兒童村”裏最美的光
山西太原:科技館裏樂享假期
山西太原:科技館裏樂享假期
江山如畫,想把春的故事講給你聽
江山如畫,想把春的故事講給你聽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485112409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