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第一時間返崗,這是規矩——民警老王抗震救災記
2019-06-24 20:42:3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成都6月24日電  題:第一時間返崗,這是規矩——民警老王抗震救災記

  新華社記者吳光于

(圖文互動)(2)第一時間返崗,這是規矩——民警老王抗震救災記

  6月23日,王玉傑在四川珙縣一處地震安置點的帳篷內與同事交流。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長寧“6·17”地震第六天,平時説話“基本靠吼”的老王,已經幾乎“吼”不出聲。

  今年55歲的王玉傑從警已經34年,作為珙縣巡場鎮派出所的社區民警,他和老百姓打了一輩子交道。街坊鄰里遇到難解的疙瘩,只要老王一“開腔”,保證管用。

  可是就在2017年,這位有著“國防身體”的老民警卻被查出了喉癌,去年做了聲帶切除手術,前後接受了28次放療。平日裏聲如洪鐘的老王,現在身體大不如前,説話得使出很大的力氣,聲音卻微弱沙啞。

  坐在已經裂縫的巡場鎮派出所二樓的辦公室裏,他一臉疲憊,桌上放著一個大水杯,咽喉部位手術後留下的傷疤分外刺眼,説不了幾句話就得大口喝水。

  6月17日晚上快11點時,忙碌了一天的老王正準備洗漱睡覺,突然感到一陣猛烈搖晃,“震感比‘5·12’那次還強”,家裏的東西灑落了一地,顧不上收拾,他帶著愛人衝出了家門。樓下站滿了驚魂未定的人,路上也一度出現了交通擁堵,老王把愛人托付給弟弟一家,自己直奔派出所。

  “發生重大事件,第一時間返崗,這是規矩。”他説。

(圖文互動)(4)第一時間返崗,這是規矩——民警老王抗震救災記

  6月23日,王玉傑(右)在四川珙縣一處地震安置點內執勤。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當晚,老王被分配到白皎社區執勤。這裏過去是一個煤礦,有很多年代久遠的老房子,老王曾經在當地派出所工作多年。下車後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人員傷亡情況。順著居民居住區走了兩公里,沿路詢問,得知沒有傷亡,老王松了口氣。

  接下來,他一邊安撫著大夥的情緒,一邊協助他們選擇臨時安置點,一夜未眠。次日一早,老王繼續到一個搬遷小區走訪。當天珙縣下起了大雨,老王不停叮囑大家防火防盜,協助安置點分發物資。

  “老百姓説,看到我們穿制服的人,心裏就踏實了。還有人不停勸我,嗓子都這樣了,少説幾句話,心裏特別感動。”他説。

(圖文互動)(3)第一時間返崗,這是規矩——民警老王抗震救災記

  6月23日,王玉傑在四川珙縣一處地震安置點內與群眾交流。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地震使珙縣公安局辦公樓也受損嚴重,記者從一樓走到五樓,每一層都有掉落的碎片,一處外墻和承重墻相接的地方,每往上走一層,縫隙就越大,巡場鎮派出所的辦公樓也被拉出了長長的裂縫。

  6月22日,距長寧地震已經過去了5天,連日來睡眠總共不足20個小時的老王第一次回家。廚房裏的調料灑了一地,屋裏一片狼藉,正在收拾的當口,又地動山搖起來,澡沒有洗成,家也沒有收拾完,老王又匆匆返回了派出所。

  連日的余震讓愛人心驚膽戰。“當年‘5·12’地震時,她一個人在家,看到家對面的醫院搖晃得厲害,陰影多年都沒散去,這一次又被嚇到了。”考慮再三,老王讓愛人去重慶找兒子。

  去年喉癌手術後,醫生反覆叮囑老王,一是不能熬夜,二是因為放療不能曬太陽,三要盡力少説話。可是這些日子,他將這些叮囑忘得一幹二凈。“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好好睡一覺。但我是警察,穿了這身衣服,就要對得起這兩個字啊。”

(圖文互動)(1)第一時間返崗,這是規矩——民警老王抗震救災記

  6月23日,王玉傑在四川珙縣一處地震安置點內執勤。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老王並不孤獨,災難面前,“將危險留給自己,將安全留給大家”是公安民警共同的堅持。連日來,抗震救災的第一線,時刻都能看見一批身著警服、帶著黨徽衝鋒在前的人。他們迎著余震、冒著風雨始終堅守在點位值守、街面巡邏、交通疏導、辦證服務的平凡崗位上,確保著災區社會秩序穩定。

  24日的珙縣,又下起了雨。“今天我要執勤到夜裏12點。”老王整了整衣服,又向著安置點出發了。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佳寧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山鄉“鑲金” 田園如畫
山鄉“鑲金” 田園如畫
夏日採收忙
夏日採收忙
生態牧場助力牧戶增收
生態牧場助力牧戶增收
震區的孕婦醫生
震區的孕婦醫生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5112466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