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武陵山區,三位“網紅”戰貧記
2020-10-16 08:03:0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他們是奮力書寫脫貧攻堅壯麗史詩的親歷者、見證者和受益者

  武陵山區,三位“網紅”戰貧記

  今年10月17日是第七個國家扶貧日,“十三五”時期中國超過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絕對貧困。脫貧攻堅是由千千萬萬個體的奮鬥所成就。無臂小夥陳茲方、“背簍哥”劉成松、“牛倌妹”許群群……他們是戰貧“網紅”,更是奮力書寫脫貧攻堅壯麗史詩的親歷者、見證者和受益者。他們掙脫貧困、走向新生活的經歷,正是滾石上山、頑強拼搏、堅韌不拔的脫貧攻堅精神最真實的寫照

  在位于武陵山區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活躍著三位戰貧“網紅”——無臂小夥陳茲方、“背簍哥”劉成松、“牛倌妹”許群群。

  鄂西的綿綿大山似乎天然塑造了當地人一種保守的性格,然而生于斯、長于斯的陳茲方、劉成松、許群群三人卻用創新思維戰貧,為武陵山區脫貧攻堅交出了一份格外別致精彩的答卷。

  無臂小夥用雙腳開起了網店

  從吃飯、洗臉、洗澡、刷牙、穿衣服、上廁所,到切菜、炒菜、劈柴、打字、剝雞蛋、穿針線、用油鋸鋸柴、用打火機打火,再到做宣傳片、打理網店……陳茲方這雙腳,創造了太多不可思議的奇跡

無臂小夥陳茲方

  無臂小夥陳茲方在恩施州幾乎稱得上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在苦難面前的奮鬥精神、戰鬥精神感染了很多人。

  誰又能想到,一個一生下來就沒有雙臂的人,有朝一日可以突破身體的限制,闖出一番令人刮目相看的名堂來,不僅不拖累家庭和社會,還源源不斷貢獻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成為脫貧攻堅中具有標桿意義的一個符號。

  陳茲方1989年3月2日出生于恩施州巴東縣水布埡鎮許家灣村一個名為三岔溪的地方。在他9個月大時,父親因為腦中風去世,留下母親、哥哥和他相依為命,當時他的哥哥陳茲階12歲。

  為了把兄弟倆撫養大,母親魯冬月起早貪黑,夜以繼日,竭盡所能。5畝農田是家中一切收入的來源,面對一眼望不到邊的莽莽大山,除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種好家中的5畝地,魯冬月沒有別的路可以走。

  母親的辛苦,陳茲方自幼看在眼裏,藏在心裏;母親的堅韌,亦時刻感染著他,激勵著他。學會自理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陳茲方做到了。

  剛滿4歲的時候,陳茲方常常趁母親和哥哥不在,偷偷練習站立。突然有一天,他朝魯冬月大喊:“媽,我站得起來了!”魯冬月循聲望去,真的,兒子站起來了!由于不好掌握平衡,陳茲方站了片刻就摔倒在地上。魯冬月要扶他,他不讓,堅持咬著牙自己再站起來。

  他練習用腳夾筷子吃飯,一次次汗濕衣衫,打破碗,飯菜撒滿地;他練習用腳夾木棒寫字,一次次尿濕褲子,腳趾被磨破皮發炎潰爛;他練習用腳夾鐮刀割草,腳上被劃得全是口子……

  巴東縣為教育大縣,當地百姓素來重視教育。把讀書視為衝出大山、改變命運的那一點信念,也深深地影響到了魯冬月。她下定決心不惜一切代價讓陳茲方多讀些書。

  1998年,陳茲方9歲,魯冬月帶著他來到三岔溪石門小學要求入學。鑒于陳茲方日常的學習、生活都面臨困難,學校拒絕接收他。母子倆不放棄,先後8次一同去學校懇求,陳茲方還當場展示用雙腳穿衣、脫衣、喝水、寫字……終于得償所願。

  年歲漸長,陳茲方越來越介意上廁所需要同學幫忙。2005年下半年,實在難以忍受這一點,進入初中二年級沒幾天的陳茲方,提前結束了自己的求學生涯。

  輟學一年多後,陳茲方成功解決了上廁所問題,就此重拾信心的他開始琢磨怎麼做點事情,自力更生。

  2008年,陳茲方開始嘗試養豬,總共養了13頭,由于市場不景氣,虧了3000多元錢——對于這個一貧如洗的家庭來説,3000多元錢無疑是筆“巨款”。魯冬月覺得太辛苦,風險又大,不讓陳茲方養豬了。

