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一周書單】打開理解世界之門的某種可能
2020-05-27 14:02:33 來源: 新京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一周書單”又跟大家見面啦!本期的主打推薦書目,是來自美國歷史學家喬舒亞·B.弗裏的《巨獸:工廠與現代世界的形成》。此外,本周書單從藝術、兒童、文化等類別選擇了5本好書為大家推薦。

  主打

《巨獸:工廠與現代世界的形成》(美)喬舒亞·B.弗裏著,李珂譯,索·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5月

  工廠是締造現代世界的重要參與者。在此之前,大多數地區雖也有橋梁、廟宇或宮殿等工程聚集一大批勞動者,但推動物質增長的只是此後基于大分工的工廠。這一龐然大物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在十八、十九世紀,甚至包括二十世紀前半葉,從建築風格、勞動規模,到機器數量,大型工廠都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展示現代化能力的舞臺。而産業工人也被認為是社會變革的力量。

  而在過去半個世紀,工廠的光輝一直在衰退。極少有經濟體再將工廠視為先進生産力的參與者。作為一個生産場所,工廠卻似乎成為“落後”的標識。建築設計也不再“張揚”,更多時候還與整個社會隔離。也因此,在當今,人們對工廠是什麼樣已經越來越陌生。在歐美思想界,長期以來也流行著“後工業社會”的判斷,他們認為這個世界正在“去工廠化”。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工廠”已經退出歷史。這沒有真實發生。工廠的中心一直在轉移。工廠還繼續影響著現代世界。歷史學家喬舒亞·B.弗裏的《巨獸:工廠與現代世界的形成》是這一領域的經濟史,也是社會史。他從英國到美國,再到蘇聯,最後到中國等亞洲諸國,回顧了工廠三百余年的歷史。在他那裏可以看到的,既有工廠如何誕生並影響現代世界的史詩,也有蘇聯的巨型工廠何以必然失敗的歷史與制度之因,還有過去幾十年以及當下新一輪産業轉移對于美國、中國等經濟體的挑戰。這些議題包括但不限于就業收入、勞工權利、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回看浩浩蕩蕩的歷史,正如作者所説,“工廠的創立,需要非凡的聰明才智、百折不撓的決心和痛苦的磨難”,它有史無前例如今又不再那麼輝煌的生産力,它也有衝突、矛盾,但我們可能還是“沒有認真思考過它”。即便在“去工廠化”的當下,現代世界也無法離開工廠。

  藝術

《張光宇小集》唐薇、黃大剛編,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3月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制作的動畫片《大鬧天宮》風靡一時,無疑是中國動畫史上的經典,該片的人物造型設計者即是漫畫家張光宇。張光宇生于1900年,從小愛好美術,並從京劇、繡像、版畫、木刻年畫、歐洲繪畫中吸取技巧與靈感,凝練成個人獨特的風格,成為中國漫畫的奠基人、現代設計藝術的奠基人。

  這套《張光宇小集》匯集了作者的主要代表作《水泊梁山英雄譜》《民間情歌》和《西遊漫記》。西遊和水滸的故事家喻戶曉,但張光宇風格性十足的插畫卻給這家喻戶曉的故事,增添了一些陌生的效果。插畫中的人物在高度概括和誇張中,煥發出活力,並激活著讀著的想像。如《西遊漫記》中的畫像,色彩極為絢麗,裝飾性的線條讓人感到版畫式的粗獷,讓人過目難忘。除上述三部主要代表作,該小集中還有《金瓶梅人物》《杜甫傳》《民間故事》等作品,均風格獨特,不僅技巧、風格多變,且融入了作者對文字文本的認知和思考,對時代的感知和反思。

  藝術

《天堂城堡中的音樂:巴赫傳》,(英)約翰·艾略特·加德納,王雋妮,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年5月

  我們印象中的巴赫,是個德國宮廷老樂長,頭戴假發,長著雙下巴,盡管他的音樂經常洋溢著朝氣和無比豐沛的活力。

  作為音樂家,巴赫是深不可測的天才;作為普通人,巴赫則有太多缺點,平凡得令人失望。至今,巴赫的許多方面仍不為人知,他私人生活仍拉著厚重的幕布,以至于常有人斷言,巴赫其人相當無趣。運用各種材料拼湊出的巴赫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官方且平面化的。他的缺點有目共睹:易怒、乖張、自大,羞于接受智性的挑戰。他的文字往往平淡無奇,或表意不明,他的眼睛總是毫不掩飾地盯著有利之機。

  《巴赫傳》的作者約翰·艾略特·加德納(John Eliot Gardiner)是世界上最頂尖的指揮家之一,被認為是當今巴赫作品最權威的詮釋者。他在序言中發問,我們需要認識一個人,才能欣賞和理解他的音樂嗎?愛因斯坦的建議是否:“關于巴赫的畢生作品,我想説的是:聆聽、演奏、熱愛、崇敬——但是別出聲。”然而大多數人仍渴望知道,什麼樣的人可以寫出如此復雜的、令人難以抗拒的音樂?

