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決戰脫貧攻堅 共進小康社會——寫在第六個國家扶貧日之際
2019-10-16 16:46:10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 題:決戰脫貧攻堅 共進小康社會——寫在第六個國家扶貧日之際

  新華社記者侯雪靜、駱曉飛、王博、白麗萍

  10月17日是第六個國家扶貧日,也是第二十七個國際消除貧困日。這一天,離中國人擺脫絕對貧困的目標已近在咫尺。

  再過1年多,2020年,中華民族將徹底擺脫絕對貧困,實現全面小康的千年夢想。

  這底氣來自舉世矚目的成就——新中國成立70年來,超過7億人擺脫貧困。

  這底氣來自歷史性的新跨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全力打贏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曙光在前,重任在肩。我們唯有保持堅如磐石的信心、只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才能不斷取得脫貧攻堅新戰績,補齊這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短板,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輝煌的成就——世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即將告別農村絕對貧困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決戰脫貧攻堅 共進小康社會——寫在第六個國家扶貧日之際

  拼版照片:上圖為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村民陳澤申在自家的院子裏(2016年4月25日攝);下圖為陳澤申在村裏的茶産業扶貧車間內(2019年5月18日攝)。陳澤申家已于2017年脫貧。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金秋時節,層林盡染。大別山腹地的安徽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村民陳澤申家的小院,前來旅遊參觀的人們絡繹不絕。

  這是人們“打卡”的網紅景點。小院裏還保留著三年多前習近平總書記和鄉親們圍坐一起拉家常時的桌椅擺設。人們還能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力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場景。

  “要強化目標責任,堅持精準扶貧,認真落實每一個項目、每一項措施,全力做好脫貧攻堅工作,以行動兌現對人民的承諾。”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裏擲地有聲地指出。

  幾年前,陳澤申中年喪子,老伴因病去世,兒媳改嫁,獨自帶著孫子,守著幾畝薄田的日子越過越窮。為此他曾找來風水先生,改了家中木門朝向想要改變“運勢”。

  “真正改變命運的,是自己的雙手和黨的政策。”再見到陳澤申時他身穿茶廠工作服,正在招待前來品茶買茶的遊客。在幫扶政策支援下,兩年前他主動申請摘了貧困帽。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2)決戰脫貧攻堅 共進小康社會——寫在第六個國家扶貧日之際

  拼版照片:上圖為安徽省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村民的住房(2016年4月25日攝);下圖為大灣村易地扶貧安置點的村民住房(2019年5月18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金寨縣是“將軍故鄉”,可也是深度貧困地區。直到2014年底,全村仍有554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近17%。近年來,脫貧攻堅一年上一個臺階。2018年大灣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032元,實現整村脫貧出列。

  這樣的生動事例,在各地的脫貧攻堅戰場上隨處可見。發展産業、易地搬遷、生態補償……每一個貧困戶脫貧、貧困村出列、貧困縣摘帽都是一項係統工程、一場需要拼搏的硬仗。

  黨的十八大以來,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分鐘,貧困人口的數量都在減少:

  8239萬——這是6年累計減貧人數。

  超1300萬——這是每年平均減貧人數。

  2、26、40、125、283——這是一批又一批相繼宣布摘帽的貧困縣。

  截至今年5月中旬,全國共有436個貧困縣脫貧摘帽,佔全部貧困縣的52.4%。

  一個個窮帽子被扔掉,一顆顆感恩之心火熱。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3)決戰脫貧攻堅 共進小康社會——寫在第六個國家扶貧日之際

  河北省阜平縣駱駝灣村村貌(2019年8月攝)。 新華社記者 趙鴻宇 攝

  在河北省阜平縣駱駝灣村,1952年入黨的老黨員陳德忠説,當年黨領導人民幹革命、建邊區、打日本鬼子,今天黨領導人民脫貧攻堅,派幹部、給資金、送科技、幫項目,同樣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現在的好日子。

  在甘肅省渭源縣元古堆村,村民們最常説的一句話是“脫貧不忘總書記,致富感謝共産黨”。質樸的話語展現的是黨在農村更加鞏固的執政基礎。2013年以來,元古堆村新發展的黨員大多是“80後”的年輕人,這是改革開放後好些年沒有過的。

