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彩雲之南揮別千年貧困——寫在雲南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之際
2020-11-14 15:00:29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昆明11月14日電 題:彩雲之南揮別千年貧困——寫在雲南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之際

  新華社記者王長山、吉哲鵬、楊靜

  這是9月29日拍攝的會澤縣鐘屏社區搬遷點(無人機照片)。11月14日,雲南省政府宣布,鎮雄縣、會澤縣等9個貧困縣(市)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雲南88個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貧困群眾告別絕對貧困。這也昭示著,這個貧困縣數量曾居全國第一的省份,歷史性地告別了延續千年的絕對貧困。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鎮雄、廣南……最後9個縣市退出貧困縣序列!11月14日,雲南正式公告這一消息。至此,雲南88個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貧困群眾告別絕對貧困。這也昭示著,這個貧困縣數量曾居全國第一的省份,歷史性地告別了延續千年的絕對貧困。

  絕對貧困問題得到解決

  提起福貢縣匹河怒族鄉托坪村,大家都認為這個位于高黎貢山上的怒族寨子是貧窮的代表:連續5年沒辦喜事,167戶中有125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村民出行靠人馬驛道。

  雲南貧困縣數量曾居全國首位。針對“三區三州”的迪慶、怒江,深入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工程;針對邊境一線,實施興邊富民工程改善沿邊群眾生産生活條件……解決深度貧困問題是重中之重,雲南推動資源和力量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脫貧攻堅的“上甘嶺”,2014年貧困發生率達56.24%,許多村寨像托坪村一樣“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為此,怒江州在“十三五”期間實施近10萬貧困群眾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9月24日,搬遷戶宋舉在鎮雄縣舊府街道的産業扶貧基地勞作。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9月29日,搬遷戶徐開蘭(右)在會澤縣華泥産業扶貧基地採收蔬菜。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去年,托坪村群眾告別木板房,搬到與鄉政府一江之隔的搬遷點,村民到扶貧車間打工,孩子就近上學。去年底,托坪村的貧困戶實現脫貧。現在提到托坪村,大家會想到諧音“脫貧村”。

  福貢縣是此次宣布的9個脫貧摘帽縣之一,現在成為真正的“福地”;地處石漠化片區的廣南縣曾是“又廣又難”,現在變為“天之廣雲之南”……眾多的貧困角落撕掉舊標簽,換上新名片。

  在怒江州福貢縣匹河怒族鄉老姆登村,怒族群眾鬱五林(後排右三)在自家開的農家樂給客人表演民族歌舞(11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生活不好,景色再美也沒心情看。”香格裏拉市五境鄉84歲的藏族老人此裏卓瑪説。鞋子幹活時挂在肩頭不舍得穿、火塘上的鍋和鐵架是家裏最值錢的物件……小時候的情景仍藏在她的記憶裏。“如今住大瓦房、瞧大電視,一年賺幾萬元……”提起現在老人很激動。

  雲南省扶貧辦主任黃雲波説,現行標準下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8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困擾雲南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地得到解決。

  脫貧凝聚著共産黨人的初心

  兩年前,“80後”女民警胡硯被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公安局派駐到廣南縣任篆角鄉駐鄉扶貧工作隊隊長、大坪村駐村第一書記時,村民對她疑惑不已。

  實幹出答案。在大坪村的危舊房改造工作中,部分年齡較大的村民不願參與,胡硯和大家一起當“小工”,幹體力活。大家被感動:“胡硯像親人一樣。”

  9月23日,搬遷群眾帶孩子在位于鎮雄縣魯家院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南苑社區衛生服務站看病。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真心為村民辦實事,村民就會信任我們,把我們當親人。”這是胡硯挂在嘴邊的話。像胡硯一樣,2015年以來,雲南全省累計選派4.85余萬名駐村第一書記、19.47萬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

  黃雲波説,把最優秀的幹部選配到脫貧攻堅一線,與貧困群眾並肩戰鬥,廣大幹部用腳步丈量民情民意,用實際行動踐行使命擔當。

  “雨這麼大,我放心不下群眾的安危。”騰衝市猴橋鎮膽扎社區黨總支副書記郭彩廷冒雨駕車入村察看貧困戶災情的途中突遇泥石流,生命定格在47歲……2015年以來,170多名扶貧幹部犧牲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用生命抒寫了為民情懷。

  9月24日,搬遷戶龍先燕在鎮雄縣大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銳烽服飾扶貧車間工作。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貧困堡壘被攻破,村寨舊貌換新顏。在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昭通市,36萬多貧困群眾搬入新居,實現從深山到城鎮的“跨越”;

  山風見海浪,幫扶顯真心。2016年以來,上海和廣東累計投入財政援助資金135億元,實施幫扶項目4127個,幫助雲南37.2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

  ……

  “黨員幹部和各界人士把貧困戶當家人,把扶貧事當家事,脫貧攻堅的每一個數字背後都凝聚著共産黨人的初心使命。”黃雲波説。

  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

  在瀾滄縣景邁山上的芒景村,77歲的布朗族村民蘇國文家兩代人許下不同的夢想,折射著山寨巨變。

  9月24日,在鎮雄縣大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老人們在老年之家休閒娛樂。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寨子不通電,很多人只有一套衣裳,洗了就只能躲在家裏。”當年窘迫的場景刻在蘇國文腦海中。1951年,他的父親蘇裏亞當著村民説了三個夢想:總有一天公路會挖到山頂上,會用“鐵牛”來犁地,會過上白天黑夜都光明的日子。

  蘇國文説,父親的三個夢想早已實現,而且還被超越了一大截。近年來,在繼續保護好古茶林的同時,村民通過控制茶樹行間距等措施改造自家的臺地茶。如今,茶樹棵數少了,茶葉卻因品質上乘賣出好價錢。

  不只在景邁山,雲南各地都在書寫著因産業而興的動人細節。

  集中投入資金,著力實施6大工程,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實現,聚居區貧困人口“一步跨千年”;8502個貧困村實現100%通硬化路、通動力電、光纖網絡覆蓋;今年,88個貧困縣投入産業扶貧資金逾185億元……貧困地區從窮窩窮業到安居樂業,從愁吃愁穿到全面小康,整體面貌得到極大改變。

  黃雲波説,今後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9月24日,學生在位于鎮雄縣大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高山九年一貫制學校上電腦課。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有了大學生、電商進山寨……看著生機勃勃的景邁山,蘇國文也有了三個夢想:進一步辦好教育;把生態茶園改造進行到底;保護好生態。

  蘇國文説,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

  相關新聞:

  雲南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

  雲南最後9個貧困縣(市)退出貧困縣序列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周楚卿
彩雲之南揮別千年貧困——寫在雲南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之際-新華網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410112673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