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作家梁曉聲:比起故事,我更想把歷史感寫出來
2018-11-26 07:57:44 來源: 大河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人世間》 作者:梁曉聲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梁曉聲一直是當代中國文學的核心作家之一,也是知青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一直秉持的理想主義精神和情懷,使他的作品有極高的辨識度,從而在文學界和讀者那裏有深遠且廣泛的影響。三卷本小説《人世間》是年近古稀的梁曉聲最新完成的作品,也是他自認為“文學生涯所有長篇作品中寫得最累的一部”,你很難想像,這部近120萬字的作品是他一個字一格一格地用稿紙手寫出來的,“寫到最後,我只能用鉛筆在A4紙上寫了,寫得手已經不聽使喚了”。究竟是怎樣的一部作品,讓梁曉聲耗費如此心力去完成?11月9日,梁曉聲接受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的專訪。

  大河報記者:這是您第幾次來河南?

  梁曉聲:這是第三次來河南,大河報有我的朋友。對于河南,我印象深的是幾個鄭州年輕人,上世紀90年代找到我,説要把《疲憊的人》改編成電影,我很是驚訝,沒想到後來真的拍出來了。雖然圓了夢,但好像錢搭進去了,人生似乎得從零開始。不知道他們現在怎樣了。

  大河報記者:您有很多稱號,比如“文壇上的平民代言人”“中國文壇的常青樹”等,您如何看待這些?

  梁曉聲:“平民代言人”嗎?聽表揚的話不要太認真啊。不過我認為“常青樹”這個頭銜我可以擔,我也不是想要通過寫作來佔領什麼中心位置,我只是喜歡寫,至今應該已經寫了2000多萬字。我是一個沒有愛好的人,不愛吃不愛穿不愛旅遊,滴酒不沾,就是讀書、寫作。我覺得可以安安靜靜寫作就很好,身體也會變好。按照自己的狀態去寫,做一個謙謙君子就好。

  大河報記者:《人世間》被稱為“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如此宏大的作品,您在創作中是有意去思考使用什麼創作技巧?

  梁曉聲:我在讀書和寫作方面,都沒有花很大精力來探索文學本身技巧和寫作方式。比起那些東西,我更願意把歷史感的東西寫出來。雨果《悲慘世界》、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以及電影《美國往事》《教父》等都是有歷史感的作品,我比較偏愛這一類。

  大家都知道我寫知青文學,那只是一個載體,如果它載不動我想表達的東西,那就換一個角度。寫時代感的作品雖然很難,但是要盡力,做到拾遺補缺,達成文學生態平衡的願望。

  大河報記者:您為何如此重視“歷史感”這個因素呢?

  梁曉聲:這要和我看書習慣連在一起。中國文學現在處于這樣一種狀態,大眾對故事性要求強烈,創作者認準這個好賣,寫作者就只給你故事。但是我們讀書是想要知道故事之外的東西。讀者看我的作品,看知青文學,只有不懂書的人才會僅僅看愛情,會看書的人會通過愛情了解那個時代。

  大河報記者:您最初的知青文學是寫青春,80後作家出道也是寫的青春,您覺得這兩代作家筆下的青春有哪些不同?

  梁曉聲:我個人覺得,青春文學無論對于作家本人還是對于某一時代的文學,一定不是有分量的文學,但是書寫青春的文學一定是青年走向文學道路的必然。每個人都是從寫青春開始,寫理想的破滅、迷惘、坎坷,但是後來時代不一樣了,沒有可比性。青春書寫有了特殊的時代特徵,知青文學也有那個時代的特徵。我認為寫從前的時代,但是卻把從前時代的特徵濾幹的作品沒有意義。

  大河報記者:您還做一些關注社會現實的研究,著有《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等,您最關注社會現實裏的哪些問題?

  梁曉聲:很欣慰,我寫了一係列小説的同時,還寫了很多關注社會現實的雜文,關注民生的時評,我是作家中寫散文、雜文、時評比較多的,也是寫散文、雜文中寫小説比較多的,所以兩面都搞不好,有時候抽時間還會搞搞電影。

  我感覺到我們社會中存在很多標準混亂和不統一,缺乏共識。衡量一個人,民間語境中會説他是一個好人,而在另一個平臺,會説他是一個成功者,還有其他各種評價方式。我認為不管哪個階層,哪個平臺,首先都是一個人,人人都要做一個好人。我更看重民間對于好人的標準。大家身邊總願意有幾個朋友是好人。那好人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我想把民間原則、不同于意識形態的看人標準、原則總結出來,去弘揚,希望未來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

  全書115萬字,歷經數年創作完成。作品以北方省會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軌跡為線索,從20世紀70年代寫到改革開放後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描寫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堪稱一部“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

  當代許多作家都農村出身,寫農村生活信手拈來,好作品也數不勝數,比如《平凡的世界》,而全面描寫城市底層青年生活的長篇小説相對較少。著名作家梁曉聲生活在城市,更了解城市底層百姓生活,因而有一個夙願:寫一部有年代感的全面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長篇小説。

  他一直感到準備不足,到了六十七八歲,覺得可以動筆也必須動筆了。創作《人世間》就是想將近五十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直觀地告訴人們。只有從那個年代梳理過來,才能理解中國社會的發展。

  《人世間》不是以人物情節大開大闔、跌宕起伏取勝,它像一條小溪,緩慢地沁入我們的心田,讓讀者看到從1972年到2017年近半個世紀間中國社會究竟發生了什麼,感受普通人生活和命運的巨變。把百姓生活放進近50年的時間長河裏去浸潤、磨洗,這確實需要膽識和勇氣。而百姓生活作為現實生活的基礎和根本,也最能印證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

  作品在人世間的大視野下展開,緊緊扣住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這一基本線索,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展現了社會現實的豐富和生動。可以這樣説,《人世間》這部作品,是梁曉聲對自己的生活積累、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的一次全方位的調動。

  眾所周知,梁曉聲是因表現知青生活而知名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雪城》《年輪》等都是作為“知青文學”的代表作。《人世間》則提供了一個新的寫作視野,梁曉聲對現實生活的表現,不再指向某個單一的社會階層和某一特定的人群,而是面向普天之下的蕓蕓眾生,重在展現人世間的社會生活情形。

  梁曉聲曾説,文學藝術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更是讓人們的心靈向善與美進化。《人世間》帶給讀者的也是如此。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志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四川自貿試驗區:為內陸開放添動力
四川自貿試驗區:為內陸開放添動力
泥塑作品《運河人》留住鄉愁
泥塑作品《運河人》留住鄉愁
奔跑在青山綠水間
奔跑在青山綠水間
初冬美景如畫
初冬美景如畫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5912100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