  “中國已實現數億人脫貧,中國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盛讚中國減貧事業。

  攻堅的力量——一鼓作氣、頑強作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4)決戰脫貧攻堅 共進小康社會——寫在第六個國家扶貧日之際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6年11月拍攝的脫貧前的青海互助縣班彥村村貌(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下圖為2019年9月拍攝的互助縣班彥新村村貌(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新華社發

  “咋能想到我們會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生活?”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村民呂有榮,經常站在山頭俯瞰新村,有時感覺像在做夢。

  “班彥”,土族語言中的意思是“富裕幸福的地方”。但是,直到2015年,這個地處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小山村,全村近6成農戶是貧困戶。

  山大溝深,苦寒窮困,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怎麼辦?

  2016年底,部分村民陸續整體搬遷到山下的班彥新村。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5)決戰脫貧攻堅 共進小康社會——寫在第六個國家扶貧日之際

青海互助縣班彥新村村民在盤繡園內制作盤繡(9月4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搬得出,還要穩得住,可脫貧,能致富。村民們搞起特色種植養殖、民族特色手工藝和鄉村旅遊接待等産業,2018年底全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9791元,村民告別了之前阻礙擺脫貧困的出行難、吃水難、看病難、上學難、務工難和娶親難。

  班彥村的變遷,只是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助力脫貧奔小康的縮影。

  “十三五”期間,我國計劃易地搬遷1000萬左右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到去年底已完成870萬貧困人口的搬遷建設任務,今年剩余任務將全部完成。

  越是在深度貧困地區,防返貧與脫貧同樣重要。疾病是很多深度貧困地區致貧和返貧的主要原因,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是防止老百姓因病返貧的重要保障。

  安徽金寨大灣村的周秀鳳是麻利精明的山裏女人,可一家子病人讓她喘不過氣:父親2002年因為胃癌去世,母親冠心病、高血壓,女兒慢性骨髓炎。

  其實不只是她家,由于地處深山,2014年村裏貧困戶中因病因殘致貧的高達71%,很多家庭“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場大病全泡湯”。

  找準病根,對症下藥。在上級黨委和政府幫助下,村裏充分利用各方面政策資源,逐步建立了多層次的醫療幫扶機制。

  “生活一度像挑一百斤的擔子,如今幫扶有了,肩上像是輕松了七八十斤”,“一個月到府三五次,送來醫生送來藥”,周秀鳳説健康扶貧送來的更是對未來的希望。沒了後顧之憂的周秀鳳如今在村裏合作社打工,有了穩定收入,脫貧基礎更牢固。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6)決戰脫貧攻堅 共進小康社會——寫在第六個國家扶貧日之際

  拼版照片:上圖為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勇村孩子們走在放學路上(2019年5月10日攝);下圖為弄勇村弄頂屯的孩子們扛著生活用具爬懸梯回家(2012年7月4日攝)。這幾年,弄勇村修通了多條通屯公路。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治貧先治愚。教育有保障是脫貧攻堅治本之策,只有貧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才能具備就業創業能力,切斷貧困代際傳遞,徹底“斬窮根”。

  上學不再翻山越嶺——曾幾何時,這簡單的心願,對河北省石家莊市讚皇縣許亭鄉北水峪的孩子們來説是奢望,走讀之苦是當地孩子輟學的重要原因。

  脫貧攻堅以來,讚皇縣被納入石家莊市“山區教育扶貧工程”試點,新建讚皇二中,把深山5個鄉鎮4所中學近3000名中學生集中起來寄宿讀書。

  免費午餐、免收教材費、健全資助兜底保障機制……從中央到地方加大教育扶貧投入力度,全方位補齊貧困地區教育短板。

  易地扶貧搬遷、産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全國各地從因地施策、因人施策,從一戶一策到一戶多策,開發式扶貧和保障式扶貧相統籌。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7)決戰脫貧攻堅 共進小康社會——寫在第六個國家扶貧日之際

這是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中心醫院“扶貧病房”(2017年6月4日攝)。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從中央到地方超常規舉措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國家衛健委將貧困人口大病醫療費用報銷比例提至約90%;資本市場創新“銀行+期貨+保險”模式,提高深度貧困地區涉農主體抗風險能力和利潤水準;河北建立健全脫貧防貧長效機制,加強預警監測,發現問題及時糾偏……

