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下田不沾泥 阡陌連坡地——“雲南第一壩”春日見聞
2020-03-03 19:29:2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文互動)(1)下田不沾泥 阡陌連坡地——“雲南第一壩”春日見聞

  2月27日拍攝的雲南省陸良縣大栗樹村正在進行的糧食增收項目。這個投資900萬元的惠民工程建設規模7500畝,要修18條砂石路和3座交通橋,覆蓋4個自然村(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新華社昆明3月3日電 題:下田不沾泥 阡陌連坡地——“雲南第一壩”春日見聞

  新華社記者吉哲鵬

  28歲的顧月娥以前沒幹過莊稼活,從外鄉嫁到陸良縣大莫古鎮以後,最近跟著丈夫去蔬菜基地打工,開始了她的第一個“春耕”。

  和傳統的種地不同,顧月娥不用翻地,也不彎腰施肥。她把一株株菜苗從托盤裏取出,放到管道的孔徑中。栽了半晌菜,她腳上的黑皮靴也不見泥巴。

  陸良縣位于雲南省東部,壩區面積770余平方公里,是雲嶺高原面積最大的壩區,盛産糧食、蔬菜和花卉等。

  近日,記者走進這個“雲南第一壩”,從不沾泥的春耕,到阡陌連坡地的期許,都讓人感受到這個春天的希望與活力。

  顧月娥和丈夫打工的地方是雲南陸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水培蔬菜基地,這裏700畝的現代化智能溫室整齊連片。

(圖文互動)(2)下田不沾泥 阡陌連坡地——“雲南第一壩”春日見聞

  雲南省陸良縣大莫古鎮村民顧月娥在雲南陸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水培蔬菜基地栽種水培蔬菜(2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走進溫室內,滿園春色撲面而來,立體搭架、管道栽培等讓人眼前一亮,一大排沙拉菜快到了採收期,綠珊瑚青翠欲滴,紅珊瑚紫裏透亮。

  水培蔬菜,關鍵在水。一根根PVC管道整齊排列。在這條白色“動脈”上的孔徑裏,蔬菜從迴圈的營養液中汲取養分。

  “水培蔬菜用水用肥量比土壤栽培節約90%,用工量比土壤栽培節約70%,沒有翻地、整地、施底肥環節,每年能種植12茬,畝産值可達14多萬元。”陸航公司行政部經理李偉林介紹。

  春節過後,當地黨委政府給陸航公司開通復産綠色通道,一輛輛蔬菜車開始啟運,公司還向湖北捐贈了92噸蔬菜。

  陸良是雲南堅持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産兩手抓的縮影。目前雲南對武漢、深圳、北京、上海等國內重要消費市場的蔬菜供貨,已基本恢復去年同期水準。

  2月1日至今,陸良已外銷蔬菜7.5萬多噸。“剛開始阻擊新冠肺炎疫情時種下的小菜苗,現在該採收了。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好好幹,沒有什麼過不去的難關。”李偉林説。

(圖文互動)(3)下田不沾泥 阡陌連坡地——“雲南第一壩”春日見聞

  雲南省陸良縣大莫古鎮村民顧月娥在雲南陸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水培蔬菜基地栽種水培蔬菜(2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和李偉林一樣,53歲的莊稼漢蘇祥中也對這個春天充滿期待。最近,他去山上的施工現場看了一圈後,找到挂村幫扶的陸良縣召誇鎮紀委書記朱浩沁説:“我要讓老牛歇著了,貸款也要買臺拖拉機!”

  蘇祥中家在召誇鎮大栗樹村新寨村民小組,這裏的坡地常年幹旱缺水,遠遠望去,山上黃一塊綠一塊,黃的是種烤煙後剛翻了田,綠的是苜蓿和豌豆。

  2月21日,“疫情防控不松勁”的喇叭聲從村裏傳出來,挖掘機的轟鳴聲也回響在山間,大栗樹村糧食增收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山地的小路只能走牛車,坑坑洼洼。一畝洋芋收兩三噸,牛車至少得拉五六趟,一半的洋芋都能顛破皮,商販都不收。”蘇祥中説。

  朱浩沁告訴記者,這個投資900萬元的惠民工程建設規模7500畝,要修18條砂石路和3座交通橋,覆蓋4個自然村,5月中旬就會完工,不耽誤春耕備耕,這不僅節約群眾的勞動力,還將為今後的土地流轉打下基礎。

  在大栗樹村的施工現場,幾臺挖掘機奮力開挖路基,不時有群眾來打聽情況。山裏風大,但議論的話語依然清晰:“以後洋芋能在地頭裝車了!”“今年可以多租幾畝地!”

  春光不負,農時不誤。雲嶺大地,只爭朝夕。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尹世傑
下田不沾泥 阡陌連坡地——“雲南第一壩”春日見聞-新華網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60091125657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