  養豬不行,陳茲方又開始嘗試養羊。2009年,一位好心的村民給了他一只母羊,他加倍呵護,悉心飼養,母羊繁殖後,羊群逐年擴大,到2015年9月,已發展到35只。2015年10月,他賣掉30只羊,賺了一萬多元錢。

  雖然收入可觀,陳茲方卻未止步于此。如何讓人生變得更有意義?他陷入了沉思。

  2012年初,陳茲階用打工掙來的錢給弟弟買了一部智能手機。陳茲方不斷摸索,熟練地玩起了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

  “為什麼不利用互聯網做點事呢?”思之再三,陳茲方決定開一家網店,帶領父老鄉親一起養羊,通過互聯網把羊和其他土特産賣出去,自己富,也富他人。

  2016年3月,陳茲方的網店在水布埡楊柳池集鎮上開張了——那裏離他家不太遠,方便往返。2016年下半年,他的網店搬到了交通更為便捷的巴東縣野三關集鎮。

  為了更好地經營網店,陳茲方不僅學會了用雙腳操作電腦,還學會了用雙腳拍攝、剪輯視頻,做宣傳片。

  從吃飯、洗臉、洗澡、刷牙、穿衣服、上廁所,到切菜、炒菜、劈柴、打字、剝雞蛋、穿針線、用油鋸鋸柴、用打火機打火,再到做宣傳片、打理網店……陳茲方這雙腳,創造了太多不可思議的奇跡。

  今年4月28日,陳茲方再上新臺階,與國網恩施供電公司工作人員王玲一起做起了“直播帶貨”,向網友推介巴東滯銷的橙子。

  現場品鑒環節,陳茲方坐在地上,一只腳扶住挂在樹上的橙子,一只腳腳趾夾持水果刀,兩只腳密切配合,熟練地將橙子的皮削掉後摘下來,變身食客,狼吞虎咽,向網友們展示那橙子有多麼的鮮美。

  通過兩位主播3個小時的賣力推銷,線上線下共售出6噸橙子。

  2018年,陳茲方全家脫貧。2019年,陳茲方的網店銷售額達280余萬元,毛利潤超過20萬元。今年,受疫情影響,截至目前,陳茲方的網店毛利潤僅約8萬元,下滑嚴重。

  陳茲方並不悲觀。他覺得,只要穩扎穩打把工作做好,沒有什麼坎不能邁過去。他的思路也很清晰,就是最大限度拓展渠道和影響力。眼下,他正積極爭取進入“扶貧832”銷售平臺。

  “媽媽為了我們,付出了所有,現在落下了很多的病根。我想努力賺錢,將來把老人家從山裏接出來。”陳茲方説。

  陳茲方自強不息的精神,鼓舞著一方百姓。他先後獲得湖北省五四青年獎章、湖北省勞動模范、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年逾五十“背簍哥”

  為景點做打油詩,當導遊,種藥材,他“求變”攢下存款數十萬元

“背簍哥”劉成松

  “大峽谷裏迎客松,歡迎賓客峽谷遊,只要真心去握手,你就飄遊天空中……”在國家5A級景區恩施大峽谷,小學文化程度的“背簍哥”劉成松精心創作的介紹景區各景點的打油詩,直白風趣,被傳為佳話。

  “背簍哥”年逾五十,已在景區謀生多年,常年背著一只背簍,一面給遊客背東西或者背小孩,一面充當導遊,用自創的打油詩和詼諧的話語向遊客解説各景點,順帶推銷拐杖等商品,通過無可替代的個人魅力,將遊覽景區的旅程變得輕松有趣,受到遊客歡迎。

  他是個精瘦的人,個子不高。他的家在恩施大峽谷萬丈懸崖下方一個名叫倒灌水的小片區——這裏是恩施大峽谷的腹地,也是曾經窮得叮當響的地方。

  當地有句老話叫作“嫁女莫嫁倒灌水”,可見倒灌水之窮。

  在“背簍哥”的記憶深處,當年的窮可以用“恥辱”來形容。從倒灌水到恩施大峽谷風景區管理處,如今不過10余分鐘車程,然而30多年前“背簍哥”到管理處所在的集鎮上學,卻需要步行兩個小時,每天早上5點多就得打著煤油燈出發。

