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評上評】從高薪攬才中窺見知識的分量
2020-08-07 15:57:39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以更規范的司法防堵漏洞,避免悲劇重演

高薪招聘畢業生是一劑“強心針”

基層減負要向僵化的考核“指揮棒”開刀

“農民評上正高職稱”為振興鄉村的人才引進提供正能量

守法遵規,尊重公序良俗是廣告文案底線

……

  新聞速遞:最近,從“杭州殺妻案”到“南京失聯女生被男友殺害案”,一個個極端案件弄得人情緒晦暗,甚至讓不少人對愛情、婚姻感到恐懼。在此背景下,張玉環改判無罪後與前妻重逢的場景,以及他們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倣佛一道照進暗夜的光,讓我們對人性多了幾分信心。

  新華每日電訊:冤假錯案對一個家庭的戕害,是多少賠償都無法彌補的。張玉環能夠重獲自由,得益于自己獄中寫了四五百封申訴信,更得益于家屬持續20多年的申訴、奔走、不拋棄不放棄。但是,我們不能將沉冤昭雪寄望于這種代價高昂的付出,而應以更規范的司法來防堵漏洞,以更公正的判決來避免冤假錯案,進而防止類似悲劇重演。法院的再審判決提到,張玉環當年的兩次有罪供述,在殺人地點、作案工具、作案過程等方面存在明顯矛盾,真實性存疑;張玉環也曾向法官展示審訊期間被狼狗撕咬的疤痕。這些資訊或許表明,當年的審訊環節存在刑訊逼供的可能——而這恰恰是制造冤假錯案的關鍵。近幾年,中央不僅出臺首個防止冤假錯案指導意見,還在《關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錯案工作機制的意見》等文件中明確,“採用刑訊逼供或者凍、餓、曬、烤、疲勞審訊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被告人供述,應當排除”。所有這些努力,都是要呵護司法公正。最近幾天,關于張玉環當年是否被刑訊逼供的討論很多,但我們暫時還沒有看到職能部門對此展開調查的回應。希望江西有關部門能正視問題,以深入的調查來回應民眾關切,以嚴厲的追責來補償“正義的遲到”,並以徹底的司法公正避免悲劇重演。

  新聞速遞:華為201萬元招聘“天才少年”引發的熱議還沒消退,另一條高薪招聘消息引發關注。有媒體報道稱,線上教育機構宣布面向2021屆畢業生招聘頂尖人才做“網課老師”,年薪保底50萬元。

  光明日報:畢業生薪資多少,國家有關部門雖有指導標準,但主要還是取決于供需雙方的意願,是一種市場定價行為。無論是高科技企業數百萬年薪儲備人才,還是互聯網公司高薪招聘“網課老師”,本質上都是市場主體根據自身發展需要拋出的攬才舉措。公眾之所以對這些舉措表現出極高關注熱情,是因為它讓人們在驚嘆、艷羨之余,也感受到了“知識”在市場經濟中的分量。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較去年新增40萬人,增量、增幅均為近年之最。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就業形勢相對嚴峻。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推出積極的就業保障政策,很多機關、事業單位紛紛加大招考力度。一些高科技龍頭企業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優秀畢業生高薪招錄。知名企業高薪招聘畢業生,既是自身持續發展的需要,也給社會預期、社會心態打了一劑“強心針”。讀書的意義、知識的分量、科學技術的價值,當然不能僅僅用金錢去簡單衡量——它是管長遠、利未來、深層次的。但是,盡可能讓知識的價值更顯性地體現出來,對整個社會具有積極意義。對千千萬萬畢業生來説,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既得有足夠的韌勁,也應有充分的信心。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成為“天才少年”,但所有人都可能在“網課老師”等新職業頻出的時代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不論起點如何,盡情揮灑才智、不斷精進本領、永不放棄追求,每個人都將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新聞速遞:近日,有媒體調研發現,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又出現新變種——“被動形式主義”。為應付一些花樣翻新的形式化考核,一些基層幹部“雖然很反感,但不得不搞”,陷入“用形式主義對付形式主義”的無奈。