  越是到吃勁的時候,越要響鼓重錘。目前還有主要生活在深度貧困地區的1660萬貧困人口沒有脫貧,“三區三州”還有貧困人口172萬人,貧困發生率8.2%,包括“三區三州”在內的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在普遍實現“兩不愁”的基礎上,重點攻克“三保障”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務必一鼓作氣、頑強作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4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時指出,“要逐一研究細化實化攻堅舉措,攻城拔寨,確保完成脫貧任務。”

  舉旗定向,鼓足幹勁。摸清底數,聚焦突出問題,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加大工作力度,拿出過硬舉措和辦法……與絕對貧困的決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希望的田野——頻道不換,靶心不散,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

  10月初的武陵山區,淅淅瀝瀝的小雨下個不停,火紅的辣椒嬌艷欲滴。75歲的重慶石柱縣上進村貧困戶馬世輝摘辣椒手腳利落,不輸年輕人。

  石柱是重慶辣椒主産區,常年種植面積10多萬畝,光是搭上辣椒産業快車的貧困戶就有2000多戶。

  靠穩定的務農收入,馬世輝2016年脫貧摘帽。不光“摘帽不摘政策”,第二年他還多享受了一項産業扶貧新政策:縣裏推出財政涉農補助“配股到戶”政策,讓貧困戶或脫貧戶參股到合作社中,依托産業持續增收。

  “沒想到種了大半輩子地,還能當股東,拿分紅。”馬世輝説。他已經連續拿了兩年扶貧股金分紅,每年又能增加將近1000塊錢收入,加上其他收入,全家脫貧後的生活能穩定下來了。

  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四不摘”政策,給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群眾服下“定心丸”,逐步在鞏固基礎上提高、在扎實提高中鞏固。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8)決戰脫貧攻堅 共進小康社會——寫在第六個國家扶貧日之際

這是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的光伏大棚(2018年8月17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9)決戰脫貧攻堅 共進小康社會——寫在第六個國家扶貧日之際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村民劉小耐在光伏溫棚內管理番茄苗(2018年8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在寧夏永寧縣原隆村,葡萄酒莊、生態觀光、光伏大棚……村裏的産業鏈不斷延伸,逐步融入銀川西線旅遊帶和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旅遊文化長廊,當年“幹沙灘”變成“金沙灘”。

  在河南內鄉縣,當地探索了“黨委政府+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合作社+貧困戶”的“內鄉5+”資産收益扶貧模式,推廣到全國13個省(區)49個縣,直接幫扶13萬個貧困戶36萬多貧困人口。

  在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作為“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日均接待2000人以上,開飯店、辦民宿……家家戶戶根據自身實際找到了致富門路。

  ……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1)決戰脫貧攻堅 共進小康社會——寫在第六個國家扶貧日之際

雲南貢山縣獨龍江鄉中心學校舉行開學典禮(9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希望鄉親們再接再厲、奮發圖強,同心協力建設好家鄉、守護好邊疆,努力創造獨龍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縣獨龍江鄉群眾回信,激勵群眾繼續團結奮鬥創造美好生活。

  “有黨的堅強領導,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團結奮鬥,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夢想一定能夠實現。”雲南省怒江州委書記納雲德説,我們要帶領各族群眾堅定不移跟黨走,自強不息求突破,扎扎實實打贏脫貧攻堅戰!

  脫貧攻堅戰場上,戰鼓聲聲催人奮進。只要萬眾一心擰成一股繩,頻道不換、靶心不散,一鼓作氣、頑強作戰,就一定能如期實現一個都不落下地共同邁進全面小康社會!(參與採寫:李松)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0)決戰脫貧攻堅 共進小康社會——寫在第六個國家扶貧日之際

河南蘭考縣張莊村村民在自家養雞場內收雞蛋(2019年9月攝)。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新華時評:用100%的努力攻下最後5%深貧堡壘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施歌
決戰脫貧攻堅 共進小康社會——寫在第六個國家扶貧日之際-新華網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60112511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