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從“不想來”到“來對了”,大巴山裏的技能培訓班火了
2020-08-05 16:04:5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重慶8月5日電(記者陳青冰、楊仕彥)8月1日,城口縣嵐天鄉首屆手工藝品制作技能培訓課正式開課。

  起初聽到要上課,嵐天鄉村民汪成軍連連擺手。

  “我民宿生意這麼好,為啥要浪費時間上課?”

  和汪成軍想法一樣的人不在少數。自江奉武2016年擔任嵐天鄉黨委書記以來,位于大巴山南麓的嵐天鄉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將鄉村振興與脫貧工作同步推進,全面脫貧的同時,已實現年接待遊客10萬人、旅遊收入超過1000萬元。

  眼下暑期正值旅遊旺季,來自四川達州、重慶主城等地不少人自駕過來避暑。以敬賢山莊為例,房間在8月初便已被預定了一半。有錢不賺反而去上課,這筆賬明顯“不劃算”。

  發現大家上課不積極,江奉武就挨家挨戶去勸説,強調培訓課的好處。“要讓他們認識到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而過上新生活的重要出路是全民創新創業,所以我們必須向村民反覆強調個人技藝提升的必要性。”江奉武説。

  江奉武和培訓班裏的村民交流。

  “會不會是紙上談兵?”汪成軍雖然同意參加,但內心還是有些懷疑。

  汪成軍第一天去上課,發現人都沒來全,本來就沒抱希望的他更想走了。沒想到坐下後,老師的幾個關鍵詞卻把他吸引住了:變廢為寶、就地取材、保留鄉土味……“這堂課太接地氣了,原來都沒想過樹枝、樹幹也可以成為藝術品。”汪成軍説。

  這一下讓已經30多年沒邁入過課堂的汪成軍,安安心心地當了一回學生。汪成軍雖然平時也會做手工,但欠缺一定理論基礎。這次培訓讓他打開了思路,認識到農民也可以搞藝術,他也可以成為一名接地氣的“農民藝術家”。

  指導老師和村民討論如何利用手工藝品裝飾民宿。

  同樣感到驚喜的還有負責授課的徐小松老師。徐小松是開州區大慈小學一名小學美術老師,成立了“鄉拾鄉韻”工作坊,致力于引導孩子在大自然中發現美、創造美。散落的松果、廢棄的果殼、路邊的雜草等都是徐小松眼中的寶貝。

  “我這次來上課原本是很擔心的,怕村民們輕視這些隨處可見的材料,沒想到他們接受得很快。”徐小松説,好幾位村民的創造性都超過他的想像,他相信在嵐天鄉發展手工藝品相關産業是可行的。

  村民近日的學習成果。

  而關于手工藝品銷售,嵐天鄉目前也有了帶頭人。村民楊再雲從2015年便開始自己研究根雕制作,但一直都被街坊鄰居認為是“搞空事”。2018年,在江奉武的鼓勵下,楊再雲開始認真思考根雕的商業價值,著力在藝術性和實用性上下功夫。現在,楊再雲家裏被大大小小的根雕作品塞得過不了人,每月收入最多達2萬元。

  楊再雲也是培訓班中的組長之一,帶頭指導全組成員分工協作。值得一提的是,不僅是楊再雲、汪成軍這樣的農民參與其中,兩名放暑假的大二學生也主動報名來聽課,促使自己學習更多的設計理念。培訓課進入到第3天,不僅原定的30位村民全部到場,另外5位村民也走進了課堂。下一步,他們還將繼續學習木雕、瓦片利用、刺繡等手工技藝。

  其實,8月份的手工藝品制作培訓班只是嵐天鄉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暨全民創新創業技能係列培訓的其中一個。為促進全民創新創業,嵐天鄉在民俗藝術、鄉村旅遊、種養殖業等方面加大培訓力度,加快提升鄉村人才素質,促進人才振興。

  “我們不能止步于脫貧,而應該思考如何保障鄉村旅遊的常態化和長效性。讓村民學會技藝是一個孵化過程,下一步我們將著眼于獨特化、生態化、在地化,打造農文旅全産業鏈。”江奉武説。(參與採寫:劉曉鵬)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笑冬
載入更多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非遺入校園 假期亦快樂
非遺入校園 假期亦快樂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中國西北角:有個村子叫神座
彗星與巨石陣
彗星與巨石陣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091126328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