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重視文科 更要擺脫文理科的此消彼長
2018-11-08 08:46:16 來源: 中國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文科生不可不具科學素養,理科生不可不具人文精神。培養出更為完整的“人”,才會導向更完善的“社會”。

  近日,有媒體梳理匯集了教育部門、高校重視文科的消息:文科首次進入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北大籌集設立文科發展專項基金,清華大學建立文科資深教授制度,浙江大學舉行文科發展咨詢專家小組會議,武漢大學已召開了多屆文科院長論壇……

  這些消息對于文科學者以及學生來説,確實是喜訊。但也照見了另一個現實:長期以來,相比于理工科,文科受重視程度有限。一個很直觀的例子即是:我們有著體係完備且社會美譽度極高的兩院院士制度,文科領域卻缺乏對應物。

  從資源分配到社會認知的“重理輕文”,有著歷史原因,比如建國以來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以及由此衍生的指導理念,導致政策、資源向理工科大量傾斜。同時,也有著一定程度的現實原因,比如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文科專業一度紅火,“詩人”“哲學家”成為備受仰慕的身份,但在構建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由于文科的超然屬性,在經濟分工鏈條中難以找到實際接入口,因而熱度很快消退。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之下,文科在教育體係內逐漸邊緣化。

  今天重提對文科的重視,是對往日的糾偏。曾經“重理輕文”的邏輯,遵循的是實用主義,關注的是“什麼有用”“産生什麼效益”的具體問題。而對于行進至今日的中國社會,物質水準已有大幅改觀,確實有必要展開與器物成果相對匹配的精神思考。文科即人文社會科學,主要著眼于“成為什麼人”“塑造什麼樣的社會”等宏觀命題,它的受重視也是社會文明程度提升自然而然的呈現,是社會發展帶來認識層次深化、社會需求多元化的表現。

  放眼世界,在近代以來技術理性的狂飆之後,重拾文科教育已成國際學界的普遍呼吁。《中國科學報》曾刊發《哈佛校長:人文教育不可替代》一文,文中哈佛校長福斯特曾列舉一組數據,“在國際上,大約55%的領導人持有人文學科或社會科學的學位,而75%的商界領袖都承認,最重要的職場技能都與人文學科有關,即:分析問題的能力、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能力和寫作能力”,並強調“人文教育在大學中具有重要作用”。對標世界一流水準的中國高校,也必須具備這樣的認知高度,這既是大學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是向大學本來面貌、中心內涵的回溯:高等教育的使命絕不僅是授以技術,更要面向學生乃至社會輻射人文精神。

  從歷史的角度看,“文”與“理”在中國常呈現一種“較勁”的狀態: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或許是“重理輕文”;然而將時針回撥久一點,“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君子不器”等古訓深入人心,文人墨客的文獻汗牛充棟,然而喻皓、畢昇等技術專家及其成就卻記載寥寥。今天,高校再度重視文科,也應促成文科、理科擺脫此消彼長的關係,這不再是簡單的地位升降,而是教育理念的一種重塑與深化:文科生不可不具科學素養,理科生不可不具人文精神。培養出更為完整的“人”,才會導向更完善的“社會”。(易之)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倩
相關新聞
  • 設文科資深教授,大師會多起來嗎
    清華大學啟動文科資深教授事宜,獲得社會高度關注,原因在于不論個人、高校還是國家,都認識到了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地位。
    2018-01-23 09:40:50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洛陽發現西漢大墓
洛陽發現西漢大墓
懸崖上的建築——探訪恒山懸空寺
懸崖上的建築——探訪恒山懸空寺
“戒欺”:一家百年老店的堅守與創新
“戒欺”:一家百年老店的堅守與創新
走進首屆進博會汽車展
走進首屆進博會汽車展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119112368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