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帶西藏孩子上北京”,一“帶”已十年
2020-05-15 08:16:1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原標題:“帶西藏孩子上北京”,一“帶”已十年

  “石頭媽媽”范麗海拔4000米以上的公益路

范麗和藏族孩子們。受訪者供圖

  每種色彩 都應該盛開

  別讓陽光背後只剩下黑白

  每一個人都有權利期待

  愛放在手心跟我來

  ……

  每個孩子都應該被寵愛

  他們是我們的未來

  同一天空底下相關懷

  這就是最好的未來

  “太激動了!我們戴著帽子口罩全副武裝,但孩子們還是認出了我們,圍上來擁抱!”

  4月21日,趕在“世界讀書日”之前,范麗把備好的圖書文具送到了距離拉薩280多公里的山南措美縣哲古鎮完全小學。在新校園裏,還能見到尋跡而來的“石頭媽媽”,孩子們自然興奮不已。

  2019年末,這些孩子和家人剛剛完成了一次中國西藏極高海拔的生態搬遷——從位于藏北高原、平均海拔5000米的雙湖縣,搬遷至西藏海拔相對較低、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相對優越地區。

  “這裏好?還是雙湖好?”“石頭媽媽”問。

  “這裏好!”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面前的范麗是他們在雙湖時,曾無數次見到,無數次期待再見到“能帶自己上北京”的“石頭媽媽”。

  “石頭”是范麗的網名,“石頭媽媽”便成了孩子們對她的“愛稱”。她每一次來,孩子們都覺得像“過節”。

  “帶西藏孩子上北京”,是范麗和朋友們堅持了10年的公益項目“啟航計劃”的一部分。此前,“溫暖行動”“星星書屋”等項目,早已遍布西藏邊遠地區的小學校。

  十年下鄉,范麗幾乎跑遍了西藏的邊邊角角,阿裏的普蘭縣、那曲的雙湖縣、林芝的墨脫縣、日喀則的樟木縣、昂仁縣……朋友圈裏,那個在雪夜高原趕路、在空曠戈壁換輪胎、從泥溝裏拖出汽車,在駕駛室裏吸氧的“拼命三郎”,和她的支援者們,在海拔最高的地區摸索探尋自己的公益之路。

  她一次次和老師們圍坐商議,一次次在牧民家裏調研走訪,而更多的時候,她是那個被孩子們圍著,笑的最開心的“石頭媽媽”。

  幾天前,整理資料時,從最早的QQ空間開始,一個個數字、一張張笑臉,讓范麗驚嘆,“天啊,這些年有這麼多孩子、這麼多家庭得到幫助,還有這麼多生病的孩子得到救助,真的早已不記得了。”

  她説,一年裏自己下鄉幾個月,也是氣候條件相對好的時候,而那些基層工作者和老師們,常年都是在非常艱苦的環境中一年又一年的堅守,“還有那些祖祖輩輩沒有離開過高原,對外界的想像只停留在電視機裏的牧民百姓,他們眼中的絕症,在外面的醫院可能只要一個手術就可以解決。”

  十年的西藏行走,范麗的目標也愈加清晰。那些曾因“啟航計劃”走出牧區、走進拉薩、走進北京的人,已不再是當年追問“石頭媽媽,這就是樹嗎?原來樹真的存在”的小孩們了,他們有的順利通過高考走進大學校園,甚至出國深造,有的回來後加倍努力學習。他們幼小的心靈,早已被更多新奇與未知填滿。

  范麗手機裏一直保存著雙湖一位校長的留言——“石頭媽媽,我們是來盡義務的,你是自願來的,所以你更難。”

  范麗不這麼認為,她説,“我們只是希望能給孩子們一個揚帆起航的機會,也是啟動他們人生另外一扇門的機會。對藏族牧區孩子們來説,點燃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公益是他們希望的光。”

  帶藏族孩子上北京

  穹幕影院、科技館裏,孩子們努力消化著龐大的資訊,從一開始嘴裏冒出的“那個像球一樣的電視真好看”,到慢慢理解懂得了什麼是科學與技術、什麼是知識的力量

  亞格博館長領讀的聲音有些沙啞,但並不妨礙孩子們的熱情和高亢的跟讀聲。童稚清脆的藏語“西藏牦牛博物館”的聲音在博物館大廳的上空回蕩,回蕩在穹頂壁畫《藏人》之下,那一半牦牛一半藏人面頰的繪畫,詮釋了什麼叫“沒有牦牛就沒有藏族”。