  沒有公路,種地的肥料得從集鎮上背回來,一天只能背一包尿素,“背簍哥”十四五歲開始從集鎮上背肥料,背了很多年。

  吃水是更大的難題。倒灌水的村民要到水溝上去挑水,單程超過兩公里,一早上只能挑一次水。

  在恩施大峽谷開發成景區之前,“背簍哥”靠在山間種地、放牛謀生,家裏缺油缺鹽是常事。家徒四壁,人微言輕。父母生病無錢醫治,無處可借,無人能借。

  17歲那年,深受貧窮之苦又看不到任何希望的“背簍哥”忍不住出門闖蕩,到廣東韶關挑了10多年的煤。2005年,年邁父親身患重病,他回到家中,一邊近身照料,一邊想方設法維持生計。

  他拼命勞作,每天天不亮就下地,打著手電筒幹活,白天再去周邊做零工。盡管如此,一年到頭才三四千元的收入,還不夠父親的醫藥費。

  生活的出路在哪裏?“背簍哥”開動腦筋,不斷嘗試。他栽過五倍子樹,五倍子樹不行,又栽過核桃樹。隨著恩施大峽谷建成5A級景區,他終于找到了一份理想的生計。

  巧舌如簧的他,歷時兩個月,給景區每個景點都做了一首打油詩。這些打油詩雖算不上雅致,卻“貼近遊客”,很接地氣。

  例如,關于回音壁景點,“背簍哥”這樣寫道:  一道銀河隔兩邊,天地人間情義在,終究一日來見面,老婆,我愛你!

  關于火炬峰景點,“背簍哥”這樣寫道:

  火炬生在絕壁上,照滿峽谷真輝煌,只要貴賓把它想,拿回家裏更舒暢。

  關于一炷香景點,“背簍哥”這樣寫道:

  恩施峽谷一炷香,上大下小,摸也摸得到,抱也抱得到。

  關于玉女峰、玉筆峰景點,“背簍哥”這樣寫道:

  爬了一山又一山,翻了一嶺又一嶺,一路辛苦好高興。

  一路的雄風好英俊,榮華富貴樣樣行,八萬大軍英雄漢,大家幫忙點個讚。

  山川美景真好看,大家覺得沒看夠,歡迎大家又來看。

  到此一遊,有此一樂。就這樣,“背簍哥”的名聲在景區傳開了,也在網上傳開了。不少遊客到恩施大峽谷遊玩,都會主動去找這位“背簍哥”。

  幾年下來,過去靠拿低保過日子的“背簍哥”,徹底翻身,攢下存款數十萬元,家裏蓋起7間大房。

  受益于旅遊業的跨越式發展,倒灌水一帶的村民普遍較為富裕,但是“背簍哥”自豪地説,他的經濟條件在倒灌水“可以超過一半的人”。

  三年前,他曾滿懷憧憬地告訴記者,他有信心在三年之內把自己的7間大房改成“背簍哥農家樂”。他覺得“背簍哥”這3個字是最好的招牌。

  為此,他制定了“三年規劃”:“我還要再掙3年錢。我今年準備栽1萬蔸大黃,1萬蔸大黃在3年之內要賣10萬元,我三年在景區可以賺15萬元,就25萬元了,我就把那個房子做成農家樂。”

  如今,三年時間過去,“背簍哥農家樂”並未建成。他這樣解釋:“我一個人搞農家樂風險太大,不敢搞。”盡管如此,他的收獲與預想中的農家樂相比毫不遜色,被他視為實現這一目標重要資金來源的藥材,已經發展到20畝的規模。

  “人不聰明賺不到錢,我腦筋還靈活,曉得怎麼賺錢。”“背簍哥”説,他要一直拼下去,一直奮鬥,絲毫不懈怠,“學爹媽”,“八九十歲都種得地”。

  從月入百萬簽約歌手到返鄉創業“牛倌妹”

