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新疆巴裏坤:東天山腳下的端午滋味
2020-06-26 17:03:51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26日電(記者張曉龍)農歷五月初五,常淑紅早早起了床,來到瓦屋東頭的灶房,和面、淘米,張羅起端午節當天最重要的吃食。灶房朝南開的窗外,平坦的麥田和草原連接著巍峨的東天山,山巔積雪依稀可見。

  新疆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是古絲綢之路北道上的重要一站。農民常淑紅的家就在清代修建的巴裏坤古城以東約15公里的石人子鄉三十裏館子村。

  “蒸餅,家家戶戶端午節都吃。”50歲的常淑紅正把發好的白面搟成一張碩大的面餅,用毛刷在餅上涂抹清亮的菜籽油。

  案板上有三只小盤,盛著紅曲、姜黃和香豆子葉磨成的粉。像藝術家創作沙畫似的,常淑紅拈起一撮姜黃粉,在面餅上灑出一道明黃,又錯落地添上一層豆綠和一抹朱紅。原本白白嫩嫩的大面餅瞬間成了多彩的臉譜。

  常淑紅把面餅一點點卷起,又如同給姑娘盤頭般,把長長的面卷盤成山形,放進被蒸得熱騰騰的木蒸籠內,再用一張稍小的白皮面餅蓋在“小山”上,這籠蒸餅就可以上鍋蒸了。

  巴裏坤人另一樣必不可少的端午美食是壓糕。“小時候家裏條件不好,壓糕都吃不上,更別提粽子了,根本沒見過。第一次吃壓糕是20多歲,覺得壓糕就是我們這裏的粽子。”常淑紅口中的壓糕又被稱為黏糕,原料和粽子一樣以糯米為主,佐以葡萄幹、紅棗、花生碎和芝麻粒。

  壓糕做法比較簡單:糯米泡水後,和葡萄幹、紅棗一起加水上鍋蒸。蒸熟後,再盛入大搪瓷盤,灑上花生碎、芝麻粒,用勺反覆將糯米壓瓷實。最後蒙上一層保鮮膜,用重物壓在保鮮膜上,進一步為壓糕定型。

  “吃前用刀將壓糕切成一個個小塊,沾著白糖、紅糖做的糖稀一起吃,和粽子口感差不多。”她説。

  長期研究巴裏坤民俗文化的侯光富介紹,巴裏坤人端午節吃蒸餅、壓糕的由來已不可考,但可以確定這些傳統歷史悠久。“其實,巴裏坤人還有過很多富有儀式感的端午習俗,比如端午節當天在家門口插楊柳枝,大人從藥鋪買回香草,繡成香袋戴在小孩子的脖頸上。”

  “沒有菖蒲,就找來鮮嫩的柳條替代,缺少葦葉,索性直接烹制粽子的餡料。盡管身在邊疆,一代代巴裏坤人仍然在樸素地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侯光富説,隨著巴裏坤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對傳統節日的認知與感情會不斷加深。

  2016年,東天山腳下的邊境縣、高寒縣、易災縣巴裏坤,摘掉了“貧困帽”。那一年,常淑紅和丈夫流轉土地,增加小麥種植面積,承包集體土地種植大果沙棘,還吸納了許多少數民族村民加入特色林果種植、牛羊養殖隊伍。短短幾年,她成了村裏的致富帶頭人。

  像饃饃店裏常年售賣的蒸餅一樣,如今粽子在巴裏坤已是司空見慣。常淑紅在鄉裏舉辦的“包粽子大比武”中還得過頭獎,但她還是更是喜歡在端午節和家人一起做蒸餅、吃壓糕,她説:“這裏頭有老日子的滋味,有新日子的盼頭。”

+1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夏日古鎮風光美
夏日古鎮風光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326112616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