  這是去年5月24日在西藏牦牛博物館裏發生的一幕。

  30多名身著藏袍、面頰黑紅的小學生,是范麗前一天晚上從藏北牧區雙湖接來的。他們的目的地是首都北京,牦牛博物館成了他們進入拉薩的第一站。

  “沒有牦牛就沒有藏族,那裏應該是孩子們走出牧區的第一課。”回想當時場景,范麗眼含淚花。她説,“牦牛博物館對于雙湖的孩子真的非常特殊。雙湖曾是無人區,這些牧民都是從別處遷移過來的,他們對于藏族傳統文化的認知是模糊不清的。”

  “帶藏族孩子上北京”不是一次簡單的旅行,在跨越最大的一次海拔落差中,孩子們領略了祖國的山山水水,更是第一次體驗了藏北牧區以外的新奇生活。

  第一站的西藏牦牛博物館,著名的亞格博館長吳雨初親自導覽;在拉薩火車站博物館,孩子們除了了解西藏的交通工具,還受到了高規格的禮遇接待;在北京的新能源研發中心,孩子們明白了家門口那曾經令人好奇的光伏板是怎麼回事;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當主持人朱迅出現在孩子們中間一起遊戲合影時,連同去的老師們都驚呼,電視裏的明星就在自己身邊;在無人駕駛技術項目的參觀中,孩子們過于興奮,以至于按壞了模型按鈕的“大錯”也被工作人員“輕松原諒”……穹幕影院、科技館裏,孩子們努力消化著龐大的資訊,從一開始嘴裏冒出的“那個像球一樣的電視真好看”,到慢慢理解懂得了什麼是科學與技術、什麼是知識的力量。

  孩子們也從一開始的好奇新鮮有了自己的所思所悟。

  “坐火車真有意思,像家一樣,吃飯説話看東西特別舒服。”

  “飛機在天空飛,火車裏很有趣,下午我們坐火車去北京。”

  “我們回去一定好好學習,以後還來北京。”五年級的拉巴次仁在去年遊學北京的日記中記錄道。

  其實,早在拉巴次仁還是小不點兒的時候,范麗就去過他家。“他們家住在雙湖的色林措邊上,他們的姐姐有一雙如色林措一樣美麗動人的眼睛,但她沒有讀過書……”

  因為項目,每一次下鄉走訪調研,范麗感慨自己一次次被觸動,更感受到藏區牧民見到他們時發自內心的真誠和開心。

  “他們不會説漢話,但他們會跟著孩子們一起叫我‘石頭媽媽’,並且熱情擁抱,行藏族的‘貼面禮’。”范麗笑開了花。

  一次走訪中,聽説自己的小孫子要去北京,老奶奶拿出自己珍藏很久的一頂帶有紅五星的棉帽,一定要送給范麗,“我真的不敢收啊,那是一頂放在櫃子裏嶄新嶄新的帽子。”

  在藏區,不少家庭的墻上都貼有毛主席畫像。在山南措美縣乃西鄉走訪時,當得知小孫子要去“毛主席住的地方了”,不會講漢話的老人竟然哭了,“我還沒有見過毛主席呢,這些孩子就去看毛主席了。”

  當學校工作人員用藏語告訴老人范麗的工作時,老人一邊感謝,一邊撫摸著小孫子説,“你比我幸福,你將來就可以對你的孫子講,爺爺當年去過毛主席住過的地方。”

  這些是“啟航計劃”初期的動人畫面。十幾年來,正是這一次次的經歷,讓范麗頂著“你把這些孩子帶出來,確定對他們好嗎”的質疑聲,依然在她的公益之路上走得釋然又堅定。

  4月初,眼見著各地復工復學,從春節被困在福建兩個多月的范麗內心著火,千裏之外的幾個公益項目不能再等,牧區學校裏孩子們那一雙雙期盼的眼睛不能再等。

  第一次徒步進藏便從未離開

  花銷不過幾百元的行程,抵達拉薩時,范麗清點鈔票,一路上虔誠的藏民往她手裏竟然塞了足足數千元“巨款”

