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用醫保改革托起“病有所醫,疫有所防”
2020-03-07 09:36:08 來源: 新京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突發疫情時確保醫療機構先救治後收費、支援“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發展、治理高值醫用耗材價格虛高……3月5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對外公布。這被認為是中國自1998年“44號文”建立醫保制度以來級別最高的醫保相關文件;又因意見深入涉及整個“三醫聯動”改革,明確了“1+4+2”整體框架,為醫保制度改革的多個領域規劃出具體路徑,也被解讀成能為未來10年中國醫改定調的綱領性文件。

  無論是提出“門診共濟保障機制”,還是提出“全面做實基本醫療保險市地級統籌”“探索推進市地級以下醫療保障部門垂直管理”“鼓勵推進省級統籌”,意見的諸多內容都值得專門解讀。而放在當前抗疫背景下,不少制度設計也凸顯了其現實針對性——這不止是針對單次疫情,而是站在更長時間和歷史維度,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的醫療保障問題做出了安排。

  可以看到,文件有不少新提法,比如將“完善重大疫情醫療救治費用保障機制”列為一項重要內容,提出探索建立特殊群體、特定疾病醫藥費豁免制度、實施大數據實時動態智能監控等;有的內容此前雖常提及,卻至今尚未落實。如今,這一係列舉措集中推出,改革的力度和決心也可窺斑見豹。

  拿意見提出的“強化基層全科醫療服務”“加快完善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服務”來説,此次疫情就凸顯了此舉的必要性。

  疫情防控過程中,大量的資訊採集和疫情監測任務,下沉到基層醫療機構,以前被冷落的社區診所被充分調動起來,顯示出基層全科醫療服務的重要價值。醫療技術指導和患者轉診,多在醫聯體框架內進行,醫院之間也挖掘出了更多合作潛能。而異地看病即時結算不再僅是一項惠民政策,而已成防疫“一盤棋”的重要一環。

  支援“互聯網+醫療”等新服務模式發展,也是意見中的亮點。這次疫情無疑讓人們看到了“互聯網+醫療”潛能所在——受疫情影響,居民“宅”在家裏,過去扎堆到大醫院看病變成了各自在家中上網診療,讓人感嘆網上診療的春天已加速到來。如何在疫情後保持網上診療的熱度,讓互聯網為醫保改革賦能,除了從業人員需努力外,醫保基金的作用也不容低估,將更多“互聯網+醫療”項目納入報銷目錄,可助推其發展壯大。

  抗疫期間,醫保基金隨疫而動,推出了一係列臨時性政策,其中有不少值得保留。醫保改革借疫發力,讓好政策沉淀下來,使之長期化、制度化,就能形成一個歷經實戰檢驗的醫保制度體係,不僅可讓重大疫情醫療保障機制更趨完善,也能讓“保命錢”的使用更加合理、更有效率。

  出于防疫需要,醫保基金大幅減免新冠肺炎患者和疑似患者的醫療費用,沒有費用之憂,配合就會更積極主動,防疫就更有秩序,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得以兼顧;慢性病單次開藥打破數量約束、看病不再限于個人定點機構,可以避免患者多次看病和舍近求遠。這些做法對防疫有利,今後也同樣便民,值得納入醫保改革視野加以思考。

  突發疫情,對醫保制度既是一次考驗,也讓社會從中獲得不少啟發,而最重要的就是“始終把民眾的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從這個原則出發,去衡量醫保制度帶給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未來的改革方向和路徑才能更明確,而完善的醫保制度也是民眾從容應對健康風險的重要底氣。■ 社論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馬若虎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初春拉魯濕地
初春拉魯濕地
“城市擺渡人”的堅守
“城市擺渡人”的堅守
汶川姑娘馳援武漢的七次請戰
汶川姑娘馳援武漢的七次請戰
花香伴春耕
花香伴春耕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4851125675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