  企業籌建初期,身材嬌小的許群群帶著鄉親們住山洞、吃粗糧、戰高溫、鬥嚴寒,從購設備、建廠房,到聘專家、抓生産,每一項工作都親力親為

“牛倌妹”許群群

  海拔1600多米的恩施州鶴峰縣燕子鎮朝陽村雞谷嶺,矗立著一座現代化的全封閉式養殖場。它的創辦者是容貌姣好、嗓音甜美的“80後”姑娘許群群。

  許群群原本是一名月入百萬的簽約歌手。2007年,她從武漢音樂學院畢業,只身遠赴新加坡,成為一名簽約藝人,通過演藝獲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群群你回來吧!在家你是老大,媽媽現在和50頭牛在山洞住著,沒有水、沒有電,每天只能吃在火坑裏燒的馬鈴薯,有時還有野獸,很害怕,你回來幫幫我吧!”2013年5月12日,正在廣州定制演出服的許群群,接到了母親打來的求助電話。

  乘飛機、搭班車、坐皮卡,輾轉10多個小時,心急如焚的許群群于當晚深夜趕到了母親養牛的雞谷嶺。偌大的岩洞裏,疲憊的母親正在煤油燈下給牛添草喂水,數十頭牛的咀嚼聲、呼吸聲響成一片。許群群鼻子一陣酸楚,忍不住跑上去,一把抱住母親,説:“媽媽我回來了……”

  幫助母親養牛的日子,讓許群群找到了養牛的快樂。不久,她參加了一場全國性的養牛大會,通過交流學習認識到,雞谷嶺林草豐茂,氣候溫和,特別適合牛群生長,是“一塊福地”。于是,她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動用全部積蓄開辦一家大型養牛場。朋友們都勸她,跨行業投資風險大,沒必要冒這麼大的險,許群群不為所動。她有自己的想法——

  “家鄉還是我離開前的樣子,路還是原來的泥濘路,房還是原來的木板房,鄉親們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勞作,但苦于無産業、無項目、無帶頭人,仍然生活在貧困之中。作為一名共産黨員,我有責任有義務站出來,帶領他們通過努力改變貧窮的面貌。”

  通過考察,她也十分看好養牛的前景。2014年5月,許群群拿出自己多年打拼的積蓄及多方籌集的資金共計3500多萬元,注冊成立了一家農牧業公司,開啟了自己的“牛倌”生涯。

  企業籌建初期,身材嬌小的許群群帶著鄉親們住山洞、吃粗糧、戰高溫、鬥嚴寒,從購設備、建廠房,到聘專家、抓生産,每一項工作都親力親為。

  最初並不看好許群群的村民們,也被她的勤奮執著所感動。收割時節,燕子村、董家村、朝陽村等附近幾個村的村民們紛紛把玉米秸稈無償地送給她做牛飼料。

  經過幾年發展,企業産業規模逐步擴大,目前年産值已過億元,形成了肉牛養殖、農作物種植、釀酒加工、肉製品加工、有機肥加工的一個養殖基地、兩個種植基地、三個加工廠的現代農業迴圈經濟模式。在最初養牛的岩洞裏,藏著20多萬公斤苞谷酒,它們是許群群雇人利用種植基地産出的苞谷釀造而成。

  “我覺得,一定要發展迴圈産業,只有這樣才能物盡其用,綠色環保,讓每一個環節都高質高效,把企業做大做強。”許群群説。

  通過提供種牛和農資、墾地入股、簽訂收購訂單等多種方式與農戶建立的緊密利益連接關係,許群群帶動11個村3253戶農戶實現産業增收脫貧,其中包括貧困戶335戶。她的養殖基地被評為全國巾幗脫貧示范基地。

  依托“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鄉親致富,許群群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許群群還特別重視技術,不惜花重金聘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我們這裏祖祖輩輩養不好牛,缺什麼,就是缺技術。”

  2015年以來,許群群先後獲得荊楚楷模、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國畜牧業先進個人、中國好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三農創業致富十大榜樣、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篳路藍縷,回首創業經歷,許群群動情地説:“剛開始我並沒有想過養牛。我膽子小,看到毛茸茸的兔子都害怕,別説站在牛旁邊。另外我怕臟,一想到養牛會踩在牛糞上,就很抗拒。”正是母親的期盼、心中的責任讓她走上了這條路,並將在這條路上繼續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記者譚元斌)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載入更多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稻田飄香收獲忙
稻田飄香收獲忙
新疆旅遊業“回暖” 阿勒泰秋季旅遊升溫加速
新疆旅遊業“回暖” 阿勒泰秋季旅遊升溫加速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3261126617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