  《巴赫傳》的目標之一,是解釋巴赫在他的康塔塔、經文歌、清唱劇、彌撒曲及受難曲中採用的技法,展現出他工作中的想法、性情偏好(文本的選擇),以及他廣泛的哲學觀。這恐怕只有擅于演奏巴赫的指揮家才能做得得心應手。加德納覺得,巴赫的作品是由偉大心靈的卓越才華構成,但這並沒有給我們提供任何探尋其人格的直接線索。在作者看來,音樂能夠折射出廣泛的人生經歷,這和生平與作品間的慣常關聯有所不同。巴赫的人格由他的音樂思想發展、磨礪而來,他的行為方式也由此衍生而來。

  兒童

《給孩子的詩》(增訂版)北島編,活字文化丨中信出版社,2020年3月

  多年前,出于對兒子兜兜詩朗誦教材的不滿,詩人北島下決心專門為孩子們編選一套適于誦讀的新詩集。北島覺得,不好的詩歌會傷害孩子們的想像空間,而好的詩歌或許“可與教育體係抗衡,救孩子們于水火之中”,他期望能做些事情,“救救孩子”。2014年,小書《給孩子的詩》靜靜問世,卻意料之外地大受歡迎,並被越來越多的讀者當作禮物送給孩子。而此後,各種各樣的“給孩子”係列更是風靡全國,影響頗大。這遠遠超出了北島的預想,他感到心裏“不那麼踏實”,進而“惴惴然”,愈發不安。在北島的眼中,《給孩子的詩》存在諸多遺憾,許多好的詩歌沒有收錄進來,而個別作品和譯本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為了讓自己心裏踏實一些,他開始重新修訂增補這套小小的詩集。

  這種增補就像一場“尋寶行動”,而從某種意義上説,增訂版的《給孩子的詩》就像一幅隱秘的“尋寶地圖”。比起之前的版本,這幅地圖增加了不少藏寶地點,比如斯洛文尼亞、塞內加爾、墨西哥等。而那些新收錄的詩人和詩歌,則是寶藏的核心。對于已經選錄一首詩歌但還有更多好作品的詩人們,編者們選擇了開放的態度,比如卞之琳第一版已有一首《音塵》,此次增加了他的《斷章》,商禽第一版已有《用腳思想》,此次又再次收入他的另一首散文詩《長頸鹿》。對于一些湮沒在時間長河裏的新詩,比如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生的新疆詩人阿布都熱依木·吾提庫爾的《相逢》,此次編者也多有著意。除了版本的逐一考證和每篇原文的核校,新版還有各種獨出心裁的小設計。

  當然,對孩子們來説,這些詩歌的選取在理解上或許還是過于晦澀。或者因為翻譯等原因失之美感,不及古典詩歌的韻味,又或者多多少少偏于個人趣味。這自然是合理的批評。只是對于營造一個原初而單純的世界,拓寬剛剛邁入詩歌之門的孩子的悟性與直覺而言,它並非某種教育或思想灌輸,這也是打開理解世界之門的某種可能。

  文化

《回眸哈佛》錢滿素著,東方出版社,2020年5月

  上世紀80年代,門戶漸開的中國出現了一股留學潮,尤以留美學生居多,這批改革開放後率先走出國門的青年,歸國後大多成為政商學等各領域的中堅。著名美國文明研究學者錢滿素,也是這股留學潮中的一員,她在1984年進入哈佛大學,並在那裏做了8年的學生,專攻美國文明史。作為“長在紅旗下”的一代,她早就習慣了將美國稱為“美帝”,冷戰格局下兩國的長期對峙,讓她對真正的美國文明知之甚少。因而,進入美國最頂級的學府,攻讀美國的歷史、文化、政治、法律、文學,對其而言需要邁過太多的門檻,而在這個過程中,她也得以近距離觀察和思考美國文明的優劣。

  在這部回憶性散文著作《回眸哈佛》中,錢滿素比較完整地回顧了自己進入哈佛前後的學習、生活和心路歷程,介紹了哈佛大學的課程設置、學制體係、教學風格,以及教授們的治學為人和學子們所受的學術訓練。但書中所寫又不局限于校園生活,而是充分發散到對美國歷史、政治和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比如美國的抗議文化、民權運動、種族歧視、自由和法治精神等。她以外來闖入者的視角,觀察和研究美國文明與精神文化,那是一個從隔閡到熟悉的過程,她將這一過程如實地還原。與本書同時出版的,還有她的《自由的階梯》《自由的基因》《自由的刻度》(三本皆為再版),介紹美國人的政治理念和思維習慣,考察美國自由主義的歷史變遷等。在中美兩國分歧加劇的當下,我們正需要更多這樣具有文化橋梁意義的作品。(撰文 羅東 張進 董牧孜 楊司奇 徐偉)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雪芹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四川滎經:修復茶馬古道
四川滎經:修復茶馬古道
廣西環江:夏日田園美
廣西環江:夏日田園美
冰雪世界的前進營地
冰雪世界的前進營地
重慶高校大學生有序返校
重慶高校大學生有序返校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39091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