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海壩成“畫”
2020-07-05 09:24:09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鄉村振興·圖文互動)(6)海壩成“畫”

  這是6月20日在貴州省盤州市盤關鎮海壩村拍攝的“小康菜園”。新華社記者 施錢貴 攝

  新華社貴陽7月5日電 題:海壩成“畫”

  新華社記者施錢貴、鄭明鴻

  房前屋後種滿核桃、李子、楊梅等果樹,院墻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小盆景,走進黎小祿的家,就像走進了一幅畫。

  黎小祿家所在的貴州省盤州市盤關鎮海壩村,是當地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村民門前屋後幹幹凈凈,講衛生已成大家的習慣。

(鄉村振興·圖文互動)(1)海壩成“畫”

  這是6月20日在貴州省盤州市盤關鎮海壩村拍攝的一處民房上的風景畫。 新華社記者 施錢貴 攝

  記者路經的人家,家裏幾乎都有小花壇,這些花壇風格各異,所用材料更是五花八門,磚頭、瓦片、木頭搭成了各種形狀,別有一番風味。

  “柵欄都是用廢磚、廢瓦砌成的,花盆也是用廢棄的瓶瓶罐罐改造的。”黎小祿自豪地説,現在房前屋後的土地都利用起來了,一草一木都是村民自己栽種的。

(鄉村振興·圖文互動)(2)海壩成“畫”

  這是6月20日在貴州省盤州市盤關鎮海壩村拍攝的村民用廢棄瓦片做的菜園柵欄(6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施錢貴 攝

  而在2015年以前,海壩村還是一個交通閉塞、住房破舊、環境臟亂差的貧困村。

  “那時村裏家畜和家禽的糞便隨處可見,蒼蠅亂飛,一到雨天污水橫流。”聊到村子原貌,黎小祿印象深刻。

  海壩村海拔1800多米,四面環山。村裏的土地多挂在半山上,過去村民以種植玉米、馬鈴薯為主,長期望天吃飯。

  “2014年修路、2015年修房、2016年人居環境整治。”盤關鎮人大主席、海壩村脫貧攻堅隊隊長肖值美介紹,自精準扶貧以來,村裏“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靠的是“1+10”黨建幫扶模式,即1名黨員聯繫服務10戶貧困戶,發揮黨員思想帶動、言行示范作用。

(鄉村振興·圖文互動)(4)海壩成“畫”

  貴州省盤州市盤關鎮海壩村的老黨員黎啟貴在侍弄自家門前的小盆栽(6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鄭明鴻 攝

  2015年,海壩村開始環境整治時,要拆除廢棄的老舊房屋,但很多村民不配合。有著20多年黨齡的黨員王茶芬帶頭拆除馬路旁自家的兩排豬圈。

  “村民們都盯著黨員看,王茶芬家的豬圈拆掉後,馬路對面那家也把25米長的圍墻拆掉了。”肖值美説,在黨員的帶動下,村裏順利拆除老舊房,村容村貌大為改觀。

(鄉村振興·圖文互動)(3)海壩成“畫”

  貴州省盤州市盤關鎮海壩村的幾位老人在享受下午時光(6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鄭明鴻 攝

  增收致富快,也靠黨員帶。近年來,海壩村黨員帶頭進行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改種刺梨、軟籽石榴、櫻桃等經濟作物,村民通過在産業園務工以及入股分紅增加收入。2019年,海壩村貧困人口清零,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10924元。

  “收入上來了,人居環境也要跟上。”盤關鎮鎮長任崇志説,在尊重群眾意願前提下,海壩村按照美觀、經濟、實用原則,結合山形地勢、自然生態,以基礎設施、房屋改造、村莊整治、産業發展、留住鄉愁為主線,統一規劃實施改造。

(鄉村振興·圖文互動)(5)海壩成“畫”

  這是6月20日在貴州省盤州市盤關鎮海壩村拍攝的“巾幗小菜園”。新華社記者 施錢貴 攝

  除了黨員帶動,海壩村還通過村規民約、積分管理等,引導村民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文明習慣多一分,人居環境美十分”“屋裏外,勤打理;倒垃圾,用筐袋……”類似標語在村裏隨處可見。

  “再過幾年,村子將會變得更美、村民變得更富、産業變得更強,好日子還在後頭呢!”肖值美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趙文涵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夏日古鎮風光美
夏日古鎮風光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197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