  2007年,第一次踏上藏北高原時,“驢友”范麗剛剛辭去上海一份“乏味”的工作,她只是想“出去看看世界”,看看她夢寐已久的西藏。

  然而,連她自己都沒有想到,從第一次徒步進藏,之後她便從未離開。那一年,范麗36歲。

  記得那年夏天,按照計劃,范麗從雲南香格裏拉一路徒步旅行,最後抵達拉薩的布達拉宮。全長1600多公里的路程,范麗走了一百多天,在這一百多個日日夜夜裏,她不斷得到路人的幫助,除了無償給她提供吃喝,不少藏民聽説她的目的地是拉薩時,會慷慨地往她手裏塞錢,只希望范麗在抵達後能幫他們敬一炷香,或替他們到布達拉宮做一份供奉。

  就這樣,花銷不過幾百元的行程,抵達拉薩時,范麗清點鈔票,一路上虔誠的藏民往她手裏竟然塞了足足數千元“巨款”。“他們聽不懂我説什麼,但是仍然懷以最大的善意,無條件信任我。”范麗第一次被這種人與人之間單純的信任震撼到。

  除了信任,范麗説,藏民身上那種無私、本能的善良更讓她一路化險為夷。

  范麗記得很清楚,那天天氣很熱,在從雲南邦達徒步進藏時,看著迂回蜿蜒的公路,憑著曾經的一些戶外經驗,范麗決定“抄一段小路”。那是海拔4300多米高原上的“捷徑”,就在距離上面公路二三十米的地方,由于體力透支過大,引發嚴重高反,范麗倒在了小路上。

  “那天我背著大紅色的登山包,用玫紅色的頭巾包裹著自己。”這身醒目的裝扮被山間公路上經過的貨車司機發現,把她背上公路,並給她灌下酥油茶。

  “藏族人眼睛很厲害”是她後來才知道的,“現在下鄉,遠遠的,藏族同伴就能第一時間看到遠處有狼。”范麗説,那天藏族司機把她帶到了不遠處自家小茶店,囑咐妹妹拿出牦牛肉、糌粑和酥油茶幫她恢復體力,並要找車送她去拉薩,心存感激的范麗回絕了好意。

  後來,范麗再經過小茶店,卻沒有找到那位藏族司機,她留下電話地址,希望之後能再見。“然而,那個叫普窮的師傅並沒有打過來一個電話。”

  范麗説,“一路上,我就是這樣被藏族人民的淳樸與善良深深感動著,並且一直想著用怎樣的方式去報答他們。”

  西藏徒步之余,在朋友的引薦下,范麗便到“達珍孤兒院”去做志願者。“那個時候,達珍媽媽很苦,日子很不好過。”每天瀏覽各大網絡論壇的范麗便幫著發帖子,募集物資。

  很快,網友們便知道了這所地處拉薩的孤兒院,愛心人士源源不斷地寄來衣物食品,不大的孤兒院慢慢有些消化不動了。

  在各處行走的范麗想了個辦法,“能否把這些物資送給一些偏遠地區的小學校?”隨著捐助人專項物資的反饋要求,看著已停不下來的“愛心行動”,范麗決定把自己的各種人脈和關係利用起來,公益項目“溫暖行動”就這樣開始了。

  捐錢捐物的過程,讓范麗有了更多機會接觸到藏族孩子。

  “他們都特別聰明,純樸的笑臉可以感染到所有人。他們會主動幫你做事情,並且完成得非常好。但他們又是茫然懵懂的,八九歲的孩子不會説普通話,沒有辦法跟外來人交流,見面就是衝著你笑。他們的世界是電視機裏的畫面,裏面簡單的日常他們卻連聽都沒聽過。”

  范麗説,孩子們的數學書上有這樣一道圖畫題:兩個冰箱加上三個冰箱等于幾?“其實他們不關心答案是多少,但他們卻好奇冰箱是什麼。”

  越走進孩子們的生活,范麗越覺得心痛,“學習的意義是什麼,孩子們是模糊的。”

