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天空之城”理塘找到産業新風口
2020-10-15 08:34:24 來源: 成都商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打好農旅組合拳

  “天空之城”理塘找到産業新風口

1000畝馬鈴薯基地裏,大型機械正在收獲馬鈴薯 攝影記者 王勤

位于高城鎮車馬村的仁康古街 攝影記者 王勤

駐村幹部伍小波(左二)到村裏走訪 攝影記者 王勤

  理塘,來自藏語“勒通”,意為“像銅鏡一樣的壩子”。其縣城海拔超過4000米,可謂世界高城。同時,理塘縣也是四川省三個“六類區”縣之一,曾是國家級貧困縣。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建設美麗生態幸福小康理塘,2016年起,成都市新都區、金堂縣共同開啟了對口支援理塘縣脫貧奔康之路,新都區、金堂縣發揮各自優勢、精誠合作對口支援,2019年底,理塘縣脫貧攻堅工作順利通過省級交叉檢查驗收。2020年2月,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38.1%下降到現在的0.83%。

  脫貧只是基礎條件,脫貧之後不返貧、不致貧,造福百姓民生,探索致富奔康可持續發展道路,依托農業産業、區位優勢和藏族風情,新都區和金堂縣合力打出一係列農旅組合拳。

  引進龍頭農企 鄉村振興“接力”脫貧攻堅

  理塘縣地高天寒,熱量嚴重不足,農作物品種單一。同時,高原光照強烈,晝夜溫差大,有利于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和養分積累。

  在距離縣城約50公里的濯桑鄉,在平坦的旅遊大道旁,沿著一段山路往上,很快,一片難得的平整高山草甸映入眼簾,此刻,曾經的荒地已“變身”千畝馬鈴薯基地。10月,是馬鈴薯開始收獲的季節,一臺大型馬鈴薯收播一體機正在進行調試。這是理塘縣第一臺馬鈴薯大型收播一體設備,也意味著理塘縣的馬鈴薯種植跨入大型機械化生産時代。

  “之前這塊是荒地,企業剛引進的時候,開荒了一部分試種馬鈴薯,我們來考察的時候偶然發現,這塊土地可以説是理塘縣范圍內難得的肥沃、平整,沒有石塊,很適合做大規模的種植基地。”從新都區農業農村局到理塘縣挂職發改局副局長的胡雲説,前期向老百姓推廣,反映效益也不錯。

  由新都區對口支援理塘工作隊牽線,2017年引進新都區農業龍頭企業、“農業部薯類作物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成都久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駐理塘落地,與理塘縣農業投資公司合資建立佔地1000畝的馬鈴薯三級良繁基地。“現在我們引進的品種,適應性好、抗病性好,産量能達到每畝2.5噸。”理塘縣康南農牧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陳志明介紹説,2019年,400畝馬鈴薯良種産出,在今年供應了全縣4000畝馬鈴薯種植,而今年的1000畝基地,足夠明年覆蓋全縣所有的馬鈴薯種植良種供應。

  助農增收,首先從貧困地區自身産業振興和轉型開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農民可持續穩定增收。

  扶持本土企業 自身發力發揮造血功能

  9月20日上午,在新都區援建項目、理塘香菇基地的包裝車間,村民日青卓瑪正熟練地將幹香菇裝袋、稱重、封袋。松茸季過去,卓瑪和附近村的村民們又到蘑菇基地裏打工,每天至少能掙100塊錢。

  “2019年,我們光是給務工人員發工資,就發了120萬。”理塘縣下木拉鄉馬岩村村支部書記、馬岩村農副産品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降措介紹説,松茸採摘季節,長期員工的工資每天為150元,一個月就是4500元,工人多來自周邊的甲洼鎮、下木拉鄉和德巫鄉3個鄉鎮,其中80%都是貧困戶。不僅如此,三個鄉鎮中的13個村、約300戶,以入股的形式享受合作社分紅收入,2019年,貧困戶每戶分紅3500元,非貧困戶分紅3000元。

