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評上評】校園防疫,形式主義請靠邊站
2020-07-03 14:01:2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脫貧攻堅,“線上”與“在縣”各有所長

重復過度檢查給校園戰疫“添亂”

以開放與自信的心態看待“李子柒被模倣”

找工作重“裏子”輕“面子”是成熟理性表現

直播帶貨,有規矩才有未來

……

  新聞速遞:近日召開的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指出,要加大重點任務落實力度,優先保障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穩崗就業,拓展就地就近就業渠道,支援扶貧産業加快發展,推進産銷對接和消費扶貧,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

  光明日報:最近一段時間,“線上”扶貧脫貧成為一大亮點。“線上”扶貧脫貧,是依托電商平臺通暢市場銷售渠道,通過擴大貧困地區相關産品的産業規模,增加貧困地區及其貧困人口的收入。與“線上”相比,“在縣”是把精準的準星對準了“縣”,這個“縣”就是貧困地區,就是貧困家庭及其人口所在地區。當然,相對而言,“在縣”落實就地就近就業渠道、提供就業崗位,難度不小,但希望也不小。當前,一些“線上”電商平臺加大了對貧困地區産品的採購和推銷力度,更有一些企業加大了“在縣”幫扶脫貧的力度,直接設置了“在縣”項目。結合企業經營的實際,把脫貧攻堅舉措直接落實“在縣”,非但不是企業的負擔,反會以此強化企業的市場地位。

  新聞速遞:某高校開學前陸續迎來10多個檢查組,某中學復課後每天要向教育部門報3套不同的學生情況表……一些學校在忙碌準備復課和抓緊校園防疫的同時,還要迎接一撥又一撥的檢查,填報一個又一個的表格,許多檢查和報表都是重復的,沒有實際意義,讓基層教育工作者難以招架,苦不堪言。

  新京報:校園防疫事關廣大師生的健康安全,容不得一絲一毫的松懈。目前的疫情防控形勢依舊嚴峻,有關部門當然應該高度重視返校復學的各項工作。但問題是,流于形式的重復檢查匯報,不僅于事無補,還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令學校和老師難以靜下心來搞好教育教學工作。有些時候,壓力還會層層傳導給家長,一些家長甚至不得不在淩晨四五點鐘起來錯峰打卡,加劇了家校關係的緊張。更令人擔憂的是,重復檢查、過度檢查很可能存在給校園戰疫大局“添亂”之虞:有些隱患“走馬觀花”式的檢查看不出來,還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風險。出現問題並不可怕,關鍵在于能否積極面對,妥善解決。在推進科學防疫的語境下,有效驅除籠罩著校園的形式主義之風,那對教育本身也會是好事一樁。

  新聞速遞:近日,有網友曝光某國博主“抄襲”李子柒的視頻創意,引發網友討論和關注。這位博主的視頻無論是拍攝內容、鏡頭語言、敘事節奏,還是發型、穿著、廚房擺設,甚至連出鏡的小狗和奶奶等元素,幾乎都是“復制粘貼”。

  廣州日報:事實上,這並不是第一次有模倣李子柒的視頻出現。拋開是否抄襲和侵權不談,許多人模倣借鑒恰恰從另一面説明,李子柒視頻中展現的創意和中國傳統田園文化有著廣泛受眾,中式的田園慢生活能被廣泛認可。對于各類模倣與借鑒,我們更應該本著開放與自信的心態去看待。只有開放與包容才能推動中華文化不斷發展,也唯有開放與自信才能創造出更多的李子柒,更多優秀的中國文化故事。當然,這並不是説李子柒的團隊就可以覺得萬事大吉,對疑似侵權現象就可以置之不理。應該更加注重版權保護,比如申請商標保護、打造文化IP,甚至形成固定的商業模式等,增強“走出去”的力量,向更多人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提升中華文化的海外影響力。

  新聞速遞:畢業季接近尾聲,很多高校的應屆畢業生通過“雲簽約”定下了工作。隨著就業市場的變化,青年的職業選擇也呈現出新的特點。一些工作表面看著光鮮,可發展空間不大,一些工作看似不那麼“高大上”,但能鍛煉人、發展空間大,後者正受到年輕人越來越多的關注。

  北京青年報:一份網絡調查顯示,有70%以上的青年在找工作的時候更看重“裏子”,而不太看重“面子”,這折射出年輕人就業觀念上的變化。年輕人找工作重“裏子”輕“面子”,説明年輕人在求職就業的時候更加成熟、理性,也更加看重自身的價值和喜好,不再過多受外界的看法左右。年輕人找工作看重“裏子”,就會提高職業與自身各方面的匹配度,更有利于個人未來發展。特別是,勞動者可以在工作中獲得樂趣,進而更加飽滿地投身工作,形成一種良性迴圈,這會加速個人成長,最大化實現個人的價值。

  新聞速遞:一些犯罪分子盯上了火爆的“直播帶貨”。不久前,山東警方破解一起案件,犯罪團夥招募大量網絡主播,用大量廉價的高倣衣服箱包冒充品牌産品出售,涉案金額高達8億元。還有家茶葉商投資5萬元讓網紅帶貨,對方拿著商家的訂金購買粉絲數據、直播流量、刷單數據,一旦直播結束商家付了尾款,就立刻安排退貨,退貨率高達50%,令商家有苦難言。

  南方日報:一種新行業的出現,尤其是熱門行業,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甚至圍獵。傳統的線下零售行業、貨架式的電商銷售模式,均有了比較成熟的監管政策。但“直播帶貨”不同,它弱化了電商企業角色,極其依賴平臺流量和主播帶貨能力。這突破了傳統的監管框架,需要深入剖析和厘清參與者的角色責任。首先是主播這一環。在大多數情況下,主播是在為其他商家“帶貨”,主播的角色是廣告經營者及廣告發布者,需要對廣告內容真實性、合法性盡到審查義務。其次是平臺這一環。直播平臺作為內容提供商,從直播內容審核到構建積極向上直播生態,都應負起主體責任。最後是監管這一環。需將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等新業態納入,實現精細化監管。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董璐
【評上評】校園防疫,形式主義請靠邊站-新華網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19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