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2020-11-26 09:05:2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 題: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桂娟、史林靜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閃耀在後世各種記載中。它確實存在,卻神秘又模糊——它到底在哪裏?它為何能在中原崛起?它的文化歷經怎樣的起承轉合?

  一切有待考古工作提供實證。

  25日,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裏頭遺址、時莊遺址、余莊遺址、黃山遺址和安徽禹會村遺址5項重要考古發現。這5項發現都與夏文化和中原文明形成發展相關。

  對于整個中國考古界而言,“夏”是一個悠遠而宏大的課題。自1959年史學家徐旭生以明確尋找“夏墟”為目的的豫西田野考古調查為標誌,學術界開展夏代考古工作已經60余年。

  國家文物局今年啟動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正是為了給全面復原和構建夏王朝的誕生背景、社會歷史、文明成就、政治結構、國家體係等提供科學支撐,為解決夏文化在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乃至中國古代文化多元一體化總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等重大學術問題提供準確清晰的答案。

  在25日的工作會上,考古工作者們展示了自己近年來尋找“夏”的足跡——

  二裏頭遺址中心區“九宮格”式布局、“井”字形主幹道路網絡面貌更加清晰,新發現的道路和墻垣將二裏頭遺址劃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多個網格內均曾發現不同等級的建築基址和墓葬,顯示出分區而居、區外設墻、居葬合一的結構布局。

  時莊遺址則發現了一處糧倉倉城,年代距今4000年至3700年,相當于文獻記載的夏代早期。城址中心發現一座連間房屋,房屋周圍散布28座倉儲建築遺跡,堆積中檢測出粟、黍類作物的穎殼,推測應為糧倉。這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倉城。

  余莊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龍山時期聚落遺址,面積約50萬平方米,發現墓葬、房址、窖穴等各類遺跡50余處,其中龍山文化M10是迄今河南境內已發現的隨葬器物數量最豐富、等級規格最高、禮制色彩最明確的龍山文化墓葬。

  黃山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聚落遺址,出土大量玉石器制作工具、玉石料殘次品、陶器、骨器等遺物,均與玉石器制作密切相關,推測黃山遺址應為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嶺文化時期大型玉石器生産“基地”性質的聚落遺址,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區域社會文明化進程提供了重要材料。

  禹會村遺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涂山南麓,因“禹會諸侯于涂山”的歷史記載而得名。考古工作者在這裏發現並確認了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至4100年,整體規模超過18萬平方米。

  “這5個遺址都是比較長期工作的結果,我們也可以看出是在不斷突破。”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點評説,我們所有的發現不是問題的解決,而是豐富了我們的認識,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歷史、理解夏文化。

  星散在各處的遺址,埋藏著中華文明的秘密。尋找“夏”、探知文明的起源,對今天的我們意義何在?

  “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一代代傳下來、直到現在都有著內在繼承關係的文化特徵可稱為文化基因。”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雷興山教授説,揭示這些文化基因,就能夠知曉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發展動力。

【糾錯】 責任編輯: 常寧
載入更多
賞雪
賞雪
長春:“凍城”美景
長春:“凍城”美景
北京:夜色怡人
北京:夜色怡人
我的長江我的家
我的長江我的家

01016005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786998