  香菇基地,是一塊“飛地”,是理塘縣黨建引領産業飛地示范基地,也是理塘縣脫貧攻堅産業示范基地。基地的“原址”在距離縣城100多公里的下木拉鄉,2017年搬入理塘濯桑現代生態農業産業園。

  2019年,新都區整合對口支援項目資金200萬,幫助基地更換了一條全新的生産線,“以前一天只能烘幹5000多斤,現在可以達到8000到1萬斤。”降措説。

  新都區對口支援工作隊隊員、挂職理塘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副局長楊顯舉説,除了生産能力都幫扶,每次成都周邊有農博會、交流會,都會幫忙把産品帶出去,擴大銷售渠道。今年年底,基地生産的香菇將在一家大型電商平臺上線。

  農旅結合,基礎先行 貧困戶吃上“旅遊飯”

  在理塘縣深度貧困鄉藏壩鄉,尚未正式對外開放的喜馬拉雅植物園已經在今年為期兩個月的建設中,提供了360人次的用工崗位,每人平均增收2000元,其中貧困戶佔98%。“植物園種植了絕大部分青藏高原特色植物,通過花卉、苗木、中草藥的培育,形成甘孜州重要苗木供應基地。”藏壩鄉鄉長敖天成介紹説

  鮮花、綠植、藍天、碧水,極具高原特色的喜馬拉雅植物園,更將成為下一個國道上的網紅打卡點。

  藏壩鄉,通往稻城亞丁機場的國道穿境而過,僅一小時車程,地理位置優勢得天獨厚。

  今年,金堂縣人民武裝部投入扶持資金40萬元,在藏壩鄉第一個集體經濟——藏青扎喇牦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通牦牛産品走出去、把遊客引進來的路子,按照牧旅結合的發展思路,在藏壩鄉啟動實施藏青林卡牧旅體驗園建設,“現在我們的帳篷村、彩虹滑道、餐廳的主體裝修,都建好了,等到明年5月,招引企業入駐,遊客就可以體驗騎馬、射箭、吃藏餐的牧民生活。”金堂縣對口支援工作隊隊員、挂職藏壩鄉脫貧攻堅專職副書記胡科説,粗略估算,開業後,藏青林卡牧旅體驗園可以提供100個就業崗位,除了餐廳服務的工作人員,牧民可以牽馬,賣農副産品、手工藝品,改變遊牧而生的生活方式,穩定和持續增收。

  打造藏式莊園,開發古街 脫貧攻堅搭上文旅發展的“車”

  理塘縣城有著世界最大傳統藏寨群落,已有1300年歷史的千戶藏寨。

  在千戶藏寨的核心區域,10月,一家新打造的民宿即將完工。和別的民宿、餐廳不同的是,這家旅遊民宿,是由金堂縣投入對口支援資金200萬,理塘縣文旅體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00萬,從2戶貧困戶手裏租賃下民居,維修加固,共同打造現代與傳統融合為理念的藏式莊園體驗民宿綜合體。“分為A、B、C三棟,一共有9間房。”擁有多年旅遊民宿經驗、負責項目設計打造的諾爾布説。

  租金,可以直接增加貧困戶經濟收入,打造期間,村民務工也可有一定勞動報酬,“項目落地建成後,可實現貧困戶就業20人以上,每人平均年收入可達到8000至12000元。”負責對接、協調項目的金堂縣對口支援工作隊隊員、駐村工作人員何凡説。

  “整個千戶藏寨有4000多棟民居,但我們現在開發的還很少,”理塘縣文旅體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杜冬冬介紹説,仁康古街是理塘縣重點文旅項目,脫貧攻堅搭上文旅發展的“車”,更多的是想“拋磚引玉”,“我們開發打造,歡迎當地居民來學,來拿著尺子量,去帶動和引領更多地開發藏族文化體驗地,更好地打造理塘的文旅産業,把遊客留下來。”

  運營管理不設防、平臺資源共用,不僅僅著眼于當下和未來一段時間,需要幫扶的貧困戶可以享受到租金收入、務工保障、手工藝品加工銷售收益,更重要的是,這是一部文旅大戲,是持續性增收的源泉。

