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渤海灣畔的新農事:鹽鹼地變身智慧稻田
2020-10-23 17:13:2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石家莊10月23日電(記者高博)金秋十月稻飄香,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的原野水稻合作社一派豐收景象。聯合收割機在金黃的稻田裏轟鳴而過,吞下沉甸甸的稻穗,吐出金燦燦的谷粒……

  羅慧倩帶著女兒跟在收割機後撿拾遺漏的稻穗。羅慧倩家住天津市和平區,2018年,她到樂亭趕海遊玩時,聽説原野水稻合作社正開展新興休閒農業,便好奇地報名認養了兩畝水稻田。

  看著“侍弄”過的水稻豐收,羅慧倩成就感滿滿。“對我來説,下地舒活舒活筋骨,是對平日辦公室工作的‘解乏’;對孩子來説,更是一次愛惜糧食的教育。”

  渤海灣畔的樂亭縣,有近15萬畝耕地為鹽鹼地。20世紀這一帶流傳著這樣一句口頭禪:“旱了收螞蚱,澇了收蛤蟆,不澇不旱收鹼嘎巴。”近些年,農業部門持續對鹽鹼地區進行改良開發,過去貧瘠的土地逐漸成為可利用的資源。

  樂亭縣原野水稻合作社于傳統農業中引入休閒旅遊元素,實現了一産和三産融合發展。認養稻田後,像羅慧倩這樣的城裏人,平時沒空打理稻田,但她一點也不用操心。

  羅慧倩打開手機上安裝的APP告訴記者,通過可視化監控係統,可以隨時觀察水稻生長情況,以及工作人員每日如何耕作。“手指在手機螢幕上輕輕一點,生鮮農産品還能配送到家。”

  對于傳統農業來説,認養水稻是互聯網思維帶來的新思路。原野水稻合作社負責人李福生表示,認養水稻就像一根扁擔挑兩頭,“認養人能吃上從田間到餐桌直供的農産品,體驗農桑之樂;合作社社員則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

  李福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社員自己種水稻,每畝地每年的純利潤也就600元。而現在,社員僅靠土地分紅,每畝地一年就可分得1000元,擁有“自由身”的社員還可以到合作社打工,收入每年超過2萬元。

  如今,作為樂亭縣最大的水稻合作社,原野水稻合作社種植面積已達5750畝,輻射帶動周邊45個村的1200多個種植戶致富。

  唐山市曹妃甸區是河北省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縣區。在這片曾經泛著白鹼的土地上,幾代人引灤河水灌溉壓鹽、施磷石膏改良土壤,選育種植耐鹽鹼農作物品種,終于讓昔日白花花的鹽鹼灘涂變身“魚米之鄉”。

  如今,曹妃甸區探索了稻田養蟹生態種養模式,建成1.5萬畝稻田蟹養殖基地。曹妃甸區第一農場場長高克敬表示,螃蟹對藥物敏感,所以稻田裏基本不灑農藥,一方面稻田雜物給了螃蟹充足的食物,另一方面,螃蟹産生的排泄物還成了水稻的肥料,增強了地力。

  “正在收割的天然無公害蟹田稻米,賣到了5元一斤,膏滿黃肥的螃蟹,一斤還能賣60元,一地雙收比單種水稻能增收不少。”高克敬笑著説。

  “古詩‘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講的就是既要講效益,又要講生態。”高克敬説,“良性迴圈的生態種養模式,讓我們農村發展後勁更足,日子過得有奔頭!”

【糾錯】 責任編輯: 趙文涵
載入更多
天山腳下稻花香
天山腳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649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