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給“講臺教授”更多制度支援
2019-07-31 09:51:03 來源: 北京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沒發一篇論文,卻評上了教授!這兩天,南京林業大學的蔣華松老師成了網紅,其沉心教學的故事引來眾人點讚。其實,近些年大學裏出了不少“講臺教授”,但在外界看來這仍然新鮮得很。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論文都是評職稱的“硬杠杠”。雖然我們常説“唯才是舉”,可現實中,醫生、律師、記者等專業技術人才的職稱評定,哪個不需要幾篇論文?大學裏更是如此,沒那麼“幾頁紙”,就可能一直都是“入門級”的講師。在論文指揮棒下,老師們或主動或被動地將科研課題論文專著視為要務,教學則逐漸成了副業,一些大教授更已不屑于上講臺,幹脆讓自己的博士生、研究生代課了事。如此種種,都折射著一個讓人憂慮的現實:大學老師似乎正在離講臺越來越遠。

  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才能成就一流大學。大學有科研功能,更有教學功能,兩者並行不悖,而且嚴格説後者的排序理應更高。但就現實來看,高校教育資源配給卻並不均衡。以蔣華松老師為例,苦心教學33年,到了快退休的年紀才評上教授,遠遠落後于許多年輕教師。總結起來,“寫得好”順風順水,“教得好”卻此路不通。厚此薄彼,是大學功能的扭曲與錯位。從老師角度講,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無論是教授還是講師,站上三尺講臺都是本分。不然,即便著作等身,卻識不得幾個學生,“老師”之謂又從何談起?

  “沒論文也能評教授”,讓教書育人體現了應有價值。呼喚更多老師回歸教學本心,還需更大層面的制度改革。目前來看,高校在科研方面的體制機制已經比較健全,教學層面也應該對標對表。通過制度設計、扎實舉措,比如提高課堂教學收入,給教學型老師更多職稱晉升機會等等,讓“教得好”的老師得到公正待遇,做到有尊嚴、有前途、有發展。從另一個角度看,在高校層面理應把教學設置為一個“硬杠杠”,比如將承擔本科教學任務作為教授聘任的基本條件,用制度倒逼更多人在教學上付出心力。

  “此生摯愛是講臺。”國際知名拓撲學家姜伯駒,奔走于燕園大小課堂半個世紀,始終銘記著一名教師的本職。如姜老這樣的老院士還有很多——頗為“普通”的《普通化學》,趙東元院士在復旦已經開了十幾年;一門《高等天氣學》,丁一匯院士在國科大一講就是40余載……老前輩們尚且如此,年輕一代教師更該清楚自己肩上的擔子,盡好教書育人的本分。(晁星)

+1
【糾錯】 責任編輯: 徐可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合肥:戲水享清涼
合肥:戲水享清涼
高溫下的勞動者
高溫下的勞動者
上海:博物館奇妙“夜”
上海:博物館奇妙“夜”
大熊貓過生日
大熊貓過生日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7641124818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