  一開始捐錢捐物時,就有當地幹部提醒范麗,“民族地區的孩子不缺錢,國家給每個孩子都有補貼,上學各種費用全免。”他們説。

  走訪調研中,范麗愈發覺得“不是錢的問題”,“錢並不能真切地幫助到孩子們,孩子們想要的也不僅僅是金錢可以給予的,只有教育和走出去看世界,才可以真正改變孩子們。”

  “啟航計劃”

  按照最初的設想,范麗希望通過這項助學活動,“開啟他們內心和頭腦的世界,啟迪到他們的人生”

  “每年選拔4名一線藏族老師,20至30名家庭貧困品學兼優的西藏偏遠牧區的孩子,在‘六一’期間赴北京進行為期十天左右的公益遊學。遊學內容以愛國、教育、歷史、科技、人文為主線,採取學校課堂體驗、主題講解與討論等互動方式,輔以現代科技創新技術、歷史文化博覽、風景名勝參觀,目的是打開孩子們看世界的窗口,讓其開闊視野,汲取現代文明。”

  2010年10月,“啟航計劃”正式啟動。

  按照最初的設想,范麗希望通過這項助學活動,“開啟他們內心和頭腦的世界,啟迪到他們的人生。”

  就這樣,“啟航計劃”在當地幹部的認可幫助下啟動了。2011年5月,范麗從山南乃東區挑選了10名品學兼優的牧民子女。

  “但是,錢從哪裏來啊。”按照預算,一名孩子路費全程是2500元。她開始給朋友們發短信,並在QQ上發消息募集善款。一個叫“單國英”的網友給她回復,捐助了5000元,並且在隨後的活動中一直源源不斷地給予幫助。而那時,已經在拉薩開客棧的范麗心想,“如果募集不到資金,那就自己全掏吧。”最後,大部分資金也的確來源于客棧的收入。

  就這樣,10個藏族小學生、兩名藏族老師在范麗的帶領下,一路跌跌撞撞,有驚無險地到了北京。酒店太貴,孩子們就索性被安排在了北京志願者家裏,“志願者媽媽們帶孩子參觀,爸爸們就守在家裏做飯。”

  7月1日一大早,當身著藏袍的孩子們站在天安門廣場,迎著朝霞,聽著雄壯的國歌,看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孩子們各個緊張而激動。范麗説,“這個曾經在電視上看過無數次的熟悉場景,或許會讓孩子們記一輩子。”

  “北京之行對他們的觸動非常大,孩子們不斷感嘆,原來電視裏演的都是真的,原來世界真的是這樣的。”第一次把孩子們帶出西藏帶到北京給了范麗足夠的信心,孩子們返回後的表現更讓她激動,“孩子們知道了要幹什麼,因為努力學習,可以去北京。”

  那個下鄉給孩子們送衣物送書送文具的“石頭媽媽”,從此尤其受到孩子們的歡迎。“石頭媽媽”只要踏進校門,孩子們就爭相向她匯報自己的學習成績,“這次又漲了幾分,又往前提高了幾名。”范麗笑稱,自己“比教育局局長還了解孩子們的真實成績”。

  2019年,在雙湖縣巴嶺鄉完全小學,男孩次仁尼朋因為落選而哭鼻子。這名曾經在班級排名靠後的孩子,一年裏追趕提高了20多名,但距離被選上還差一點距離。

  拿過成績單一對比,范麗説,“那就特批吧,因為他真的是努力了,而且進步那麼大。我去跟每一個孩子講,你看次仁尼朋盡管沒考前幾名,但是進步最大,也帶他去北京。”

  這些年“啟航計劃”主要面向相對更艱苦的那曲雙湖縣,並且增加“去上海”項目。當教育部門的工作者告訴范麗,近年來雙湖的教學成績普遍提高時,她開心極了。“這些‘不知道樹為何物’的孩子們原來的最高分也就四五十分,如今最後幾名的成績已經能達到四五十分了。去年,雙湖實現了報考內地班零的突破,三個孩子考進內地西藏班,其中有兩個孩子參加過‘啟航計劃’,另一名是非農牧民子女。至少説明通過這些活動,孩子們的成績是整體提升了,有的去了內地讀初中,有了不錯的未來。”

  范麗説,在2019年的30個孩子裏,有一些患有脊柱側彎等疾病,“但他們並沒有因為疾病而影響學習,我們也帶他們出來,就是想告訴身體有殘疾的孩子,他們是和普通孩子一樣的天使,只要努力學習,機會都是一樣的。”

  “我的背後是一群人”

  “我們‘旨在緩解西藏偏遠貧困地區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的願景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

  “石頭媽媽節日快樂!”

