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苗寨吊腳樓裏的“居家産業”
2020-04-08 11:18:3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1)苗寨吊腳樓裏的“居家産業”

  貴州省雷山縣郎德鎮也利村村黨支書楊曉生幫助村民採摘吊腳樓裏種植的香菇(3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新華社貴陽4月8日電 題:苗寨吊腳樓裏的“居家産業”

  新華社記者楊洪濤、羅羽

  70歲的苗族老人余國柱一直在與土地打交道,但在過去的七八個月裏,他卻搞起了“居家産業”——在自家住房裏種香菇。

  余國柱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鎮也利村人,居住的是一棟建于10多年前的二層木樓。雖然家裏有7口人,但兒子、兒媳常年在外務工,平時只有他和老伴在二樓居住,一樓用來堆放農具等物品。

  “去年8月,在一樓種了600棒香菇,因為缺乏經驗,掙了不到3000元。”他説,今年又種了1600棒香菇。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2)苗寨吊腳樓裏的“居家産業”

  這是貴州省雷山縣郎德鎮一棟苗族吊腳樓(3月13日攝)。吊腳樓的一層用來種植香菇。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他家住房的一樓面積約70平方米,整齊排放著4個菌架,每個菌架有6層,每層都長滿了香菇。

  “一個菌棒可採摘4次,每次能採1斤左右鮮菇,每斤保底收購價2.5元,除去成本,純收入6元以上。”最早倡導“産業進家門”的也利村村黨支書楊曉生説,“余國柱家1600棒至少純收入1萬元。”

  興“居家産業”是郎德鎮鞏固脫貧成果的一項舉措。

  雷山縣總人口不到17萬,苗族等少數民族群眾佔總人口逾91%。2014年以來,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中藥材、茶葉、食用菌等産業,4.86萬余貧困人口在去年全部“清零”。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3)苗寨吊腳樓裏的“居家産業”

  貴州省雷山縣郎德鎮也利村的村民採摘吊腳樓裏種植的香菇(3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産業發展要因地施策、因人施策。”楊曉生説,苗族群眾居住的大多是二層樓房,過去一樓用來養牲畜,近年來實施“人畜分居”後,一些人家用來堆放雜物,還有不少空間閒置。同時,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在家增收不易。

  “居家産業”有效緩解了這兩個問題。“木架子是自己搭的,保溫用的塑膠膜總共花了500多元。”余國柱説,飯前飯後抽空就能照看香菇,夜裏睡覺也不用擔心暴雨、冰雹。

  當地政府安排了技術人員對農戶進行培訓,還免費安裝了監控係統——智能菇房助手。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4)苗寨吊腳樓裏的“居家産業”

  貴州省雷山縣郎德鎮也利村村黨支書楊曉生在朗德鎮菌種培育中心展示食用菌種(3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係統對菇棚實時監控,一旦溫度過高或過低、濕度過大或過小,就會自動報警。”楊曉生説,接到報警後,技術人員就會到府指導。

  為解決銷售問題,雷山縣還組建了一家縣級專業合作社,除為農戶提供菌棒外,還負責回收食用菌,並開發“香菇脆”等深加工産品,給農戶吃下“定心丸”。

  目前,雷山縣已有280多戶農戶在自家吊腳樓下種食用菌,計劃在全縣100個苗寨進一步推廣。

  “最近進入採菇季了,大家每天都在採菇,合作社到府收購。在家裏就能掙錢,安逸!”余國柱説,現在他已基本掌握了香菇管理技術,今年有信心實現産量和品質“雙提升”,過上更好的生活。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5)苗寨吊腳樓裏的“居家産業”

  貴州省雷山縣郎德鎮也利村的村民在採摘吊腳樓裏種植的香菇(3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1
【糾錯】 責任編輯: 周楚卿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雪後青海湖
雪後青海湖
武漢:“陸地艦隊”重新啟程
武漢:“陸地艦隊”重新啟程
點亮武漢
點亮武漢
江蘇揚州:瘦西湖春意濃
江蘇揚州:瘦西湖春意濃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4101125827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