  北京日報:細察基層幹部的現實吐槽,有遇事就要發定位、拍照片、錄視頻的“留痕”需求,也有每日必須打卡簽到、線上刷分的“日活”安排,形式愈發多樣,但內核還是“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那一套。問題在于,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更疊,特別電子政務的突飛猛進,形式主義“創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在一些地方,一邊要報材料、填表格,一邊要完成政務APP上的各種“大數據”統計要求,壓力不減反增。“一人照管60個小號、3部手機隨時連著充電寶、上廁所開會都不忘‘刷分’ ”這樣的案例,基層幹部不堪重負不説,生造出來的花哨數據也實在毫無意義。發展電子政務是大勢所趨,將新技術用到工作上,圖的原是方便、高效、創新。這些應時之舉,成為基層之困,多半是考核方式出了問題。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對應著千差萬別、紛繁復雜的現實狀況。如若不問具體情況全都“一刀切”,考核標準與實際情況“兩張皮”,那些機械僵化的條條框框便成為懸在基層頭上的緊箍咒。“如果形式不是內容的形式,那麼它就沒有任何價值了。”當創新淪為形式主義的幫兇,也就與初衷南轅北轍。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多一位“表哥表姐”“打卡專員”,就少一份為人民服務的力量。基層減負如何減到位?必須向一些僵化的考核“指揮棒”開刀。多到基層走走轉轉,立足一線工作的難點、痛點、關鍵點,讓考核“指揮棒”更科學、更實事求是,基層才能跳出形式主義的怪圈。

  新聞速遞:正高級農藝師、畜牧師、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日前,浙江4名職業農民憑借過硬理論知識和豐富生産實踐,獲評正高級職稱。職稱評定激勵職業農民持續提升技能,也為吸引和培養農業人才提供了新路徑。前不久,由浙江省農業農村廳主持的農業正高級職稱評審會結果出爐,全省109名新晉農業正高級職稱人員中,4名職業農民“榜上有名”。

  北京青年報:近年來,各地給職業農民評職稱的事情並不鮮見,但農民獲評正高級別的職稱,還是很罕見的,這也證明了職稱評定的改進,證明了社會的進步:將“不拘一格降人才”執行到底,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落實到位。給農民評職稱,乃至正高職稱,近年來已成風尚,符合相關的管理規定,這不只是對他們的一種肯定,更是一項民生工程。一方面,根據各地的政策規定,職業農民獲評職稱之後,還能獲得一次性補助、技術服務、項目合作、銀行貸款、遠端教育、集中培訓等實實在在的扶持,這不僅打通了職業農民的成長之路,也會更好地激活農業生産;另一方面,讓農民也跟其他的行業一樣,有職稱的肯定與褒獎,可以更好地提升職業農民的獲得感、歸屬感乃至幸福感。甚至于,還可以更好地減少社會對這一行業的偏見,讓“行業沒有高低、職業沒有貴賤”更加深刻地照進現實。更進一步來説,我們也希望,農民獲評職稱乃至正高職稱能掀起必要的蝴蝶效應,為振興鄉村的人才引進提供更多的正向能量,這就需要為職業農民搭建更好的舞臺。“治本于農,務茲稼穡。”新農村需要新農民,農民獲評職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是對農民職業尊嚴的認可與肯定,但距離“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就需要我們在培育職業農民上少些急功近利的淺見,多些久久為功的遠見,出臺更多激勵措施、政策,落實落細各項管理規定,真正做到為鄉村振興聚人氣、添活力。

  新聞速遞:“爸爸,長大以後我想嫁給你!”“媽媽,長大以後我想娶你!”近日,深圳地鐵一號線車廂內的這兩句廣告文案引來不少網友吐槽:“小孩子説出來是童言無忌,人家是有那個語言環境,你這個就畫個標語,不一樣啊。”8月5日中午,負責深圳地鐵廣告管理工作的深圳市地鐵商業管理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員稱,廣告文案由新東方深圳學校提供,于7月初投放在深圳地鐵車廂內,已持續約一個月。公司會在8月5日地鐵停止運營後,于6日淩晨撤下廣告。

  中國青年報:廣告被撤下,是對公眾不適觀感的及時回應。不過回顧此事,我們也有必要問一句:這樣一個挑戰公共輿論底線的廣告,是如何一步步成功走進公眾視野的?新東方深圳學校作為廣告文案的提供方,應當能夠分清公私界限,也不可能不了解法律邊界。再者,地鐵方沒有把住關,也是造成當下局面的重要一環。説到底,正是因為文案提供方、發布審核方等層層把關、審核的缺位,才導致這樣一個引起人極度不適的廣告,堂而皇之地來到了公共空間。對于此次“翻車”的廣告,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表示“將盡快移交該局相關部門處理。”值得注意的是,廣告文案是7月初投放在深圳地鐵車廂內,已持續約一個月。可見,事件暴露出的管理問題,也需要彌補程式漏洞,避免類似問題再次出現。近些年,不少企業在廣告文案上“栽了跟頭”,依法受到懲罰。此次地鐵廣告事件也給企業敲了警鐘:在行銷上搞創意、抖機靈無可厚非,但童言可以無忌,成人不可以胡來。守法遵規,尊重公序良俗是紅線也是底線,任何試圖挑戰公眾底線的手段、套路,不僅添不了彩,反而會起到反作用,成為敗筆。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倩
【評上評】從高薪攬才中窺見知識的分量-新華網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1191126338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