  5月10日“母親節”,范麗收到了許多孩子的祝福,其中就有平措玉珍。

  去年8月,平措玉珍以優異的成績被廣東中山大學錄取,她也是2010年第一批參加“啟航計劃”的孩子。那年的活動盡管結束,但“那束光”一直指引著她要“考到北京去”,後來因為自己要上的大學不在北京,還難過了好一陣。

  “如今‘啟航計劃’直接受惠的孩子已經達到二三百名,影響到幾萬名孩子,不包括‘星星書屋’項目影響到的幾十所學校的學生。按照計劃,今年還準備在邊遠地區再推70多個書屋項目,同時‘讀書夏令營計劃’也在鋪開。隨著合作的項目越來越多,未來會有更多的孩子走出去。”范麗説,“因為走出去對于孩們來説真的太重要了。”

  從2007年徒步進藏,范麗的公益之路便沒有停下。她説,“見得越多越無法停下,太多孩子渴望著有人能帶給他們有別于牧區的另一種生活。”

  “其實我很清楚,我不是一個人,我的背後是一群人。”范麗説,“啟航計劃”不僅僅成為牧區孩子們的“節日”,同樣是那些悶頭做好事的志願者的節日。從一開始的“我們沒有在做公益,我們只是在自己能力范圍內想讓他們更好一點”的想法,在逐漸發生變化。

  在眾多志願者和專業人士的建議下,范麗成立了基金會,産生了更加正規地去幫助這些孩子的想法,“通過更科學、專業的方式去影響更多的人。”

  2018年,范麗從西藏跑到了浙江,找到了那個第一次就捐助“啟航計劃”的單國英。兩個相識十幾年“熟悉的陌生人”,終于在現實生活中第一次見了面。當這個一直在資金上默默支援范麗的人聽説要成立基金會,又一次傾其所有大力支援。

  2019年1月,由范麗發起的志願者團隊項目北京慈潤公益基金會成功注冊。這個自2007年起,先後發起了“溫暖行動”“啟航計劃”“星星書屋”等公益項目的組織,經歷13年的經驗積累,有了屬于自己的名號。

  范麗説,“我們‘旨在緩解西藏偏遠貧困地區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的願景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

  隨著“基金會”一步步規范化運營,范麗説,最新啟動項目“讓老師走出去”已經開始逐步實施,“其實老師的視野更重要,他們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盡管每年都會有老師跟著‘啟航計劃’,但這是遠遠不夠的。”2018年,跟隨“啟航計劃”“星星書屋”項目多年的山南市措美縣哲古鎮完全小學校長巴桑羅布,因長期助力西藏偏遠地區兒童健康發展,被納入“馬雲鄉村教師計劃”。范麗説,“這也是西藏唯一一名入選的小學校長。”

  5月8日零點20分,剛剛結束家訪的范麗發了一條朋友圈,位置顯示在那曲雙湖,視頻裏除了一束射向遠方的燈光和艱難前行外,周圍一片漆黑。

  她寫道,“能見度不足一米,白毛大風雪像3D大片撲面而來,車外零下六攝氏度(笑)還有27公里,差不多夜裏一點多能抵達學校,央宗(志願者)説,再晚點我們就出不來了。”

  視頻裏傳出一段動情的歌曲,聲音越來越大:

  每種色彩 都應該盛開

  別讓陽光背後只剩下黑白

  每一個人都有權利期待

  愛放在手心跟我來

  ……

  每個孩子都應該被寵愛

  他們是我們的未來

  同一天空底下相關懷

  這就是最好的未來(記者強曉玲、劉晶瑤、張東強)

+1
【糾錯】 責任編輯: 黃浩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海拔7000米以上的壯美景色
海拔7000米以上的壯美景色
中國國家圖書館恢復開放
中國國家圖書館恢復開放
北京:抗疫一線護士的一天
北京:抗疫一線護士的一天
遠眺來古冰川
遠眺來古冰川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986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