  現場

  為了易地搬遷貧困戶

  一條50米的水泥路“搬了家”

  伍小波和吉巴甲他的“緣分”,起源于2017年的一段路。

  那時,從金堂縣交通局到理塘縣挂職交通運輸局副局長的伍小波,正撲身忙碌在對口支援理塘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

  2017年7月,一個不會講漢話、拄著拐杖、行動不便的藏族大爺,攔住了伍小波。

  這位藏族大爺,就是今年70歲的吉巴甲他。2016年年底,作為水電移民搬遷戶,吉巴甲他所在的甲洼鄉玉洼河村部分貧困戶,從雅礱江邊搬遷至縣城所在地—高城鎮城郊。因地處城郊,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善,新家門口的路還是泥路。年輕時,吉巴甲他的腿不慎被砸斷,落下殘疾,門口的泥路,是他出行最大的障礙。“我就想去試試,能不能申請給我們修下路。”吉巴甲他説。

  伍小波被攔下後,到現場實地調查,吉巴甲他和其他幾戶村民門外,確實苦于這出行的“最後50米”,但沒有納入項目計劃,該怎麼解決?對當時新建道路項目了然于心的伍小波想到了附近不遠處的一條路,“那條路正在修,規劃公里數的最後一段,恰好沒有人居住。”伍小波申請,將另一條路上的最後50米,“挪”到了吉巴甲他和村民們的新家外,既解決了村民們的出行問題,也沒有額外的項目資金支出,皆大歡喜。

  沒想到,這段路的緣分,延伸到了2019年。2018年底,在交通局挂職任務接近尾聲,伍小波又接到了駐村工作的任務,巧合的是,伍小波的駐村,正是吉巴甲他所在的甲洼鄉玉洼河村。

  從那以後,走村入戶、宣講政策,從面對鋼筋水泥的工程建設,到手拉手和村民拉家常、“兩不愁三保障”,如何幫助村民們脫貧奔小康,伍小波有了更深更真切的感觸。如今,以吉巴甲他家為例,從當時到建檔立卡貧困戶,到2019年每人平均收入達到3700元,順利脫貧摘帽。新房子修好了,路通了,電有了,冰箱裏裝滿了酥油茶、牛肉,吉巴甲他説,當年的日子和現在相比,一個是地,一個是天,他想活得久一點,過過好日子。

  在玉洼河村,村民給伍小波取了一個藏族名字,格勒,是大山的意思。伍小波很喜歡這個名字,他説,無論是在交通局,還是在玉洼河村,最大的感觸,就是脫貧攻堅工作,不能把自己當外人“置身事外”,而是要把自己融入當地。“伍小波同志給我們村上做了不少實事,村民都很喜歡他,都希望他不要走。”玉洼河村會計這樣説。

  如今,駐村工作即將告一段落,高原上的蟲草季、松茸季也進入尾聲,伍小波心裏挂著今年的對口支援政策,資金項目是否落實到位。“脫貧之後,我們還要考慮如何繼續做好對口支援,貧困戶不返貧,社會經濟發展,要越來越好。”伍小波説。

  記者手記

  離開吉巴甲他的家時,他和每一位客人都認真地拉了拉手,眼睛裏閃著淚光。

  “我們剛來的時候,這條路上的房屋才開始修。”車輛行駛在理塘縣城郊的街道上,對口支援理塘縣工作隊的一位隊員如是感慨,我們聽到了一絲驕傲,也聽出了一絲不舍。

  理塘一行,我們看了農業産業、看了民宿旅遊,看了精心打造的文旅項目,從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從“兩不愁三保障”,對口支援涉藏地區的工作,早已經從讓大家吃飽穿暖,提升到致富奔康上。(記者 于遵素 攝影記者 王勤)

【糾錯】 責任編輯: 周楚卿
載入更多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稻田飄香收獲忙
稻田飄香收獲忙
新疆旅遊業“回暖” 阿勒泰秋季旅遊升溫加速
新疆旅遊業“回暖” 阿勒泰秋季旅遊升溫加速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410112661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